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1《方剂学》方剂学的性质和任务;中西医的方、药、理之...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2:3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k1NzM4MA==/v.swf[/flash]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现在我们一般把《方剂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一起放在基础课的范围内。但方剂学在中医传统的理论体系中,它实际上是一个桥梁课。因为中医学,就古代的古典医籍当中来说,量含有最大的是方书。我们下面就从“方书之祖”看方剂学的性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它上面的方剂,我们历来称为经方。我们前面整个讨论的方剂学的内容里,《伤寒杂病论》都是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这里面的方,占了很大的比重。那作为《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它这个“方书之祖”,你说它是基础书,还是临床书?它既从六经辨证出发,建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我们说它的意义,它是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它有基础的特点,譬如六经辨证,基础的特点,但同时它又是临床的一个方书,又是方书。从基础到临床,一个桥梁书、桥梁课程。再从我们对方剂学下的定义来看,《方剂学》是以学习、研究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所以它直接涉及到临床应用。所以它既有用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诊断学的知识,来讨论它的病因、病机,讨论它的证候分析,又用中药学的知识讨论它的方义分析。同时它又涉及到内、外、妇科,内、外、妇、儿各类病证,它是个桥梁,不是纯基础。再从古代方剂学的地位看方剂学的性质。古人学习中医都是背《本草》、背《汤头》,注重临床,特别是背《汤头》,都在直接接触临床当中来学习,所以方剂学应该看作是一种桥梁课程。因此在学习当中,应当有一定的时间结合见习,结合临床见习,然后看老师运用方剂,配伍技巧等等的一种实施的方法,不能单纯从理论到理论。就这样来学习方剂,才能够对今后的运用直接地发生作用。所以从方剂学性质、任务看,它应该有它自己密切联系实践,临床实践这样一个要求。
       方剂学的任务是什么?有人说学方剂就要背多少方,那我们说它不仅仅是个记住多少方的问题。从方剂学学习的任务来看,我们从定义说,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那就是说要学习理论,要掌握。同时要有一定的临床应用的知识。这其中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及)组方结构,临床应用的知识,这是我们学方剂学的都知道很重要的任务。因为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方剂,将来在临床上,才能够从这一定数量方剂当中体会的一些共同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第三个我们提出来掌握遣药组方的方法、技巧及其运用的一般规律,这个问题很重要。历来的教材虽然强调了方剂的配伍,方剂组成,但是主要侧重在组成的君、臣、佐、使这种配伍基本结构。至于配伍当中,以药成方,配伍当中,它有什么一些特殊技巧,这些配伍技巧在应用中有哪些规律性,这是学习方剂(要)掌握的重点问题,只有这一点把握好了,我们临床上才能避免死板地运用成方。你在组织新方的时候,也不是简单的药物的堆积,你仅仅从君、臣、佐、使这种组成方剂的主次,搞清楚了,主次分明,全面兼顾,能达到扬长避短,提高疗效(的目的)。也就说这个君、臣、佐、使,组成方剂药物的主次分清楚了,但是你通过配伍技巧控制药物功效发挥这个技巧,如果说是掌握不好,仍然达不到目的。所以方剂学任务,学习任务当中第三个掌握遣药组方的方法、技巧,这个技巧非常重要,这是我们这次教材里,要想改变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具体来说,在我们各论各个方里面,尽可能地指出一些基本的配伍组合,后面当然我们还要谈到,这个配伍技巧包括哪些方面。
