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方剂学》消法和下法的区别、补法;第三章:方剂分类...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1:5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Q5MTEyMA==/v.swf[/flash]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好,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次讨论到八法中间的消法,现在我们讨论一下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有什么区别。它们共同的都是可以祛除有形实邪,而在有形实邪的种类方面来说,有很多是共同的,那在适应病证当中运用消法和下法有什么区别呢?那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病位,从病位方面来说,下法大多数是用于以胃肠道为中心的中、下两焦的病变,特别是下焦,中、下两焦,以胃肠为主。当然有个别的,间接祛邪,比如从现代研究十枣汤(治疗)胸水,它通过血液的吸收,下面排出以后这样间接的消除水饮,但大多数的病位居下,这是病位上的一个特点,(以)胃肠为主。消法的病位,它(的)适应证候全身都可以出现,包括脏腑,包括肌肉、筋骨、经络,全身上下、内外都可以出现。比如像瘰疬、痰核、癥瘕积聚等等,所以病位比较宽。第二个从病势来讲,病势,势力的势,形势的势,也就是说下法往往病程较短,病势急暴。这个消法呢,由于它是渐积形成,病势较缓,渐渐积累形成的,病程较长,病势较缓,这在病势上又是不同的。第三方面区别在正气的状况,由于下法运用的适应病证是病程较短,病势较急,往往正气虚衰不太明显,或者不重,这(是)一般的运用了。而消法,病程较长,往往处于邪实正虚,所以以此来把握适应病证方面运用消法、下法的区别。这通常指的是一般情况。
       那我们运用消法的使用注意呢,由于它病程较长,病势缓慢,所以难以速效,治疗宜缓图,缓治为主。这是第一个特点,这不像下法那样以图速效。同时消法往往要结合补法共同使用,因为它邪实正虚。因为消法它(是)长期的病理产物积聚,积累过程当中可以因实致虚,消耗正气,所以长期和补法结合起来运用。当然教材上提到和补法以及其他方法结合是指的在病理产物的性质上可以偏寒偏热或者有兼夹,有其他证候的兼夹,针对病情性质的不同和兼夹的不同结合其他治法,主要的要注意结合补法。消法有些(人)觉得它的药力发挥比较缓慢,渐消缓散是它(的)特点。因此容易造成一个忽略它纯用消法容易耗伤正气的弊病,消除病理产物渐消缓散使用时间较长也要很好照顾正气。你比如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例子,在八十年代,尤其在八十年代之前,我们中国大陆,比如说当时公费医疗大锅饭那种阶段。我那时观察很多人喜欢、特别(是)女同志喜欢吃那个山楂丸,山楂丸酸甜酸甜的,它本身又是药品,山楂本身药食两用。但作为药来讲,是药三分毒,也会有副作用,它毕竟是消导的(药)。你想那个在消饮食积滞方面的分工,山楂擅长于消肉积,你没有事,就当零食那么吃,没有饮食积滞,没有肉积你去吃啊,那这个山楂的功效发挥方向,她自己并不知道,就人家吃是为了解馋的,你没有肉积,你那块位置还是块肉啊。所以这样的多吃,时间长就慢慢地冒酸水了,慢慢地胃痛,不想吃东西了,不吃她更吃不下东西,再后来呢,时间长了,一检查,溃疡。那溃疡谁弄出来的?没有肉积用它来,(是)它消出来(的),所以这个消法运用要照顾正气,因为往往运用时间较长,这是要注意的,所以应该消补兼施。消法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了。
       八、补法
       八法最后一个治法是补法,补法通过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这个提的比前两版教材都简单,实际上意思就是补益虚证。当然具体的分(法),人体的虚弱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基础物质的不足,一个是功能系统的,功能的衰弱,功能的不足。功能的不足都往往以脏腑补益的方法分类,心、肝、脾、肺、肾,补心的方法,补脾的方法,补肝、补肺、补肾这种方法,补五脏。对于基础物质呢,气血阴阳,气血津液这类基础物质呢,那是针对不同的物质的亏损进行补益。一般的从教材参考书,这种补法都分为这两大类型,两个方面。所以过去的像五版教材它提到气血阴阳之一,或者全部,脏腑功能衰退部分或者全部。那个实际上就是说你想要把它说全你也不能很具体,从定义来讲,之一和全部,那之二、之三呢?就是人体气血阴阳和各种虚弱证候这样概括。因为补益脏腑大多数结合了具体的基础物质,所以我们现在把这个补法结合教材归类,它是以气血阴阳为基础物质,把具体的脏腑结合这个,你比如说补气多是涉及脾肺,脾肺,就这个脏腑来说。补血,人体血虚,主要(是)心肝血虚,那主要是结合心肝血虚,那治法上面以后在各论要讨论,治法上面会涉及到益气健脾的补血,或者是有水来涵木、滋肾养肝的补血,等等的不同,因为作为血虚证主要(是)心血虚,肝血虚了。阴虚证在我们补益这章里面,补益剂里主要是指的肝肾阴不足,肝肾之阴。脾肺,肺胃的阴伤,肺胃后天之阴,肺胃阴伤是(放)在治燥剂,这是阴。阳来讲,当然主要涉及到肾阳不足,涉及到肾阳不足。当然它和温里剂有交叉,那中焦虚寒,实际上也是补阳,它是温补的脾胃的阳气。
