宋利 发表于 2016-5-10 12:03:51

17《方剂学》方剂命名简述,小青龙汤(附:射干麻黄汤和...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Q1NzY4NA==/v.swf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了。上一次我们(讲到)在外感风寒所针对的治法了。辛温解表治法里呢,我们讨论完了四个方。后面还有两个一类、二类方。后面两个小青龙汤和止嗽散都是属于一类方,常用方了。
       小青龙汤
       下面我们看小青龙汤,这个小青龙汤呢,和大青龙汤是两张都是在《伤寒论》里称为青龙的。《伤寒论》里对方剂的命名呢,一般有这样几种形式了:一个以君药命名的最多。麻黄汤、桂枝汤啊,这类的命名很多都是以药物来命名的。方中作为主要的,或者认为非常重要的这些药物命名。还有呢以证候的特点,或者证候里面主证,这类命名的。譬如说四逆散啦。这些它是这个证候里反映的主要症状,构成主证的那个部分。还有命名按照方剂的功用,或者说体现的治法,或者是一些治法功用和这个主证结合,譬如通脉四逆汤,又有功效,又有它的主要临床表现。像我们现在遇到小青龙汤,前面讲到大青龙汤,以及后面要讨论到的白虎汤、真武汤,这类又是一类命名方法。这个命名方法我们现在看到似乎比较生疏,但如果看到《汉书》,《汉书》里边所反映出来当时汉代可以说各个方面都是以阴阳五行为纲的。所以受此影响,张仲景从《伤寒杂病论》整体来看,我们估价的话,它仍然以三阴三阳为纲,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纬,这样构成。当然五行得结合五脏系统,那以脏腑辨证为主,适合于内科杂病。因此后来到宋代林亿他们校正医书局,整理古籍把它们分为两本,三阴三阳那是外寒侵犯人体,由表达里,由实转虚,这样一个过程分为阴阳两部分。阴阳各三纲,那样形成一种六经辨证。《金匮要略》以病来分类,而病下面以脏腑病辨证,实际上也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了。那小青龙汤,青龙在《内经》以后,五脏五行相配的,青龙再配的东方了,东方主春天。青,在过去《内经》之前的话,一直向上推,春秋战国,那时候天上的五行学说和地上之五行,方位是东南西北中,相应的天上呢它是有五颗星,中国古代最早就认识到天上有五颗星了,主要的了。那就是东方辰星了,辰星、镇星、岁星、太白星、荧惑星这五个星的名字《内经》上有,《内经》上还是用的这五颗星的名字。但是从到了西汉的后期,东、西汉交界(的)这段时间开始,基本上也全部转过来,转完了,西汉的前期仍然是按照《内经》上以及在春秋战国期间天上五颗星的描述和地下木火土金水的相对应。那到了东、西汉之间,后来由于整个的你譬如从这个方位结合五行以后,包括我们建筑方面的,包括天文学方面的,那都要用很多这个五行学说用五颗星来代表,用这些名词。所以当时统一了一下,像辰星,东方的,早上像辰星,启明星一样升起,早晨嘛,那就把它定为青龙,西方的星定为白虎,中央的星是黄龙,北方的星是玄武。玄武后来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叫玄烨,所以把它避讳,改为真武。这个到了南方时,这个朱雀了,朱雀,过去南方的荧惑,在春秋战国时荧惑星,后来变朱雀。所以如果你到了像北京的故宫,或者到了南京的明孝陵,南京朱元璋开国的建的首都,北京是明清两代的主要帝王都在(那里),它宫殿的四平八稳东南西北中,建筑物上面都能反映出这五颗星是以五类动物,结合方位,结合五种颜色,这样来概括这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所以这些方应该都是很重要的。据此推断,《伤寒论》里应当有朱雀汤,应当有黄龙汤,但是《伤寒论》经过了东汉末年的战乱,那个时候保存比较困难。都是像竹简啊这些上面刻字的书了,所以王叔和在晋,西晋王叔和整理的时候已经是看得不全的了。以后又到了宋代再整理呢,这个期间人们也多发现就说缺少黄龙、缺少朱雀,那就不是缺少两个方的问题了,纲领性的,三阴三阳那也套得个五行啊。