       下面我们谈一下方剂和中药的关系。大家想方剂、中药的关系,那就以药成方,用中药组织成方剂,涉及到一个中药一个概念,什么叫中药?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奇怪,过去好像不成问题,中医运用这个药就是中药了。那现代呢,这个概念有点模糊,有些人认为,天然药物就是中药,甚至于还有人,还有西医,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人士,他正式提出来,是不是把天然药物就叫中药,中药名称改为天然药物,当时在中医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我们说天然药物,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在使用,所谓中药应该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天然药物,或其制剂,称为中药,这应该有个限定,而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这点出发,可以说,有些人你就是拿中药你开个处方,拿天然药物开个处方,不一定这个方里面的药是按中药来用的,你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来运用的。因为天然药物,中医用,西医也用。麻黄,中医用,西医也用麻黄,麻黄素啊;黄连,中医用,西医也用,黄连素小檗碱。那是不是就是现代医学用的这个麻黄素、黄连素最重要?不是,它在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的,取材于天然药物,所以首先要说明这个问题,中药和天然药物不能划等号的。
       对方来讲,这一点,我们在前面总论曾经谈过了方剂的定义。方剂和处方是不同的,不等于写在处方纸上的药物的群体,中药的群体就是方剂。方剂这两个字本身就有很强烈的规定性、规律性。所以我们前面总论提出方剂的定义,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恰当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这个定义,按照组成原则,是按照组成的基本结构配伍而成的。
       关于方和剂两个字的含义呢,方,以矩成方,剂呢,是通后来这个“齐”。排比而整齐谓之剂,参差而芜杂谓之剂,这是工具书里解释剂,说明它有一定规律性,这个在总论我们讲过了,这里不详细温习了。
       所以作为方剂的概念,应该说要符合一定的规定性,有一定的规矩。不等于一写出个处方,就是方剂,只能说是处方,要符合中医对方剂的要求。那对方和药来说,现代医学和中医学运用中,它的重视程度是不相同的,这点是客观存在的。那现代由于这个方药关系,用现代医学概念来置换、代替中医的概念,中医学具有中医学的特色,具有整体、动态的特色。方呢,是由药根据整体动态的需要来组成,并且调整使用,所以现代医学重药轻方,即使是有配方,往往把方还原为药。中医学用药组织成方。使用时候尽可能是运用方的形式,你在理解的时候总觉得不是简单的用药物功效简单一种堆积来说明方、来运用方,而是方有它自身整体动态的一个规律,这是中西医两者不同的地方,这一点学习方剂学对此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此应该有个明确的认识。
