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题: 第18集 素问.六节藏象论(二) 论藏象(续)、理论阐释 [打印本页]

作者: 宋利    时间: 2014-11-30 16:00
标题: 第18集 素问.六节藏象论(二) 论藏象(续)、理论阐释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6140384/Ob/1/sid/XMjYzODg1MDA0/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歧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上边我们谈到了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个五气固然有两说,一说是寒、暑、燥、湿、风,一说是臊、焦、香、腥、腐。都有道理。但是据我看,还是以寒、暑、燥、湿、风为主要的。因为臊、焦、香、腥、腐五气,对人体的影响来说,比这个寒暑燥湿风那个重要性,差得太远了。但是五气是自鼻而入,首先藏于肺,心肺都在上焦,所以说五气入鼻,是藏于上焦的心肺,由于藏于上焦的心肺,心肺之气充足了,因此说

上使五色修明,面色明亮,修明也就是明润光亮,不管这个人的面色是红的,是黑的,是白的等等,但是他总是要明润光亮,所以是五色修明。同时呢,

音声能彰,由于心肺之气充足,所以声音响亮,声音明亮,彰就是明亮,比较张扬。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五味入口呢,首先是藏于肠胃,饮食五味,自口而入,首先藏于肠胃,肠胃味有所藏,然后经过脾胃的运化,以及肺气的输布等等,才能够扬五脏气,也就是五脏之气需要有水榖精微之气不断地滋养,所以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这五气,就是五脏之气,水榖精微之气充盈了,才能营养人身之五脏,而有五脏之气。所以以养五气。气和而生,由于五脏之气调和而有生化。五脏之气调和,那么人身各种生化功能都产生了。所以

气和而生。精液相成,人也产生了精液。人体内也就具有了精液。

神乃自生,也就产生神了。这个神呢,又是精神活动那个神。又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都可以笼统的叫做神。所以关于神的概念,我们不是有两个意思吗?对人体的神来说,一个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个是泛指生命活动的现象。比如说,这个人面色有神,那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现象。这个神是相对来说,这两个含义都包括的。也就是说,五脏之气充盈了,就有精液产生,那就有神气产生。气和而生,气和就是脏气调和。五脏之气调和而有生化,从而产生了津液,产生气血,产生神气。这是第一个自然段。特别是为下边关于具体的藏象的问题,提出来的一个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的问题,提出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组成的问题,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同时也提出来由于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又不同的命名的问题。正定其名,气和而又形,因变以正名。藏象怎么定的名?所以上面那个自然段,为下面具体论藏象,作一个很好的铺垫。作一些很好的理论的准备。

下面这一段,那就是藏象理论当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所以这一段应当熟记。其实熟记呢,记熟了其实跟背差不多了,说我不愿意背,不愿意背可以,记熟了也行。记熟了就每一脏和每一脏的顺序,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但是每一脏和每一脏的具体内容,是不能改变的。这一段是讲藏象的一些具体问题。但是这段在讲藏象的时候,它是以阴阳作为一个基本的理论,或者说,划分脏腑阴阳,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怎么样划分?本段划分脏腑阴阳有两个标准,

根据它所在的部位,在于上的,在于胸中,就叫做阳,在于腹中,在于腹腔的,那就叫做阴,脏腑不理是哪一脏,哪一腑,其在于胸腔的就叫阳,在于腹腔的就叫阴。这是根据所在部位划分阴阳。
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它有向上、升发这样一些特点的,那就叫做阳,它有沉降、向下这样一些特点的,那就记住阴。
所以本段虽然是论藏象,论藏象当中又分阴阳,阴阳又说有多少。阴阳也好,阴阳多少也好,它划分阴阳是这样两个标准。一是根据部位,二是根据功能特点。因此,在这段里,有几句,就是有这个校勘的问题。用这两个标准一衡量,这句话有点问题,在阴阳划分上似乎说得不太妥当。那么就有校勘的问题。

下面我们继续讲了,

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帝曰:藏象何如?”,那么藏象是什么呢?这句话,还有刚才我们说,《六节藏象论》这个篇名,这是整个《黄帝内经》关于藏象一词,共有两处,在这一篇提出来的。后世所说的藏象学说,藏象理论,这个词就出在这里。一个是篇名,一个是“藏象何如?”所以从《内经》文字上,就这两处提出了藏象。当然用藏和象组成一个词的还有很多,太阴藏何象?阳明藏何象?那就不是藏象一词。而用藏象组成其他的词了。所以在关于藏象的问题,各位应该知道,这一词的出现,在《六节藏象论》里边,而且又有一个“藏象何如”这么一句话。从此来产生的脏象理论。