       所以根据这个归纳特点,在这个分类方面,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这样几类。
       在适应病证方面,我们教材主要提到了两种情况,主要的是治疗虚证,当然这个虚证包括了基础物质不足,脏腑功能的衰弱。教材提到了正虚感邪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也使用补法,而这个补法并不是以补这些基础物质或者脏腑功能作为主要目的,并不是以补为主要目的,这(是)要强调的。从原则上讲有病邪,特别(有)外邪的忌用补法,但是在一定的正虚不能祛邪(的)情况下用少量的补益药。比如《伤寒论》里很喜欢用人参,那一定是少量的,助正祛邪,扶助正气鼓邪外出。这时候它并不是以补益虚损为主要目标,而是助正祛邪为主要目标,所以有这种在正虚感邪情况下用少量补益药扶助正气,鼓邪外出,也可以使用。这个时候(在)治法上区别于大补元气,区别于以补益为主要目的这种补法。这是补法的适应病证。
       用补法,因为它是一个很大的一个门类的治法了,所以具体的在后面补益剂里要体现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各类使用注意。在这里讲的是共性,怎么使用补法的共性。首先是辨清虚损的证型,虚损是哪方面虚,哪一样基础物质虚,哪个脏腑系统的功能减弱,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因为现代大家都认识到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不仅我们中国大陆,在海外的很多华人地区,以及非华人地区,很多地区都开始用中药,(以)药膳的形式来补益。但这个当中造成很多误解,有些药不补,而且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地方用这个药膳并不是辨证施补,既浪费药材,往往又带来很多不良后果。是因为参加有些活动,药膳也吃了不少,每次吃我都要问他们,你比如说有些药膳很贵,几十人跑去,像台湾朋友来,安排上万元,里面有天麻,我说你们这些人血压都高是不是,心血管系统都有毛病,都在吃天麻。那药膳主要干什么?服务员说补呀,我说是补药吗?中药学当中去翻翻是不是补药啦,不是补药。(从)那药来说,到现在(都是)人工栽培,哪怕是从两千米的地方的那些原始森林、半原始森林里边含有密环菌的那个土壤里(的)树叶,都一汽车一汽车拉到种植厂去栽培,用天麻种子,要不了两三年就变种,全部变了,横纹变纵纹。所以药材资源很宝贵的,每个地方我都在呼吁,现在吃中药不是中国人吃,全世界都在帮着吃,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里头的药倒是不少。像我们四川就号称是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但现在也感觉到药源很不足,大量在想法在人工栽培,在研究,也不是一下能解决的。像有病没病都把这些珍贵药材吃掉,那中医本身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是以药为本,最后落实还是以方药形式为主要手段,所以应该看到这个危机了,所以不能滥用补法。更何况每个人体质就是说虚,需要补它还有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的不同,究竟虚在哪个方面,也不可能坐在一个桌子吃的(人都是)一样。所以这个要特别注意的,作为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讲,保护药物资源,正确使用药膳这种养生补益的手段,也是我们的一个责任。使用当中用补法要注意善于用“通补”,不宜用“呆补”。通补提法是叶天士提的,也就是说你不是纯吃,你补的时候要注意通补,也就我们常说的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扶正不恋邪,在辨清虚损证候前提下要采用通补。最典型的莫过于前面讲到的,我们补气基础方里面补气注意健脾除湿,白术、茯苓一类,我们养血,注意通补啊,使它补而不滞,考虑虚的基础上因虚致瘀,因血虚产生血瘀,这才是正确使用的方法,而不是单独,比如很多人要吃人参,天天就是光喝参汤,那体内那些病理产物你都不管啦?所以古人为什么讲人参杀人无过,那就是别人也认为你用补法补我不会有错啦,他殊不知光用补法,你因虚而造成的病理产物不排除,必然会产生积聚,也会产生新的病变,所以用补法也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因虚致瘀,不能呆补。