       现化药理学对中药方剂的研究进行得很多,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进行这个药物方剂的这种药理研究,用现代的药理学方法、手段来进行研究。当然这对印证、探索中医药的这个实质和提高临床中医药疗效是有利的,但这是研究中医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中医药研究当中非常重要的是临床。这是由于中医、西医对药理认识,对药理认识的这个途径不同所决定的。我们说现代医学它对药理的认识是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这个实验室里研究所获得的药理学成果,它是用直接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结果,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实验室研究所获得的药理成果,它是在直接现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结果。这是现代医学对于药理学研究方法和特点。中医学它对中药或者方剂这个药理的认识是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而且是通过复方配伍规律的反复总结所获得的药理成果,是间接综合推导的结果。而且临床实验基础这个大实验室啊,是通过一、两千年的时间发展的,它不是说从实验室来的,而且这里还要强调的,哪怕对药物的功效认识,也是在方、药共荣的前提下逐渐发展的,并不是单纯对药物认识透了然后才来总结方。譬如我举个黄芪,黄芪在仲景这个《伤寒杂病论》里边,用黄芪除了补气,这是一个他当时认识到的功效了。同时像黄芪桂枝五物汤还认识到有益气可以活血(的作用),那是作为一直到后来的清代补阳还五汤,这些都是在前面开始出现益气可以活血实践认识到这个,是早期认识。这方面运用那个时候还不多的,黄芪可以用于行水。这个在防己黄芪汤这些反映出来了。而在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药书里对黄芪功效的认识,它大量谈到的治疗外科,治疗相当于中医外科疮痈肿毒。而在晋,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刘涓子鬼遗方》这个外科专著,里面用黄芪非常多,140个方当中,将近40个方里有黄芪,用的疮痈肿毒的,中期、晚期都在使用,特别后期用的多。这个说明,就说临床用了,有的是本草书里还没开始总结到的。到唐代《千金方》200多个方里用黄芪,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用黄芪治疗消渴。这是一个在实践当中探索的一个方里面反映出来的,实践当中探索出来的一种进步,黄芪用来治消渴。乃至于唐以后到了宋代,《和剂局方》里开始出现,当归黄芪汤治疗气虚发热,那这个时候它三味药,黄芪、当归、白芍,治疗血虚阳浮、发热、出汗,那这个时候,还是开始在一个方里出现,但形成一个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认识的话,到了李东垣,到了金元时代,李东垣当归补血汤为代表的反映出黄芪有固摄扶养,固摄方面比较突出了。那唐代到宋代用黄芪治疗自汗的方也开始多起来了,这是在补气基础上强调它固摄(作用)。但本草里边提到黄芪治疗发热这一类,那是到后来,到明代这些总结,在本草书里总结。因为在方剂书里反映出大量临床运用基础上逐渐归纳出这单味药的一个功效,有补充、完善它功效的一些方面。你譬如黄芪到了金元时代,李东垣开始用补中益气汤这类,强调它的固涩和升举,升举清阳、升阳举陷。这也是首先从临床实践当中观察出来的,在临床实践当中应用,在此之前,本草书里没有提到。以后到明代张景岳的举元煎,再到张锡纯的升陷汤等等,像这个过程,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完善,不断确定的。所以从金元时代认识到它的升举以后,到明代本草书里头开始出现黄芪这方面的一个本草书比较普遍的它这方面的功效总结。这类例子很多。你像黄柏,仲景就用了黄柏,但仲景没有把它滋阴降火清虚热(作用总结出来),应该讲黄柏一味药是不能清虚热的,也就是复方运用当中,那在宋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黄柏和知母的相配,到元·朱丹溪知母、黄柏相配啊,他的大补阴丸,他的虎潜丸等等,这个结构才比较固定下来,而且都是用来滋阴降火,用于虚火上炎,那这个时候你不能说黄柏一个药退虚热。在这之前呢,本草书里谈黄柏,没有这个功效。到了明代,元以后就是明了。到明代《本草纲目》里,开始提出黄柏的这个清虚热问题,而且还形象地来说明它清虚热和知母同用,有这个配伍作为前提下,认为黄柏、知母相配清虚热,就像大海里的水母旁边游的一群虾,虾之于水母,形影不离。这是从这个运用方剂过程当中,来不断完善、认识、发展单味中药的功效,所以中医学对于中医药药理,方剂药理的认识是从临床实践来的。