“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是生命的根本,生之本就是心脏的重要性。我们前面讲了,心者,君主之官,这里说心为生之本,生命的根本,生命的主体,或者是人体生命的主宰。心,生之本。

神之变,这个神之变就有个校勘问题,就是说根据上下文,其他的脏腑都不用这样的词,比如说,肺者,魄之处也,肾者,精之处也;等等,它用处来讲。处,居所,居处,它用这类的词,神之居也,神之居处也,魂之居也,等等这类的词,因此,关于那个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有校勘,有的校勘上特别是新校正,咱们教材的注释9,新校正说。“详神之变,全元气本并《太素》作神之处”一个是根据文意,心是神之处,神所藏,二是根据前后文意,其他的脏,比如说魂之居,魄之处,精之处,是用这类的词,所以说这“神之变”看来新校正说的还是有理的。总之是心藏神,上面我们讲的《灵兰秘典论》谈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从那里出来的。所以心藏神,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心脏的荣华表现在人的面部,心为上焦之脏,面在于上,心是火脏,火性上炎,所以其荣华表现在上部的面部。其华就是它的荣华表现。

其充在血脉,它的功能充实在血脉,心脏功能盛衰,在血脉上比较有明显的表现。其充是其功能充实在血脉。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在胸中,按我刚才讲的两条标准,一条标准是所在部位,心在胸中,所以说阳,心是火脏,火性上炎,有上升的特点,火热,它也属阳,它功能特点也属阳。而且有火,阳热是很盛的。或者说阳热是最盛的。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用阴阳来比喻水火。火可以说是阳气最旺盛的一个代表词。心为火脏,所以它是太阳之气。所以说阳中之太阳。部位在胸中,所以是阳。其性主火,其性上炎,所以是叫太阳之气,是阳中之太阳。那么心脏是阳中之太阳,嗜欲不同,各有所通,通什么呢?通于自然界的夏季。自然界的夏天也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所以说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肺藏气,肺司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所以肺者,气之本。

魄之处也,肺藏魄,魄也是神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范畴里的一个具体内容。以后讲《本神》篇的时候还要讲,这里粗略的说一下,魄是什么呢?魄,前人有个解释,说它是人天生就会的这些反应,比如说,痒了,小孩也知道抓一抓,他也知道痒,痛了,不用学,天生就知道,痛了他就要躲一躲。婴儿出生了,把这个奶头搁到他嘴里头,他就会吸,就会吮,所以这些动作,这些感觉,痛痒,吸吮,这些东西他天生就会。 但是它也是意识,是有意识的。所以这类属于魄。肺主气,肺藏气,叫气之本。肺司呼吸,又主一身之气。所以叫气之本。 而且是魄藏于气的,有气才有魄,气足,魄才充实。在我们汉语里有个气魄,作为一个词来说的。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藏气,肺的荣华表现在毛上,毫毛,毛发,毫毛就包括毛发。当然,在这篇它主要是讲的毫毛。其华在毛,因为肺主气,气布达于毫毛,布达于皮肤,所以其充在皮,它的功能充实在皮,所以皮毛焦枯了,这说明肺气大衰了。皮毛很滋润,那什么肺气还挺充足。其荣华表现在毛,其功能充实在皮。