那纲领性的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那怎么会没有了呢?有些也想增补。所以你譬如说,在隋代深师朱雀汤,出了个朱雀汤,后来《千金》、《外台》里反应出来的。那朱雀汤性味上应当是苦寒的,朱雀,南方,应当是苦寒的。类似于推论的,类似于黄连解毒这一类的,应当中央一个黄龙汤。黄龙汤应当性质比较平和的,在中央,类似于四君子一类的。这一方对后世,它有的想,你譬如黄龙汤到宋金这个时代,出现黄龙汤它已经不是原来的,等于伤寒五行构架里边应当有黄龙汤的特点。所以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很多古籍里边,它是经过了历史时期很长,由于过去保存文献的一种手段不像现代了,所以也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全、残简这些情况。所以我看《伤寒论》里缺了很多东西,我们现存的。当然从这点也看出小青龙这类方,包括我们后面白虎、真武,这类都是在我们整个经方里居于很重要地位的方剂了。所以说明这一方的重要性,这都是一类方剂了。那小青龙汤为什么叫小呢?大青龙汤为什么叫大呢?那青龙,龙,古代都是跟水有关。过去的县城里边都有龙王庙,一般来说两种情况老百姓要去求它:一种情况呢,老天不下雨,干旱,现在科学发达了,古代呢要求龙王下雨。还有一种情况呢,发大水了,发大水了也要去求龙王。说明什么呢?都跟水(的)分布这些有关。所以所谓大青龙汤之所以称为大,形容它相对麻黄汤来说,它发汗力量大。整个《伤寒》里边用到麻黄用六两,又麻、桂合用,发汗力量很大,所以说它大青龙如龙势兴云泼雨。龙王下雨时候,天上都是乌云起了,兴云泼雨,发汗力大,是形容这个大。小青龙汤呢,小青龙汤是用来治疗寒饮内停,外有风寒表实证。它擅于祛除寒饮,强调这点,所以说它如龙卷波涛之中,水泛能除。就像发大水了,龙在波涛之中,祛除水泛,这是一种比喻,大、小青龙汤是比喻。当然这个呢也有助于通过方名去引导学员推导它的功效。
       下面我们看小青龙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主证病机分析。它这个表里同病,在《伤寒论》上主要讲解小青龙汤病机和它证候的条文,谈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那这段条文我们分解一下。从病机来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那张仲景首先就摆了一个总体外寒内饮这个病机在内,那它由表里两部分构成。对外,是个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它仍然属于外感风寒表实,这是麻黄汤证的范围,所以它应该有外感风寒表实这个病机。它反映的恶寒发热,当然恶寒重,发热轻了,麻黄汤证,你可以把这个主治这方面组装上去就行了,以麻黄汤证作为参照了。因为它是个基础的风寒表实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这构成表实的基本表现。再加上内有寒饮,这类病人实际上很多平素就有寒饮。而寒饮发作的表现呢,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咳喘痰多清稀这种痰饮是个寒饮,寒饮内停,发作时阻滞气机,那肺气上逆,咳喘之外,它阻滞气机还可以反映胸膈满闷。肺气上逆引动胃气上逆,这类病人经常咳喘发作同时伴有干呕,有胃气上逆的表现。相比麻黄汤证来讲,麻黄汤证纯属表证,它是一种基础的病机,所以是个基础的方剂。那小青龙汤证内有寒饮,所以苔是白滑了。因为涉及到内在的气化,出现病苔了,所以苔白滑,反映出寒饮的特征。这是我们分解开内外的两部分证候和它们的病机,但是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临床上。所以我们说这两者呢,外邪往往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外寒引动内饮,内饮招致外邪,这是什么意思呢?