当然我们从一般意义上讲,先有药后有方,对药的认识是不断从用方的过程当中来丰富、完善的,因此方药应该说是共荣的,你看大量的方书里边,特别在明以后,方书很多的这个本草书籍、本草专著里写了大量的方。像《本草纲目》,它里边要写到的复方和单方加起来上万个。说明这些本草书籍对这些中药药理认识是大量从配方当中,从临床当中认识到的。中药有没有药理?也有药理。药理这两个字,药物或者用药组成的方,它的机理,药理两个字本身也是中医自身就有的,最早这两个字出在宋代《圣济经》,《圣济经》里。《圣济经》这个序,是宋徽宗亲自搞的,是宋代,公元一千年左右,这个时候中医已经有药理两个字。你现在是好像一提药理就是西医了,中药有自己这个药理。所以这个方面要有一定认识。你学好方剂,正确理解方剂中药关系,中药、西药药理之间认识途径的不同,这些概念,我们学习方剂学应该作为高层次人才应该把握这一点。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用方剂是治病的,是辨证论治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使用的工具。用方剂的目的是治疗疾病,在临床疗效当中,看哪些因素是关键,那就用方当中,用方在其中的地位是怎么样。我们的辨证论治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看作是两个阶段。辨证是个分析问题的过程,论治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目的在哪里?最终在捕捉病机。解决问题途径,首先要确定治法,因为确定治法以后,针对治法,你才能够遣药组方,遣药过程,通过配伍,运用配伍技巧,在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指导下来组方。这是临床上两个辨证、论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里头,非常重要的一个是捕捉病机。就是病机把握正确了,针对病机才可以确定治法,解决问题才有原则性的遵循,针对病机,确定治法,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所以我们一个方剂在临床要运用得好,必须要把握好辨证论治过程当中两个环节,一个正确地捕捉病机,确定病机是什么,相应的才能正确地确定治法,治法正确了,大的原则前提确定了,才谈得上具体的配伍技巧,才谈得上药物的一个主次,配伍的基本结构。所以运用方剂当中,非常重要的是,正确运用前提是捕捉病机、确定治法这两个重要环节。当然实际上捕捉病机,确定治法是一回事,因为治法针对病机产生的。一正确认识导致外感风寒,那你可以辛温解表;你确定了脾虚食滞,可以来健脾消食,也就是说把握病机,确定治法,这是一个事物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张方再好,病机、治法针对性不强,那这个方也不起作用,有时候还有害处。所以前面我们讲的是这个方剂的运用当中,对方剂的一些基本概念,运用好方剂一些关键的方面。针对病机,辨证准确,根据病机,确定治法。
       我们这个教材非常强调配伍。关于方剂和配伍方面,在第一部分谈到的配伍目的,这个部分我们不重复了,这个部分教材上有一节,叫方剂的配伍目的。前面讲上一章节时,这个内容我们进一步讨论了。这个方剂的配伍目的,有增强药理、扩大治疗范围、监制药物的烈性、毒性。
       但配伍的一个内涵呢,这是很重要的。过去谈到配伍,就主要是在君、臣、佐、使。从历史上来讲,配伍以七情来反映的,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加上单行,七情,七情实际上是谈了药物之间的一种配搭。从笼统的角度谈到配搭的共性机理,但比较笼统的。虽然谈到了七情,但是后世的具体分析方剂,往往容易被忽视。从成无己的用君、臣、佐、使来解释方剂,《伤寒明理论》之后,人们往往对方义分析单单侧重于君、臣、佐、使分析,还把君、臣、佐、使看作是配伍的基本原则,那原则就是不可变更了。君、臣、佐、使实际上是一个什么呢,可以灵活运用的。君、臣、佐、使是一种配伍的基本形式,或者叫基本结构,哪个药主要,哪个药次要一点,哪个药更次一点,分别起到哪一类作用。那这个它是基本的结构形式,一张完整方应当有哪些基本结构,是这个涵义。如果病机比较简单的,就不必要君、臣、佐、使俱全了,所以它是灵活的。
