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26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9:5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66977/Ob/1/sid/XNzIxNDA0NzQ0/v.swf[/flash]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视频讲稿如下:
        这个胃反,到时候他吐,吐完了,他也渴欲饮水,那么你要任着他饮呢,饮到一定的时间他还是要吐,所以这个好不了的。这个跟猪苓散是一样,不过这个比猪苓散厉害,他这个吐的也不像那个那么轻,这个较重,所以这个药也较重。
       这个胃反呐,表示他这个胃的消化不良,他里头积有这个液体的东西,你看咱们吃的东西到胃里头,都变成一个粥糜状态了,都是这么一个东西了,他不住下走,在胃里头蓄积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吐出来。那么治这个病啊,在西医来讲都是洗胃,把这东西啊洗出来,可是虽然洗出来,但是胃它没有恢复啊,完了他还是要停蓄的,所以古人对治这个的法子啊很有意思,他一方面去水,用茯苓、泽泻这些去水的药,同时呢他也用些健胃的药,像白朮、甘草、生姜都是温中健胃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搁人参。要是这个胃恢复了,他就不会再停水,所以既讲治标又讲治本。
       我们也常用茯苓饮这类的方子来治胃反,都挺好的,也就是对那个胃下垂、呕吐,或者现在西医所说的这个胃弛缓、胃扩张啊这种隔些时候就要吐的病,用这个都好。这个茯苓泽泻汤呢它主要治胃反,到他吐之后他渴,这个渴呢,就非得让他不渴,他这个用的药有五苓散的意思,桂枝、白朮、泽泻、茯苓,虽然没有猪苓,但五苓散它本身就治渴,一方面治渴,一方面利尿。等他不渴了,把这个水也去了,他就不再继续停水了,当然就好了。同时这个胃停水就是因为胃不好,他又搁些温中健胃的药,搁白朮、甘草、生姜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方子啊也是常用的方子,我们不但治胃反,治一般的胃病,他呕而渴,这个方子也可以用。同时你看这个方子的药物,它也治头晕,有大量的泽泻、茯苓。
       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这个错了,你们也能看出来。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怎么能用文蛤汤呢?文蛤汤是个发汗药,在后边看看这方子,文蛤、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枣,所以错了。前头那个消渴篇,它说这个渴而贪饮者,应该是文蛤散。这个《伤寒论》的五苓散条有这么一条,它说个病发于阳,本来应该汗出,而以水潠之,若灌之,拿水喷啊,拿水浇啊。那么使这个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更烦得厉害了,因为他这个表不解嘛,这个热被这个冷水所劫而不得出,不得出汗就是了。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文蛤散主之,它说用个文蛤散,事实上应该用文蛤汤,因为他表不解。
       所以他是把这两段弄颠倒了,不知是抄写错误啊,还是怎么的,总之这搞错了,肯定是错了。因为吐之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你再用发汗就没有道理了,所以应该是用文蛤散主之。文蛤汤这个药啊,它兼主微风,它兼主有表证的,脉紧而头痛。这是说这个方剂的作用,能解表,也能治头痛,而且脉紧,但是不得汗。这些内容正是五苓散那节,你们看一看,对照对照,就知道它这个是错了。
       它说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文蛤散就文蛤一味药,它是止渴,止渴后,他不再渴了,他吐也可以好的。跟我们利尿是一样,假设他里头渴,贪饮得利害,用利尿解渴的法子不行,就有用文蛤散的必要。
       所以这里的文蛤汤是错的,文蛤汤这方子跟大青龙汤差不多,但是麻黄没用那么重,石膏也不那么重。它就是去了桂枝,加了文蛤,它这跟大青龙汤就差这么一点。大青龙汤有桂枝,没有文蛤。那么这个搁些文蛤,当然是能够止渴了,但是主要还是发汗,底下这个煎法也看出来了,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所以这是个发汗药,如果这人已经胃中燥,吐完了渴而且贪饮,你再发汗,再夺水,这就是明显错了。
       但是有些注家乱改,像《医宗金鉴》就是这么给改的,他说吐后渴欲得水,贪饮者,脉紧,头痛,文蛤汤主之,他这么给改了,其实后头这些个文字就是说文蛤汤这个方剂的作用。《医宗金鉴》这么给解释的,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咱们说说作为参考,你们回去看看这两段,你们把这个《伤寒论》五苓散那一节看一看。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是什么意思啊?是干呕,或吐逆,或吐涎沫,不是干呕而吐逆,或者吐涎沫。这都说明胃里头有停饮,用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姜散比小半夏汤啊温中力量强,所以他这个胃寒停饮比较重一点,就是小半夏汤中生姜换成干姜,这也是胃有停饮的一种治疗。与那个小半夏汤差不多,干姜、生姜所差的是干姜性比较弱而温,也就是说小半夏汤证,如果这个胃偏于寒一点,这种偏于寒饮,可以用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散他也表现吐涎沫,这个吐涎沫与吴茱萸汤类似,但是这个没有脑袋疼,没有头晕。这吐涎沫也说明胃寒有饮,理中汤吐涎沫、吴茱萸汤吐涎沫,这都是胃虚寒,所以用干姜也是这个道理,他胃里头啊不但有饮而且寒。但是这几个药有分别了,我们说理中汤有人参,他不但寒还有虚,所以吐涎沫,同时有心下痞鞕。吴茱萸汤也吐涎沫,但又影响脑袋,有头痛、头晕。所以单就一个症候相似,但整个症候就不是了,因此我们辨证啊不能抓住片面的一点,要整个的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这个彻心中就是全心中,就是整个的心里头啊。愦愦然无奈,就是闷,烦闷,简直无可奈何,烦闷而乱。这个愦愦本来是心烦乱,所以他这个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事实上也不喘,也不呕,也不哕,可是心里头难受啊,他这个胸总是逆满烦乱,恶心的厉害,总而言之是恶心的厉害。