       这个八法我们分个一个一个从总体的,在治法共性角度讨论了,从治法的多层次特点我们了解这是高层次的治法,属于一类的病机共性所针对性采用的治疗法则,八法属于这个范围,不是具体治法。后面在各论的具体方剂每个它都有它的具体治法,但是都是受相应的这个八法的统帅,都要符合这八法的一些要求(才能)使用。那八法运用当中呢,《医学心悟》里专门提到了“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它这个意思是指的八法这一单独的治法,单一的治法都要彼此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各种各样的具体治法。每一法之中和八法的其他治法要相结合,在这样的彼此结合当中产生用百法来比较的,来比喻的众多具体治法。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的八法的结合运用,才产生具体治法的意思。
       前面我们把第二章,总论第二章讨论完了。整个总论的第二章是治法和方剂,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治法(和)方剂的关系,要正确理解,特别是根据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这个过程来理解治法和方剂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而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这两句话概括了治法和方剂的密切关系,而这两方面也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里面理法方药的两个重要环节。这是在第二章里的第一个重点,第二个重点是讨论了常用治法,是以《医门八法》为代表的,常用治法的定义、适应病证、常用分类,以及使用注意。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三章在教学大纲安排里面,基本上是属于三类内容,三类内容是属于提示的,学员自学为主的,重点作一些提示,作一点提示。因为对历史上的方剂的分类方法,也还在不断的总结当中。因为古代这种分类不是有意识的,而是一种无意识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作一些重点分类,主要了解我们现有教材的分类基础,是有综合分类,第四个功用(治法)分类,和综合分类相结合的,这是这一章要讨论的大概情况。
       一、七方说
       方剂分类呢,人们过去常说《内经》有七方说,把它叫做七方分类法。现代我们把它叫做七方说,这种说法,或者说这种提法。为什么呢?到如今没有过一本书是按这个七方来分类的,所以它只能说是一个说法,但是你要把它去掉,说这个不算分类,但是过去教材和历来的提法,很多医家书里都写的七方,写了这个提法在里边,所以在这里学员可以了解这种说法,没有呢,似乎又有欠缺,是这样处理。所谓七方呢是指的大、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复方,这个实际上是《内经》里较早的一种,也可以看作一种方剂归类、一种设想,也反映出当时方剂学在发展当中不是很成熟的一种提法。《五十二病方》这一类,这一类它在病证归类。七方说到目前,就是《内经》提出来以后没有用过,但是很多医家书里都把它当作这个,因为是《内经》的东西,都要提一下,给它一定的地位,《内经》有这个七方提法,作为一个常识了解。
       二、病证分类法
       病证分类法是在历史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当然很粗糙了,很粗糙。《五十二病方》出来的时候,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体系还没建立,因为建立是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标志了,但是后来影响很大了,《伤寒论》它还是个病证分类法,它大的有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对吧。它有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内科病也是以病脉证并治,这个也就是说都是以病证来分类。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三、主方分类法