       但配伍技巧应该说就比较复杂了,但是在现代中药学和方剂学里边,都没有展开讨论,这种配伍技巧都没有展开讨论。要了解配伍技巧,究竟含哪些内容,当然这是我们需要中医界、中药界、方剂界,花功夫很好从小生产方式积累的古代中药内容当中,不断把它总结一个较长的过程,两千多年发展起来,中医学丰富的经验、丰富的配伍技巧,不是我们一下就能够把它归纳、整理得非常完善的,有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要从大的方面,使得小生产积累的很多内容逐渐规范化,从现象找出它的本质。这其中要认识到中药都是多功效的,中药都是多种功效的。我们这个教材里要强调多功效的单味中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对多功效单味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探讨,这就是配伍技巧,任何一个中药多功效,你放在这个复方里边,它起的功效,和它放在另一个方里起的功效侧重可能是不同的,那怎么样指挥它发挥功效方向不同呢?通过什么控制它呢?这种控制因素、控制方法要经归纳整理。所以我们这个教材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因素是多方面的。
       所以在我们这个教材里提到的方面,譬如说配伍环境是很重要一个方面。包括配伍环境,配伍环境不同,它功效发挥方向不同,用量特点不同,功效发挥方向不同。你使用的剂型不同,炮制方法不同,煎服药的方法不同,它功效发挥方向是不同的。在这个教材里面,总论里面,比较简要的提到了一些。这里我们准备比较系统的谈一下,当然不可能所有药的配伍规律在这里反映,都分别举些例子来,使得学员会能够很好理解这种控制方药发挥方向的因素,控制功效发挥方向的因素,避免运用中药组合成方的过程当中啊,避免随意性。现在年轻的学员在学习当中,或者初上临床当中,我觉得这种随意性比较普遍,也就说这个药物譬如说组方和加减都要使用药物,你写了桂枝,他心里想着我要用桂枝来温阳化气,我要用桂枝来或者辛温发表散寒,或者我要用桂枝来平冲降逆,他似乎桂枝就可以去做这个,你叫它平冲降逆,它就不会去温经活血,所以这就是一种随意性。那你说过去的这个学习中医,它有没有专门学这种配伍?过去传统中医跟师学徒,他是长期实际当中,熏陶的方法,逐渐体会出来的。所以为什么很多在临床上,医师很多妙手,都到一定年龄逐渐形成,内涵里实际都有他的药理、都有他的道理。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我们譬如说这里举了一些例子,桂枝啊,桂枝常说它六大功效。可以发表散寒、可以温经止痛、可以温经活血、可以调和营卫、可以温阳化气、可以平冲降逆。但是桂枝自身你给它放在任何一个环境当中,它自己不知道向哪里去,任意一个随意环境不行,你要有配伍环境来控制。你譬如说你和麻黄相配,中医叫麻桂相须,开腠发汗、解肌发汗相结合。汗是心之液,阳气蒸发阴液出汗,阳气蒸发阴液出汗的渠道当中,阳气蒸发阴液通过肌肉,通过皮毛腠理、腠孔出来,麻黄强行打开腠理;桂枝呢,可以解肌。解,松动;肌,肌肉,松动分肉、肌肉,分肉的特点。如果麻黄、桂枝同用的时候,那解肌、开腠同时进行,当然促汗力量就强。所以为什么仲景方,很多单用麻黄、单用桂枝的发汗力量不大,麻桂同用的方,包括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这些发汗力量都很强,就是这个道理,两药相须。所以你用桂枝想叫它辛温发汗力大,要和麻桂相配这个配伍环境下,这个配伍环境它对止痛有特点没有?它止痛发挥就不佳。所以有些你就写个桂枝,有些年轻人临床上感冒了,他开了个方,譬如又说我这个头痛得很厉害,他就写个桂枝,有时候问他你写个桂枝干什么,他说温经止痛啊,从药性角度讲,温经止痛不错,我就问,我说你写个桂枝它就知道去温经止痛吗?它不去温阳化气吗?不去平冲降逆吗?那学生一听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他为什么奇怪呀?因为你《中药学》、《方剂学》都没有教给他这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知识存不存在啊?客观上存在的,过去长期一、两千年,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经验中,我们没有把它规范,没有把它总结出来,或者是总结得不够。这个麻黄、细辛相配,从现代实验也证明,是止痛力量很强,止痛力量很强。