同样是譬如外感风寒证,同样发作的时候,有内饮的人反映的症状剧烈得很,你这外邪可以引动内饮。内饮招致外邪呢?引起感冒的话,有内饮的人呢,同样这么多人群,有内饮的气候一变,他很容易招致外邪的,出现外感风寒,可能性多得多。所以这是一种外邪能够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而内外相引呢,内外相互作用,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就是说由于他本身有寒饮,又外来风寒相加,外邪引动内饮,内饮要招致外邪,这样相互地影响,当外寒侵袭引动的时候,原来素有的这个寒饮就可能泛滥。饮动不居就产生多方面的可能性,表现的可能性。所以张仲景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发热代表了体表的恶寒发热表证的这块,而咳代表咳喘痰多清稀内饮这一块,表里同病。然后他还一大串或,或就是内外相引,饮动不居了。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当然这具体的这一点点研究,是伤寒的一些加减方法针对的,而且是《伤寒论》重点讨论内容。那我们作为《方剂学》来说呢,这张方它的病机表里同病,而且内外相引以后,饮动不居泛滥,泛滥体表它可以水湿反映到体表,风寒可以带有水湿、水饮了。身体疼痛沉重,四肢头面浮肿,所以小青龙汤可以治疗像溢饮一类,《金匮》上。那至于这个原文当中《伤寒论》或然证出现的一些加减方法都是饮动不居,水饮泛滥所造成的。而这类水饮泛滥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这种内有的寒饮,在外寒的引动下发生。那我们刚才讨论到小青龙汤的病机分析,要注意内外两部分:外寒、内饮。再结合临床上呢,要注意内外的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能狐立地看。有很多学员开始学习方剂,他往往外头里头两个,外头是个基本麻黄汤证,背下来,用麻黄汤证作为参照了。里边有寒饮,那记住就可以了。但真正在临床上多数病人你治疗外寒,当然不能忘内饮,那治内饮的时候,考虑防御外邪,而且他本身应当有个稳定期和发作期的不同。所以这个方主要用于内有寒饮,又外邪引动的一种发作期。那发作期控制了,表证没有了,还用这个方吗?那就不行了,在后面在临床应用要谈到。但是治疗没有结束,真正这类的控制是在平时温化寒饮,包括像苓甘五味姜辛汤那一系列方,这一类的。我们刚才这里是重点讨论的病机分析了。
       下面呢小青龙汤的一个方解,方义,方义分析了。从刚才(的)病机分析,它的结论是外寒里饮。外感风寒表实,里饮是里有寒饮,内有寒饮。至于各个书上提法有时不同,但是呢总体就是说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在的寒饮证,那治法就要表里同治了。发汗解表,散寒,是麻黄汤体现的治法和功效。内证呢,温肺化饮。温肺,当然是结合温脾肺了。这个外寒方面的治法呢,这里君药,治外寒这组可以看麻黄、桂枝和芍药。所以有的说从麻黄、桂枝看呢,有点像麻黄汤的主要的结构,麻桂相须。桂枝芍药看呢,有点像桂枝汤的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它的主体部分,阴阳并调了。所以我们(有些)本科学员开始,他说你一定说这个方是麻黄汤为主的一系列方剂,怎么不说是桂枝汤呢?这里关键就是说它是个从证候,恶寒发热无汗,那这一组外感风寒表实,所以麻、桂相须在其中看作是君药了。这时候芍药则不是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而是它的和营养血在这里起到一个麻、桂并用的情况下,防止它发汗太过。用它的酸收,和营养血,可以益阴养血。益阴养血嘛,阴柔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在里饮的这个方面呢,这个姜(干姜)、辛(细辛)、味(五味子)的组合,是这个方里体现出来的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结构,配伍的一个临床上的基本结构。