       像这个第三类呢,祖方(主方),有不少医家也挺推崇,施沛的《祖剂》,我们教材上写的,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个,《祖剂》这本书,它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记得我的老师,到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十年代,当时安排我给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彭教授,又是内科主任,当时第一代四个教授当中一个,国家学位评议委员,当时就是给他当助手,整理经验。他背的方非常多,因为当时已经七十好几了,他有时候坐在那儿,问他一些问题,他开始背,背方,背得我们也听不清楚,嘴在动,因为助手就我和他的儿子两个。所以(把)主要内容记下来,慢慢他儿子有时候又去问他,他再翻书指给你看,他有时背,一背背到你问他一个方,什么书里的,他就要查资料,整理他(的)东西,一背收不住口,可以背很多出来,知识也很广泛,年轻时候背得很多。甚至于开个玩笑来说,把一箱书都背得下来。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后来就说彭老你能背多少方啊,你算过没有?他没太想告诉我,我问是二百个?不是,二十个,我说二十怎么会呀,因为每礼拜跟着他一起看病,那段时间锻炼很重要,自己搞了一些年临床,然后跟他每星期二,星期五,我要看半天门诊,我看三趟,效果不明显,预约,下礼拜礼拜四来,礼拜四他带我们两个看,给我们两个料理后事,我们看得麻烦了的,他来,一起商量。所以我就说背那么多方怎么是二十个呢?有一次给他整理,他用胶艾四物汤,胶艾汤,《金匮》胶艾汤的这个经验,他开始在那背,哪个书里面用这个胶艾汤,加减什么,变什么方,用什么,我怎么用的,哪个书里,记了一个多礼拜,大约整理出124个。那就是说这个基础方,他把胶艾四物汤当作基础方,加加减减出来一大堆,一个总公司下面出来124个子公司,不同时代的,他说的二十个方,二十个总公司,那不是两三千个了。所以学习当中这种主方的思想,基础方这类思想对学习是有好处的。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这次这个教材,也有特点,每个方后面运用当中第一句话,要求编委都要写清楚,这个方是反映什么什么学术思想的代表方,或者这个方是治疗什么什么证的基础方,或者是针对什么什么病机的常用方。这三类方性质是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方千篇一律,一样的学习方法怎么行呢?你学习参苓白术散和学习四君子汤,一个方法吗?临床你这个四君子汤四个药就把病人对付了,说起来很宽,对吧,但是在很宽的当中,看起来很宽的前提下针对性差,它通过不同加减产生不同的脾胃气虚基础上面向不同具体的证型。所以主方分类法,对于学习深入很有好处,学习深入,但作为本科开始学习,这个方法又不容易收到好效果,因为毕竟是作为一种基础课程学习,还是以治法功用归类比较妥当。这是多少年,包括我们前人和现代摸索积累的,以这个功用治法,有些特殊情况结合一些病综合分类。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
       这个第四类的功用,有的叫治法分类,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呢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就是治法。这个分类方法比较早,应该说是十剂,十剂这个提法。但十剂这个提法我们(的)认识也有个过程,过去从二版教材、三版、四版到五版,我们很多把十剂(认为是)北齐的医家徐之才(提出来的),大家可能都记得,对吧,是十剂的,这个提法出于他,这不精确。所以现代经过反复考证,不是最终十剂,用方剂上作为方剂分类,是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圣济经》,宋代。最早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写的十种,种子的种,教材上有,这个过程,是十种,这个十种指的(是)中药的功效分类,中药功效分类。后来在这个十种每一个宣通补泄(等的)后面加个“剂”字,加个剂,《圣济经》加个剂这个字了。以后又证实,比如成无己就叫十剂,这个提法,直接叫十剂了。由十种到十剂是由药物分类到方剂分类,是由唐一直到宋,宋金这个时代,经过很久的时间。其实这个考据,早在十多年前,都已经考据清楚了。王老,王绵之教授,我们方剂界泰斗,他已经在一个总论的这个发挥方面的讲稿里面已经有了这个,写了大致的过程,没有现在这个精确了,他已经有这个过程,和五版的写法里的,虽然也是他写的,那个已经把它纠正。但是很多地方还是写十剂是徐之才的,这个现在看起来像笑话,因为当时八十年代我看到了王老这个以后,还查查资料讲课按这个讲,那有的老师,有些说你这个错了,我说不错,对的。那时候把讲课录音还拿到上级部门说这个乱讲,那后来大家考证确实是。