桂枝本身有活血作用,但是它要和桃仁、丹皮、赤芍这类活血化瘀药相配,它才体现出温通血行,增加活血的力度。桂枝、芍药相配,桂枝汤里边我们详细讲到,对外可以调和营卫,对内可以调和阴阳。那你说桂枝调和营卫,它一个药不行,它得和芍药相配它才能完成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所以像白术,我们前面讲到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不是提到吗?桂枝、白术相配是温阳健脾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常用组合。从仲景善于这样用之后,后世经常这样用,给后世很大的启发。这就是配伍的一种环境。这两个药同时出现是,这个药方的方向往往向温阳化气,这个中间有没有解表散寒作用啊,桂枝可以发散、益气、解表、散寒,解表(作用)不大,而温阳化气比较突出,所以五苓散这里说到桂枝,可以有解表作用。但五苓散里边除了利水渗湿以外,它这个温阳化气是突出的。因为桂枝、芍药同用,解表,有表证,无表证都能用,因为解表力量不是很大。桂枝和茯苓相配,是平冲降逆,特别是平水气的冲逆常用的一种结构,这在前面讲祛湿剂,强调了这个问题。单用桂枝能不能平冲降逆?也能。寒气上逆,它和茯苓相配呢,它是平冲降逆、侧重水气的上逆。这是一个例子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这个后面呢,我们还有些药的配伍环境要讨论。
       下面我们看柴胡。柴胡的功用从笼统概括来看,有三大功用:一个(是)发表透邪,第二(是)疏肝理气,第三(是)升举清阳。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下,它的功效发挥方向不同,我们正是用它不同的配伍环境控制它的功效发挥方向。比如柴胡和芍药相配,是一种调肝的基本结构。因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体阴体现了它的藏血,用阳体现了它的疏肝,所以柴胡才用疏肝(作用)和芍药这个益阴养血相配,是调肝的一种基本结构。柴胡和升麻同用是升举清阳的基本结构。人体阳气的升发主要有两股气,一个(是)肝的升发,肝气的升发;一个(是)脾气的升清。注意,柴胡擅于升发肝气,升麻长于助脾,脾的清阳的升发。这两味同用,产生协同,升举清阳力量就很强。所以为什么像补中益气汤这些,升陷汤、举元煎这类升发的很多都是柴胡、升麻相配。柴胡、川芎相配是调气活血。常用这个组合,用柴胡来疏肝理气,川芎调肝活血,气血兼顾。柴胡、枳壳的相配,可以调和肝脾气机。因为柴胡疏泄肝气,疏肝理气;枳壳降脾气,是个行气的,可以降气,主要作用在脾。柴胡、枳壳相配,一升一降,肝脾同治,调和肝脾气机。柴胡和葛根相配呢,柴胡透解少阳之邪,葛根入阳明,透解阳明之邪。外邪入里,由太阳、少阳、阳明(侵入),所以邪深入之后向外透,柴胡、葛根相配,透邪发表力量较强,而且是擅于透,经过了体表皮毛腠里较深层次的向外透邪发表。所以柴胡的不同功较,发挥是由它的配伍环境所控制的。
       我们再看生姜。这生姜它作用可以温胃散水,可以协助散表,它有透表、散表作用,可以和胃降逆。那配伍环境对它影响怎么样呢?生姜和半夏相配,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个小半夏汤,那是一个既能燥湿化痰,又能和胃降逆的一种基本结构。到后来这个连半夏的炮制都(成)姜半夏,用生姜炮制。那它当然既有相须协同作用,又有相制,为什么呢?生姜还能制约它的烈性毒性。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它这种配伍、预后、控制功效方向,所以和半夏相配呢,它这个结构出现,一般都是用来除湿化痰,和胃降逆的结构。生姜、大枣相配呢,能够在表调和营卫,在内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这也是常用的一个组合。生姜和白术、茯苓相配,是健脾除湿的一个基本结构。我们前面讲到真武汤里边,生姜散水,作用于上焦,白术燥湿,作用于中焦,茯苓渗湿,作用于下焦,也体现出一种三焦分消。所以这种结构出现的话,那是一种可以除湿,健脾除湿。