具体分呢,干姜、细辛应该说为主的,如果不以一个药组来分的话。姜、辛、味是温化寒饮的一个基本结构。一味药一味药分析呢,干姜是归脾、肺经,虽然它温中为主,温脾胃,阳气,土能生金,往往温脾肺它都可以。甘草干姜汤,干姜和下面佐使药甘草相结合,《伤寒》上甘草干姜汤。就是用来温肺化饮的,而且体现了温补结合。针对脾肺之寒,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干姜、甘草温和补相结合。所以它体现温化的特点。细辛呢,它有两个作用,既可以帮助君药散寒,那帮助麻、桂了,在这里更主要是温散,温散可以温散水饮,它有温散水饮的作用,它有温散的作用。五味子呢,能收敛肺气。这是考虑到这类病人内有寒饮,平素的咳喘经常容易发生,而且能产生这个寒饮,往往脾肺阳气不足才产生。所以一方面用麻、桂,为了解表,是表实证用麻桂发散。一方面他咳喘,避免肺气耗散太过,用五味子敛肺。应该说呢,如果分别药物来界定君、臣、佐、使,它是佐药范围。但也有方义分析不必要一味一味药(分析),因为已经把姜、辛、味这种一温、一散、一敛来温化水饮,敛肺,防止肺气耗散太过。这种结构看作是一个治疗寒饮的基本结构。那尤其是将来后面温化寒痰里边那个苓甘五味姜辛汤,它里边也是姜、辛、味,包括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姜辛夏仁汤,《金匮要略》一个系列了,都是建立在姜、辛、味的基础上。所以到后世的话,这个基本结构影响是挺大,所以可以把它看作一组。如果看作一组的话,外面麻桂这组看作是主体的。有表证当先解表,它作为一个君药部分,姜、辛、味是臣药部分,也可以这样看。半夏呢,作为佐药。在这个地方,一个方面它能够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就帮助了、增强了姜辛味化饮的力量,温化寒饮的力量。一方面它能和胃降逆止呕,针对了肺胃之气上逆了。甘草既是佐药又是使药,佐药呢,它治疗寒饮的方里,它又配有甘草,体现一种温补结合,所以它能够益气养胃,同时可以调和药性。整过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这是小青龙汤的一个方义分析。这样体现了一个表里同治,外散风寒,内化寒饮。这个结构是比较严谨的。在这个方里体现出来的基本配伍结构呢,像前面麻黄桂枝、桂枝芍药这些在前面的基础方里讨论过了,这个方反映出来的主要是姜辛味。还在三仁方里第一次出现干姜,干姜、甘草配,实际上这个是仲景方里甘草干姜汤是一种基础结构了,一种基础的配伍结构。那小青龙汤的配伍特点呢,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散中有收,是唯恐散之太过,汗之太过。而从病人体质来讲,应该说跟麻黄汤比,虽然我们用麻黄汤证作为基础见证,作为参照的话,整个病人体质要注意就是说,和麻黄汤证不同。能够有这种寒饮,说明正气已亏。所以它发散当中要有芍药这类酸敛,避免散之太过。那你作为寒饮来讲,一温一散,温化寒饮要开,但是又怕肺气耗伤太过,所以开中有合,又有五味子。这是小青龙汤配伍中不管在表的散,在内的化,都是考虑到这个,使它祛邪不伤正,全面兼顾的。至于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呢,姜辛味这个组合,当然后来像射干麻黄汤这些,那作为表证较轻,它散水饮的力量要大一些,内饮、表证较轻,不像风寒表实那么重,它不用桂枝和麻黄合用了。那这个时候那个方里用生姜,也是姜辛味的一种组合特点,因为温化寒饮力(量)小一点,祛水力量大一点。那后来形成了用姜辛味,干姜、细辛、五味子,生姜、细辛、五味子都有这样用的,针对的情况要根据寒饮内寒证的轻重,内寒证的轻重,以及外来需要发散的情况。