历史上很多考据它有个过程,不一定一下就准确,就精确,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十剂这种提法到宋代,它这是以功效分类,比较早,因为它是从药物分类沿用过来,从药物分类更早。到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那它的功效,按功效分类,当然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所以这个分类适用很广,《医方集解》里面是功效分类为主,结合病证,比如,治虫啊,痈疡啊,这类是病证了,它是一种综合的,所以把它叫综合分类法。直到我们建立中医学院以后,大生产教育以后的教材基本上各版都是以综合分类为基础,你比如说到现在七版,痈疡剂把它分解在其他的这个章节里头,那是不是就不是综合分类了呢?你驱虫剂呢?虫证,这还是以病证分类,它有一些并不完全以功效去(分类),所以少数的以病证分类还保留,所以还是属于综合分类的范围。作为一个提示,重点提示,方剂的分类我们就讨论这些。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和变化,是在我们总论学习当中第三个重点问题,整个总论包括绪言,有三部分内容是本科同学学习的重点。第一个部分方剂,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这个都涉及到一些概念,基本观念,这个是第一部分重点。方剂,方剂学的含义,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这是第一个重点。第二个是高层次的治法,常用治法,八法,八法内容是第二个重点。所谓重点都是一类内容,一级的内容,大纲上。第三个重点就是方剂的组成和变化。方剂组成和变化,这历版教材这个都是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我这里提到遣药组方阶段,必需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个提法过去教材一般没有,不这样提,这在我们实践运用当中那整个的一种体会了,这两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有时候提法上呢学习方剂有三个环节,第一个是什么呢?确定治法,你辨证结束了,针对病机我确定治法,这是第一个,这个环节错了,后面你配得再好,全错了。你证都辨错了,对吧,所以确定这个治法肯定是针对病机产生的,病机是证候的本质嘛。但是我们这里讲的是辨证立法结束了,讨论到具体方剂,辨证立法结束了,到达遣药组方阶段,这个时候有两个环节,一个都不能缺少,一个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张方子不能是个乌合之众,不能是个凑合的方。你头痛我加点川芎,你胁痛我加点香附,这样凑在一起。那个是不体现治法,而且也是杂乱无章的,你辨证当中必然抓住有主证,有兼证,兼证里还有重要兼证次要兼证,那你不同的,针对证候的不同部分,针对它主次的不同,你组织方剂肯定要有一种基本结构上的限定,所以要有个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这个结构法体现在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所以有时候开出个方来,特别是初上临床的学生开了以后,问他这些药哪些是主要药啊,或者君药?他说这些都重要。你即使比如都是辛温发表的,连着三四味都是,也可以啊,哪个是君药,哪个最主要的,其他是配合的。这个清楚,主次分明。当然注意主证、兼证、重要兼证、次要兼证,要兼顾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就包括了什么呢?既要起治疗作用,又要控制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这样才能够减毒增效,提高疗效,这(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第二个环节呢?这里我非常强调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长期的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间总结了很丰富的配伍知识,这个配伍知识不仅仅是君臣佐使的这种基本结构,而是具体的很多药物的组合。应该说张仲景的配伍里面体现了非常多的,基础的配伍组合。我们经常讲到麻黄桂枝相配,所谓相须,一种协同,单用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类似这类情况,附子无姜不热等等,再比如讲像甘草,汪昂说和茯苓配用,不支满,反泄满,甘草吃了令人中满,你配茯苓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在)长期大量的实践中总结的配伍技巧,这些过去由于排除在中药教学之外,方剂教学里提又提得很少,而且这类配伍当中一种规律性也没上升出来。