为阳中之太阴,阳,属于阳不错,因为部位在上焦,所以为阳。当时就阳中之太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根据阴阳多少来命名来说,似乎就不太妥当。因为肺叫太阴,肾也是阴,肾在人身体当中的阴的性质,应该比肺阴的性质还大。肺,尽管是肃降,属阴,对,肺的功能特点有肃降,不能往上逆,是属于阴,但是肾的功能特点是藏,藏比降阴的现在还要强。所以就阴阳多少这个来划分太、少的话,应该说肺在这里是少阴才对。肾主藏,主潜藏,主沉降,才是太阴。才应该叫太阴。但是原文是这么写的,所以有校勘。新校正有校勘,咱们看,新校正这个校注的第11,教材的校注(11),新校正云:“按太阴二字,(也就是这个肺为阳中之太阴),在《甲乙经》以及《太素》都作少阴。它说,“当作少阴”。林亿等的新校正认为这个应当是作少阴才对。他说“肺在十二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也就按我刚才说的,划分阴阳的两个标准,肺也应该作少阴,阳中之少阴。在于胸中,所以说阳,少阴是因为它有肃降、下降的作用。属于阴。之所以叫少阴,是因为它虽然是肃降,但是作为阴阳多少来说,它不如肾主潜藏、肾主沉降,阴更多。所以肾看来是应当作太阴。肺在这里应当是作少阴。它不是讲的十二经脉,本篇是讲这个因变以正名。根据阴阳多少来正定其名。这是个校勘问题。

这个肺,为阳中之少阴,假如我们作少阴解,

通于秋气,它与秋气相通应,秋天自然界阳气也是下降了,肺是主肃降的,所以肺于秋气相应,相通应,也就是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肺是阳中之阴,它就所通,通于秋气。通于燥气,通于西方之气,通于金气。这不都是一回事吗?秋金、燥气、凉气、秋凉之气,秋气的本气是凉,尽管是秋老虎,那不是秋燥的本气,也就是秋气还没有当令,它没有发挥它的作用。这个政令,秋的政令,还没有布施下去。还被暑热之气控制着,秋气本身没有掌握政令。所以秋的本气是凉,是燥。在我们中医理论四方来说,它是应于西方。它是有阳气下降的特点,阳气从东方升起,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下降。有下降的趋势。肺,就应在这个位置上,就通于这个气。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就是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脏,主蛰,蛰就是冬眠的虫子叫做蛰。肾主蛰就是肾主藏,藏什么呢?藏了,它比喻就好像是冬眠的虫子一样,在藏着。其实,那含蓄着强大的生命力。别看它是静藏着,但是含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是死的,是活的。但是这活的又是藏蓄着的,所以叫蛰。用蛰字来比喻肾脏这个功能。就是功能特点是封藏之本。封藏也是藏,藏贮,贮藏,封藏。封是密封,而不能泄露。以藏为特点。以藏为主。所以是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肾藏精,

其华在发,肾的荣华表现在毛发,表现在头发上。不是说发为血之余吗?肾藏精,精血互化,所以说,肾精充足,肾气充足,头发茂盛。按一般道理来说是这样的。肾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

其充在骨,它的功能充实在骨,肾藏精,主髓,髓生骨。所以肾精充足,精生髓,髓生骨。所以肾藏精而它的功能充实在骨。所以老年人,肾气衰了,头发脱落了,头发枯焦了,头发斑白了,骨质一般也要疏松了,骨骼也不强劲了。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为阴中之少阴,肾在于腹中,属阴,没问题,但是呢,在这里又作少阴,刚才我们讲过,看来是应该和肺,这个太阴,少阴,应该调换一下。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但是原文就是这样,所以说校勘的问题。原文为什么这样,很可能是传抄之误。抄来抄去,抄来抄去,不知哪位写的人,写习惯了,肺是太阴,就变成太阴了。肾是足少阴肾经,它把经脉串到这里来写了。出现这样的错误。

通于冬气,肾藏,所以通于冬气,冬主闭藏,肾为太阴,阴气盛,所以叫太阴。根据阴阳多少命名的。阴中之太阴,所以就和自然界的冬气相通。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还是这意思。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脏,罢极之本这个罢极二字,注家的意见是很多的,但是我们这里还是取一个最主要的,还是按疲劳,罢还是按疲劳解。极就是很厉害,很急迫。就是很疲劳,非常疲劳的意思。其他的注解我们在这里就不提了。有很多的不同的解释。因为肝主精,所以肝有病之后,容易出现急迫的症状,肝急,筋脉应该舒缓,而不能拘急。疲劳拘急,疲劳紧迫,但是话说回来,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刚才我们讲的作为疲劳急迫,是作为最通常的解释,但是这个解释当中存在什么问题呢?其他的讲的都是一些生理功能,“生之本”,“气之本”,“封藏之本”,怎么到肝这就变成“疲劳拘急”了?疲劳紧急,疲劳急迫,这是一种病理现象。所以似乎是有点问题。所以才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毕竟多数的解释,而且用疲劳急迫来解释,也还能讲得通。所以我们教材就取这一个意思。至于其他的解释,以后大家可以研究。可以看到很多的资料。在我们上本科的阶段,你知道,就作疲劳急迫来解释就可以了。是作为很重要的一种解释。罢极之本。