       在运用方面来看,辨证要点呢,以基本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是和寒饮的最基本表现作为根据,加舌象、脉象。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是最起码的外感风寒表实证的表现。咳喘痰多而稀,寒饮的特点反应出来了。结合舌象、脉象,这就是运用小青龙汤的一个辨证的要点。至于它这个使用注意呢,应该说是不难识别了。痰热类型的,以及阴虚干咳无痰,这个是不适宜了,因为这个方总体比较温燥。那用这个方来随证加减呢,那就围绕几个方面,刚才这个病机讲的时候几个方面特点,既然表里同病,那就有表寒的轻重问题。表寒轻,那你去桂枝,不必要发汗力那么强,那麻黄改为炙麻黄。但一般来说呢,我们喜欢麻黄改成麻绒。如果表证还在,即使轻,改成麻黄绒,麻黄绒咚咚敲一下。炙麻黄呢,它当然有宣肺,一般用于咳喘,宣降肺气作用为主,散表力量更缓和了,用麻绒就比较恰当了。当然更不用麻桂同用,发散作用太强了。这是外寒轻证的方。而这类证呢,由于内有寒饮,外寒相加,外寒束表呢,也有可能内在的寒饮化热,临床也常见。所以仲景方里也有小青龙加石膏汤,在临床出现苔上面白滑,上面有一层黄色,总体白的,上面开始又黄,有心烦,那这个兼有总体寒证,寒饮。这个跟痰热不同,寒饮郁而产生热,这种热产生,寒饮可以化热,外寒入里逐渐可以化热。但总体仍然是表寒、里寒的,那还是寒证。所以也可以根据寒热的程度,(加)石膏、黄芩。一般的使用药物呢,寒饮痰多清稀,开始有点等于说排痰不利了,转黄用黄芩、瓜蒌这一类。外寒入里化热,发热开始明显了,它加石膏,加减上它还有这个区别,笼统讲它都是兼热象。另外呢,有寒饮,我们讲的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是典型状况。那胸膈满闷,痰饮阻滞气机严重的当然要降气了,增加降气化痰力量。这个方面来讲,不仅张仲景后世在麻黄和射干相配,是治疗痰气互结很常用的一个组合。现在很多医家包括像近代的施今墨他们很多都是用麻黄和射干相配,痰气互结。射干(是)降气的,一宣一降,同时对痰气互结,化痰,散结,降气效果很好。不是光咳嗽,一般都是还有喘了。当然这里举了几个(药物):射干、冬花这个作代表。如果外寒引起了肺气不利,也常用这个苍耳子散里一部分了。所以讲到这个呢,像台湾有一个挺大的医院的一个中医,也是个主任,他一天开方里头很多开小辛香。所以这个思路来大家喊他(小辛香),病人发作,经常外感咳嗽发作就是小青龙汤加辛荑散,因为他们用科学中药啊。所谓科学中药就是说颗粒剂一类的了。电脑一打一开药方就出来了,病人冲着可以吃。那配好的比例的,它小青龙汤几克,辛荑散几克。控制一点呢,用什么呢?像香砂六君子,那也是对啦,对吧,调理脾胃啦,培土生金的控制阶段啦。就是不发作,寒饮不发作阶段。所以基本上是这个思路。后来大家就喊他,一说都小辛香、小辛香。开始不知道谁是小辛香,那是小青龙汤加辛荑散,因为那里面慢性鼻炎之类特别多。所以这个思路随证加减跟我们这个很符合。刚才讲到小青龙汤可以用于溢饮了,内有寒饮,外邪引动泛滥,那也可以兼水肿。像猪苓、茯苓,根据水肿的程度,这也是张仲景常用来治疗溢饮的一个方。这是随证的加减,结合《伤寒》方里的一些用药特点。
       附方有一张比较重要的(是)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汤主要是作为附方对比正方来掌握,对比正方掌握,你掌握它功用主治的特点就行了。附方如果全都是很细的来分析的话,那就相当于(正方了),因为总体整个附方整本教材180个,那相比附方中间射干麻黄汤应该说还比较重要,常用的。从病机上来讲,和小青龙汤区别,也有外感风寒,也有外寒引动内饮这种特点。外寒较轻,而是以咳嗽、咳喘为主的,有没有外寒呢?有的,但是以这种寒饮内停为主。这是从表里同病来看,里证为主的外寒较轻。所以这个方里去掉麻黄不和桂枝相配,那整个方发散力量小了,当然芍药、甘草这类不用了。为什么呢?它中间痰气互结比较重。这不用射干了吗,射干、麻黄相配,痰气互结比较重。那体现出内有痰的性质是寒痰,但痰气互结,所以叫痰饮郁结,使它肺气宣降不利,气逆咳喘,咳而上气,是一种气喘了。痰气互结呢产生喉中有水鸡声。水鸡是青蛙,汉朝的青蛙叫的声音跟现在的青蛙可能差不多,喉咙里呼噜呼噜地响,形容这个水鸡声。