       我们看干姜。干姜能够温阳,温阳气,还能温化津液,和甘草相配,它温补脾肺,作用的部位,温补脾肺的阳气,甘草干姜汤治疗脾肺虚寒。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我们在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里讲到了,它一协作对寒饮非常适合,温化、温散、收敛相结合,是温化寒饮的常用基本结构。所以单纯一味干姜,你说它温化寒饮,没有配伍环境怎么能保证它呢?干姜、附子相配呢,我们说附子无姜不热,那干姜、附子相配,走而不守,守而不走,相结合呢,脾肾阳气同温,大大增强了这种温阳作用,所以是回阳救逆的一个基本结构。回阳救逆,温阳力量很强。干姜、人参相配呢,这是在理中丸里的基本结构,体现了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是温补中阳,温补脾胃阳气的一种基本结构。所以同样干姜可以温阳,可以温阳化饮,这些作用都是它可能发生的作用,但是它有它的配伍环境,协同下才能控制它的功效发挥方向,才能控制它具体向什么功效发挥。
       我们再看芍药。这里我们只能举一部分药物了,这涉及到配伍学。芍药和柴胡相配,前面讲到了是调肝解郁,调肝的基本结构。芍药和枳实相配呢,芍药长于止痛,又能够柔肝,益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枳实呢,行气导滞,也有止腹痛作用。但是枳实和芍药同配之后体现出来的柔肝缓急止痛和行气止痛结合,同时又有调和肝脾,肝脾同治的作用。因此用于肝脾不和腹痛是个很好的结构。芍药和桂枝相配,前面讲过了调和营卫,调和阴阳。当归、芍药相配呢,是一种养血、活血、止痛结合的,这两味药都能止痛。当归养血活血,能止痛,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能止痛,芍药能益阴养血,当归能养血,又能够相须,增加养血的力量。所以这个作为养血止痛上两个协同,芍药的缓急止痛和甘草相配,发挥作用最好。所以张仲景有个芍药甘草汤可以缓急,缓解经脉拘挛,也能起到止痛作用。这是芍药的配伍的一般规律。
       我们再看黄柏。黄柏和黄芩、黄连这类相配,是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常用的结构。所以我们说黄柏一味药,它多功效,又能清热燥湿,又能清热解毒,又能清虚火,降虚火,那它和配伍环境决定。譬如在黄连解毒汤里边,黄柏和黄连相配,还有黄芩支持,它是清热解毒的一张基础方。黄柏如果和苍术相配呢,前面我们讲的二妙散,和苍术相配,在宋以后就成为清热燥湿常用一种组合。所以说黄柏清热燥湿,和苍术相配作用更好,尤其是湿热下注。黄柏、知母相配呢,长于滋阴降火,我们在前面已经举例子提到了。
       你再看常用药白术。白术也是多功效的。白术能够补脾,健脾,健脾益气。白术呢,能够除湿,可以除湿,白术还可以健脾、消食。它的不同配伍可以起到不同的协同作用。人参、白术相配是益气健脾的一种基本结构。人参益气,白术健脾,配伍既能纠正脾气不足,又能够帮助脾胃运化。白术、茯苓相配呢,我们在前面讲到,讲祛湿剂的时候,分析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时)提到过,白术和茯苓相配,也是历来仲景以后大量使用的配伍组合。它是健脾除湿,燥湿、渗湿相结合,健脾除湿力量较强。白术和桂枝相配,是温阳化气的常用组合。白术和枳实相配呢,我们把它叫做枳术丸,白术可以健脾,既能消食,又能够祛湿。枳实呢,能够行气降气,能够导滞。所以两个联合起来,健脾消痞,也能够健脾消食积。张仲景有个枳术汤,这两个联用,健脾可以消水饮,那后世(为)枳术丸,变成丸药了,这两味药组成,用荷叶烧饭为丸,枳术丸,消补兼施。这两个就健脾消食了。白术和神曲相配,也是健脾消食常用的。白术和芍药相配,健脾柔肝相结合,因为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这也是肝旺脾虚常配的结构,像痛泻要方。所以白术在不同配伍环境下功效发挥方向不同。前面我们举了一堆都是属于一部分药物,是一种配伍环境,通过配伍环境来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所以在临床运用配伍技巧的时候,要避免用药的随意性。
       这节课我们先讨论到这里,休息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4-20 16:3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