古人这方面的总结非常多,在后面我们专门有一章节要讨论这个问题了。所以在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这个概念是你在配一张方子的时候既要重视君臣佐使,又要重视配伍技巧,一定程度上讲经验丰富的很多老医生一生积累的经验当中,在配伍技巧里,他非常丰富,非常重要,占的比重很大。所谓的妙手,这里边很多,以往造成一种被遗忘的角落了。中药讲这个单味药,几个功效,然后在运用当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比如麻黄汤。桂枝解肌发表,也可以调和营卫,可以温阳化气,那比如桂枝汤,比如五苓散,究竟它这个多种功效,你怎么控制它的呢?当你不用麻黄汤的时候,当你不用五苓散的时候,我使它去温阳化气,我怎么控制它呢?所以以往在学习方剂当中,容易造成学员(养成)一种运用药物的随意性,运用药物的随意性,你开个方里写个桂枝,你说我喊它去温经散寒止痛,可以吗?可以。它就不去温阳化气,它不去调和营卫,它不去平冲降逆,它不去温经活血?它功用很多呀。你又像黄柏,中药学上它是在清热药,清热燥湿,又能清热解毒,比如黄连解毒汤,对吧。哎,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它还能够清虚热,退虚火,对吧。那你就写个黄柏它就知道喊我去清它虚热,不是实热,而你来驾驭控制它,所以在解释的时候,方解时,经常也是,这个方里,黄柏在这个方里那就是退虚热,清虚火。学生不明白了,你这儿这么说,到那儿又说它燥湿。当然你可以说那个湿热病它就会燥湿,这个呢阴虚发热阴虚火旺,就会降虚火,那这样单味药,完全建立(在)单味药基础(上),你配伍方剂运用当中这个技巧就没有了,你怎么去控制它的,其实古代医家的书里总结的,大家读《本草纲目》李时珍怎么说?黄柏滋阴降火大都和知母同配,他比喻,海里边的水母,周围游的一群虾,滋阴降火,黄柏配知母如虾之于水母,形影不离。而且这种组合关系最早是李东垣组合的,当然后来作为固定下来(的是)朱丹溪,大补阴丸、虎潜丸这类的,后来知柏地黄丸这类,成为大家公认了,到明代李时珍把它就确定下来。所以在方剂学的配伍组合当中对中药的多功效逐渐丰富,认识逐渐丰富,逐渐完善,就这样一个过程。那在仲景运用黄柏,《刘涓子鬼遗方》里运用黄柏,你在《神农本草经》里写到黄柏,都没写到退虚热,降虚火,有个认识过程。方剂学发展到那个阶段,金元时代开始这个方面知识丰富了,而且这个知识丰富过程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建立在配伍(的基础上),所以这强调方剂学发展促使了对中药功效认识的丰富完善。所以在临床配伍当中熟练的配伍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开个方里头你光写个黄柏,你就说它是滋阴降火,退虚热的,学生也就这样记,那将来你就一个黄柏解决了,整个配伍技巧。它什么时候配苍术,也是金元时代开始,下焦湿热,湿热痿证、痹证这类,黄柏配苍术,也是逐渐,大家看,最早李东垣书里(出现),后来是朱丹溪把它确定下来,二妙丸为代表的,以后逐渐的公认了,公认,临床有效才得到公认呀。仲景时代的用法,黄柏虽然用了,当时用到湿热黄疸,湿热痢疾,这方面用得多,南北朝时期用来治外科也用得多。但是真正到治疗,这种组合配伍以后(用于)湿热痿证、痹证,组合配伍以后降虚火,退虚热,这类技巧,那是后世医家一个发展,都反映在时方里面。你怎么,经方派排斥时方,时方派看轻经方,这个都不对的。用历史的观点,所以我主张大家如果深入研究,要看一点医学史,方剂史,但是不是平面的看,要立体的看,过去医学史学习往往是学习账本,哪个什么什么最早出来,到什么什么时代已经有多少多少方了,那你这是看博物馆,都并不是临床直接见效的东西,它有个规律性以后,“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那就是说你根据它的发展规律,总结今后我该怎么发展,才有实际指导意义了。所以这里强调在我们整个方剂教学、研究、学习当中要有很重要一个环节,熟练的配伍技巧,配伍应当是我们方剂学的,方剂复方是配伍,应该是方剂学教学、研究讨论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把这个好像推给中药学,而中药学没有在这方面作(工作),所以九一年我们第二次全国方剂学会(在)大连开会,当时我提口号就是收复失地,恢复我们应该作的工作,否则你那方子学习最后方还原为药,没有方剂学反映的应该有的整体动态的特色,没有这个特色。所以这是方剂组成篇开始讲的,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为什么用点时间强调这个呢,和过去看法有一点差别,过去仅仅强调以君臣佐使为主,这是两个都不可或失的环节。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4-20 01: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