所以整个这个方,它是以宣肺祛痰降气,痰气互结,由寒痰,寒饮、寒痰要化痰的,但是表证较轻,就去桂枝、芍药,相应的发散力小了,不用芍药制约了。干姜换生姜,散的力量更强一点。紫菀、冬花是温化寒痰,寒饮常用的。射干善于降气,用生姜外可以什么?你去掉桂枝以后,生姜还有一定的散外邪作用,同时也能够散水气。所以射干麻黄汤总的来讲,用于什么呢?用于虽然是外寒内饮,但是外寒较轻,内在的痰饮有一种痰气互结较明显、较突出的特点,因此他的喘,喘急,表现的喘急排痰就困难一些。小青龙汤一个很重要特点:易咳,容易咳出来,痰多清稀,一咳一摊,这个是有区别的。当然过去人们也把寒饮寒痰怎么区别?在临床上是(有)诊断学研究的。一般来讲,痰多量多清稀,咳出来的,病房里病人放杯子里,几个小时以后它都化成基本像水泡泡一样,那是饮。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容易,那个水泡沫加一点痰,很容易化开,痰的话不容易化开。它几小时你还看是痰还是水,还分得清楚,那是痰,比较粘稠,过去有的用这种方法来区分。小青龙汤是个一类方、重点方,要全面掌握的方。
       止嗽散
       下一个方是止嗽散,止嗽散这个方呢,学习这个方的意义有两点:一个呢,这个方本身,止嗽散是名气挺大的,也是用于外感咳嗽常用的一个可以看作基础方,也是个常用方。学习这张方的意义呢,它常用方啰,用它加加减减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外感咳嗽了。所以像程钟龄自己说治疗诸般咳嗽,但不能造成误解,是咳嗽就用。因此它的分类现在把它归为一类了,过去很多教材归为一类,也归过二类。有些归二类,老师就说就是它名字叫了止嗽散,将来学生遇到咳嗽就开止嗽散。所以说这个方有的时候不好讲了,把它放二类。实际上这个方还有个特点,它很重要就是反映了肺脏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特点。肺为娇脏,怎么样照顾到肺为娇脏针对性地用药,用药特点。至于这个方的主治证候呢,究竟有没有外邪?大家总觉得很多书上彼此不统一,那实际上是两种情况:外邪不明显和外邪较明显,就是还有或者说都没有。较是由外邪引起的,外邪已尽或者未尽,程钟龄在他的《咳嗽门》、《伤寒门》里分别都用这个方,也就差荆芥一味药。这是一种动态的辨证和使用过程,它原来这个方用的情况是用于风寒证,风邪是偏于风寒的,但是寒不重。尤其是过了一段时间了,外邪大部(分)已去了,所以他外感风邪了。有两种情况造成了这种表邪未尽,一个是解表不彻,一个不药而愈。解表不彻呢是指的当用譬如说辛温解表力量较强,针对表实证的。你用的方呢,或者用的药发散力不够,散了一些了,还剩一些,这解表不彻底。不药而愈呢,他当时也提出来就是说不药而愈,《医学心悟》里,一般现在我们也有这种情况。感冒了,外感风寒了,年轻,好像是,或者在某种条件下,不那么及时治疗,拖,拖,这个正气抗邪呢不吃药也好了。不吃药好了,好了是指的表证、表邪在解,这是常见的。特别现在的年轻人,受风寒以后,挺两天,他又觉得好了。但这个情况呢,外来表邪是有正气,可以祛除,但是肺气不宣没得到改善。所以剩下了表邪,还有点微有恶风发热,有两种情况,《伤寒门》里的,它可以微有恶寒发热,《咳嗽门》里的可以没有表证。所以《咳嗽门》里又说兼表证了,加荆芥。我们拿现在学的止嗽散来说是微有恶风发热,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是指的肺气不宣还在。而这里呢,没有强调它痰多,主要肺气不宣以后又津液凝聚,有一些痰,而且非得宣降失常,咯痰不利,痰量并不多,一般这个情况。苔薄白,脉浮缓,这仍然它是属于表证。在后期解表不彻,不药而愈,以肺气不宣为主的,没有影响整体气化,所以这舌脉变化不大,这个病机分析大概是这种情况了。好,我们这节课讲到这里,休息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7《方剂学》方剂命名简述,小青龙汤(附:射干麻黄汤和...

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