魂之居也,肝藏血,将来其他篇还有谈到,肝藏血,血舍魂。魂藏于肝脏。魂也是精神意识里边,笼统的,神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魂的现象是什么呢?将来我们还有谈到,初步的讲一下,魂就是指的这些人做梦,有的人梦游,这些都是魂在那里不能藏。魂藏不知道,魂要藏,那人没感觉,魂要不藏,出现的现象就是幻觉。做梦,甚至有人梦游,夜里睡觉跑了。跑完了,跑了两个小时回来又睡了。什么现象都有。那就是魂不藏的现象。魂藏是应该看不到的,这在人体生理上都是这样的。当你身体功能正常的时候,你不应该感觉到,感觉到了就不正常。我感觉到我眼睛在睁着看东西,就不对了。我感觉到我的心脏在跳,一分钟多少次了,这也不对。所以正常的时候,应该是感觉不到的。不正常的时候才感觉到,当感觉到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不正常了。所以,我们只能用那些不正常的,来反推回来,魄是什么?刚才说了,魂是什么?昏就是说,正常的时候感觉不到,不正常的时候,就是出现了这些现象,就是魂不能藏。魂应该藏于肝的。比如说,做梦、幻觉这类的症状,都是魂不藏的现象。当然在临床上治疗这些东西症状,不是也有一些收敛肝魂的药吗?比如说龙骨,这些东西,不是敛肝魂的吗?治疗做梦多。还有人梦游,夜里睡觉走,也得用敛肝魂的方法。当然,单纯敛肝魂也不行,因为肝魂还和心神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毕竟就从魂这个角度讲,说肝,罢极之本,魂之居也。魂藏在肝里面。

其华在爪,荣华表现在爪,指甲,其华在爪,其实就是因为肝藏血,血舍魂,血充盈了,那爪甲也就坚硬。

其充在筋,它的功能充实在筋。所以肝的气血充足,筋脉柔润有力,所以年轻人,气血足,肝气充足,所以柔润度也好,弹跳力也强,跑的也快。等等。那是筋在起作用。所以它的荣华表现在筋。反过来说,如果肝有毛病,肝火太盛,肝风内动,火动了,火盛了,可以引起热极生风。肝肾阴虚,可以出现肝风内动,那么都出现拘急的症状,或者抽风,或者昏迷,或者肢体痿废不用,半身不遂,那都和肝有联系。

这人高烧,特别是小孩子,抽风昏迷了,那不就是热极生风了吗?那就要清肝热而熄风,清肝热养肝血,凉肝血而熄风,这才能治。

以生血气,因为肝属于少阳之气,所以说它以生血气,血气之生是要靠肝的少阳之气来生的,也有春生之气,春生之气在,一切生命才能逐渐的欣欣向荣起来,那叫以生血气,但是呢,下面这个,

其味酸,其色苍,包括以生血气,“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从道理上说不错,但是从前后文意上说,这三句跟前面那几脏的体例不和,因为前面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它这个就除了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上面并没有其味苦,其色赤,以及肺的其味辛,其色白,肾的其色黑,其味咸。所以说,到肝出了这么三句,也有的注家认为这三句话似乎是衍文。就是多余出来的。不是《内经》原文所故有的,有的,是从文体上看,从体例上它不和,这三句话当然是不错的,尽管不错,但是不应该是《内经》这段原文里头所要有的东西。

此为阳中之少阳,你看这里头,是不是又有问题了?刚才我说,划分阴阳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根据部位,部位在胸腔的,那就叫阳,部位在腹腔的,那就叫阴,肝明明是在腹,怎么称为阳中之少阳呢?所以看来,这又有一个校勘的问题。你看,教材校注17,57页下边一点,新校注说,“按全无起本并《甲乙经》 《太素》作阴中之少阳”,它说“当作阴中之少阳”,也就是林亿等新校正认为,这里应该改,应该校勘,校勘为“阴中之少阳”。因为在腹腔,同时我们在写教材的时候也注意到了,《灵枢经”阴阳系日月》篇也提到“肝为阴中之少阳”。那就是说,用《灵枢经》的这一篇,来校勘这个《素问》的《六节脏象论》。“肝为阳中之少阳”这一句话。应该是校为”阴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没问题,肝属少阳之气,和自然界的春季相通应,春为少阳,阳气升发,所以通于春气,春为少阳之气。也就是说,还是由于阴阳多少,嗜欲不同,才各有所通。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下面讲了脾,把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六者,合在一起讨论,都认为它们是仓禀之本,和水谷传导运化有密切联系。所以把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六者都给搁在一起讨论。认为它们都和脾胃,和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排泄,这些都有关系。把它们叫做仓禀之本。仓禀我们在讲《灵兰秘典论》的时候讲了,脾者,仓禀之官,它这个仓禀,就是贮藏粮食,贮藏榖米。实际上比喻就是说受纳和运化水谷精微的意思。受纳饮食物,运化水谷精微。营之居也,因为有了水谷精微的运化,才能产生营气,所以叫营之居也。

名曰器,都把它们比喻器,器就是器皿,盛东西的。

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说那个运化水谷,而且能够化生糟粕,除了化生营气之外,营气当然在这里可以笼统的代替那些精华物质,都在里头。包括甚至于津液也应该在里头,化糟粕就是化生糟粕,把精华和糟粕分开,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转化水谷五味,入,能受纳食物,出,排出糟粕。

其华在唇四白,这又是说的脾,其华在唇四白,脾脏的荣华表现在唇四白上,唇的四周,脾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特别是在唇四周,叫唇四白。

其充在肌,它的功能充实在肌肉,脾脏运化功能正常,肌肉就发达,就强健,这在临床上倒是前面所说的这些内容,在临床上都是见得到的。有些是很常见的。就是我们说,脾,其华在唇四白,脾有病,表现在口唇上。甚至说,口唇的病,应该从脾治疗。这也是很常见的。

比如说,我治疗了这样一个病人,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小伙子,他口唇溃疡,疼痛,红肿,大概有二十几天了,用维生素、消炎、抹膏药治疗,就是不好。根据这个病人他有湿热的现象,那就清脾湿热就是了。泻黄散味基础,几付药下去,他肿消了,溃疡慢慢好了,这个辨证很简单,脾的荣华在医学招聘网唇,他又是实象,你当然清脾热。他就可以痊愈。单纯抹点那药膏,抹这个,抹那个的,都不见得解决问题。其充在肌,脾的运化功能旺盛,肌肉发达,肌肉强劲有力。

其味甘,其色黄,同样的,其味甘,其住院医师色黄也是有一个校勘的问题在里面,就如同肝脏的气味算、其色苍一样,这六个字还是有问题。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把这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者,笼统都叫至阴之类了。至阴,至,是到达于阴,由阳而到阴,在这里不是最阴的意思。最阴已经说了,肾为阴中之太阴,对不对?这个至阴,就是从阳转阴,它属于阴了。这个意思,至阴。当然,至是到达的意思,不是最的意思。至,有的时候作最讲。上面我们讲到那个,“至道在微,孰知其原?”那个“至”就是“最”。至道,最高尚的道。但是这个至是刚刚到达的意思。不是最的意思。至,还有另外的意思,是往来的意思。至阴,还有往来。到达于阴就对了,往来,它有一个转化的意思在里面。你比如说,坐火车,北京到上海,它写的是北京至上海。其实上海还至北京,还有车。至,它有往来的意思。我们说四季的冬至夏至,那个至也是个往来的意思。到冬至了,就是引起到顶点了。就该阳气上升了。同样的夏至,阳热到顶点了,它就应该要降,阴气就开始上升了。它也有一个往来,往复的意思。为什么要说这个意思呢?就是,一,说是在这六者,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它不是最阴,刚到达于阴,它不是阳了,已经属于阴了。这是一个意思。二,它有往复的意思。因为人体气机的运转,逐渐的我们在学《中医理论》当中,会看到,会体会到这个问题,气机运转,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枢纽是脾胃。左升右降,表里出入,气机不停的运行,有规律的不停顿的运行。其中一个枢纽,或者是一个轴是什么?是脾胃。如果脾胃一个不和,气机失调了,要想调畅全身之气机,哪一脏有病,都该调,但是关键问题你要注意调脾胃。不调这个,别的气机也很难恢复。因为至阴的至,它本身就往复在那起作用。人身表里出入升降,都和脾胃之气有关系。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脾为至阴的问题。当然,它把这脏,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作为至阴之类了。都作为至阴之类,最基本的至阴还是脾。通于土气,脾土之气。和自然界的土气相通应。上边那四脏都是汗四季相通应的。这里的本篇没有一个长夏出现,也没有说土旺于四季之末。它就叫通于土气。通于土气,如果我们按时间理解,可以理解为四季之末。每一季的后十八天,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是按五行一般的理解的话,脾土之气,脾胃就是土气,土生万物。脾土之气,也是化生气血津液,由于气血津液,这里所说的营之居也。产生营气,其实就是气血津液的代称。那么才有全身的一切其他的生理活动。同样是土生万物的意思。所以说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前面讲了,这最后又说十一脏取决于胆,十一脏取决于胆的意思,同样的是从少阳,胆为少阳春生之气来讲的,胆为少阳春生之气,只要有了春生之气,你才能化生其所有一切。如果春天不生,你一切全完了,一年四季全完了。从自然界来讲也是这样。所以一年四季不管你旺盛还是收成,必须先有春生之气,不生就不可能长,因此对于人体生命也好,对人体的发育健康,都需要有一个春生之气在那里起作用。才能不断的生长,不断的生活下去。尽管是老人,老人那没有春生之气,他不能继续活下去了。更不要说年青人。更不要说小孩,婴幼儿。所以说春生之气,是人体生命的一个前提。得有这个才能继续活下去。继续生活的前提,继续维持生命的前提。所以说,胆是属于少阳春生之气。因此它说十一脏都取决于胆。

这一篇的原文我们就讲到这里,刚才我提到了脏象何如?一直到十一脏,取决于胆。这个应该是熟记的,或者是背诵的。当然这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十一脏应当是土脏的问题,是传写之误。过去竖排写,十一就写成土了。有这么一说法而已。也就是说土脏取决于胆。也就是说土脏的运化,需要有胆气的春生。少阳胆气才可以使脾胃能够正常运化。这也是一个说法。但是最主要的说法,《内经》界多数专家的说法认为,还是认为胆属少阳,有了少阳春生之气,才有其他的生化。

【理论阐释】
1. 四时五脏阴阳是研究脏象的一个方法
这一篇,虽然四时五脏阴阳这个词,不是在这一篇提出来的,是在《经脉别论》提出的四时五脏一样这么个词,四时五脏阴阳这一句话,或叫一个短语,是《素问。经脉别论》提出来的。但是这作为一个理论,作为一个学术思想,在《内经》很多篇章里都用了。本篇其实也有这种思想,四时五脏阴阳。你看,刚才我们讲最后一段脏象的时候,那不都是讲的吗,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是不是四时,夏气,五脏,心脏,阴阳,阳中止太阳,所以四时五脏阴阳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内经》里面,特别在脏象学说里边,那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所以本篇理论阐释的第一点,就是题目叫四时五脏阴阳,是研究脏象的一个方法。这个和前一篇,我们讲过的《灵兰秘典论》以“十二官相使”,那个研究方法是不同的。那个是从人体内的十二官相互关系,功能特点,相互联系来讨论的脏象。本一篇是从各脏腑,和阴阳四时之间的联系来讨论的。所以这是研究脏象学说的不同的两种方法。或者说是两种方法研究脏象的,也就是在研究脏象学说当中,在《内经》里这两种方法是最主要的。并列的两种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又有个共同点,共同点都是一个整体性,十二官,十二脏相使,是把人体十二脏作为一个整体,十二官不得相失,不能互相失调。作为整体来看。本篇把人体作为整体还不算,有把人体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作为一个整体。所以两篇研究方法不相同,但是它们又有共同点,这共同点就在于整体观的问题。本篇把人体和时间,和空间作为一体联系起来了。时间和空间。四时,春夏秋冬是时间,还有一个空间的问题,上下阴阳等等。

2. 确定脏腑阴阳的标准
这个我们刚才在讲课当中首先提到了。提到这两个标准,才有一个对于不同的脏的,阴阳多少的一个称呼,作了一个校勘问题。

[完/49:43]




欢迎光临 黄帝内经 (http://www.huangdineij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