       他搁个似喘不喘,的确是不是喘;似呕不是呕,也的确不是呕,可是也就像要呕这个样子;似哕不哕,也不是哕,那是什么样子呢,底下这一句话解释了,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折腾得厉害,就是烦心呐,逆满,愦乱,简直是无可奈何。用生姜半夏汤主之。
       所以生姜这个药啊在这看出它的作用了,生姜、半夏这两个药很相似,生姜这个药啊,它有健胃作用,小半夏汤它是半夏为主药的,生姜半夏汤是以生姜为主药,所以这个生姜它用生姜汁一升,这很多了,古人一升就是现在服药的那个一碗。所以你看看他把这个药味的一变化,就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因此这个用药啊,如果不看古人得出这个结论,你是没法掌握的。同样是这两味药,他用大量生姜,又能治这种情况,否则只能治呕,治胃中停水而呕啊。
       那么这个呢,他跟呕又不一样了,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不好来形容,古人也形容不出来,所以他才这么写,主要就是这个心中烦闷,简直说不出来的那种难受,整个心都那样子,所以他用生姜半夏汤。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要是这个人胃特别不舒服,就是咱们这个恶心的厉害,生姜非多搁不可,你看咱们后世那个都搁生姜三片,这个不行,真正要多搁,你就得多搁。所以咱们遇到这个人恶心的难受,那你生姜就得多搁;呕吐得厉害,半夏多搁。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干呕,或者是哕,哕者就是干呕频繁,连连不断,以至于手足厥。这个气往上逆啊,也阻碍这个气机,也就造成手足厥冷,就是胃气不行了啊,也影响手足厥冷。因为是这个情形,所以不搁半夏,它搁橘皮行气,气一畅,这个厥逆也就好了,哕也就好了。
       所以橘皮这个药啊,也是一个下气的药,要不它怎能治咳嗽呢,同时呢它也健胃进食,临床食欲不振,加橘皮就好使了。咱们现在常用这个陈皮,古人叫橘皮,配合生姜。生姜这个药啊,不但它能够治呕,也治那个逆气,它也降逆,降胃降逆,同时它去饮去水。橘皮它是行气,也下气,行气也降逆,所以这两个药配合来,它偏于行气,偏于下气。所以干呕哕,影响到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这个很好使,真要是由于气逆而使手足厥逆者,这个药吃了就好。
       你看底下它这个煎煮法就有,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这个药吃下就好。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这个厉害,这个你看这个橘皮用多少啊?用二斤啊,这个份量以现在来说可大了,就是三付药的量也相当重了。这个哕逆是相当重了,在这个《三医方》上,他说这个哕逆啊,连连致可惊人,干呕不断就是哕啊,不断那个惊人的很,所以他搁个哕逆者,就是频繁不去,那么这橘皮得大量使用。所以橘皮对这个哕逆,看起来是有相当疗效的一个药。
       另外他加竹茹,竹茹也下气,咱们治咳嗽也用啊,它也健胃,这种哕都由于胃虚气逆,这个胃本来是来纳气啊,它应该往下走,可是它往上,就是胃虚,而且它不纳。所以一方面用行气下气的药,同时也用健胃的药,他用人参、甘草、大枣这些温性的药,用橘皮、竹茹、生姜来降逆治哕。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头我提出的这些不同的看法,你们回头看一看,你像文蛤汤和文蛤散的关系,就是五苓散那条你们也对一对。另外所讲的橘皮、半夏的作用也要注意,这个橘皮它有健胃作用,咱们这个胃不好,食欲不振,用这个橘皮为较好。同时这个哕,古人都认为是虚啊,那么胃虚,它可以用二斤橘皮,可见橘皮没害处,但是后世可不是这样看,后世认为橘皮破气,都不敢大量的用。
       临床真正遇到这个心下逆满,打嗝啊,但是不是旋覆代赭石汤证,大概都是橘皮汤证。那么这个橘皮我都多用,你要用个三钱、五钱不起作用,我常用一两,也就是30克,有的人看的就奇怪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你要这样用啊,病人马上他就舒服。所以这个橘皮它不是破气,哪是破气啊,遇这个胃虚哕逆,不食,你破气还行啊?它不是破气,后世把这个东西都说错了,有些地方啊咱们要注意,根据这个书好好看一看,今天就讲到这吧。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这个六腑为阳嘛,行阳于外。假设六腑气绝于外者,就是无以温其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脚缩,这个脚缩就是《伤寒论》所说的那个蜷卧那个意思,就是冷的厉害。那这个阳上虚,阴寒从下往上攻,所以同时他也上气,这个上气说的不是喘,这个上气啊就是呕、哕的这个情形,就是气逆,凡是这个阳虚都是在上边,那么这个寒呢就从下边往上来逆迫,所以他就上气。手足寒、脚缩是连在一起的,就是手足逆冷,蜷卧,弯着腿,这是冷的厉害。同时呢,由于寒气从下面往上攻,所以他上气呕逆。
       这个五脏是藏精于内,那么如果五脏气绝于内的话,那么就无以守津液了,无以守阴液了,所以他利不禁。如果这个利更甚的话,当然影响到形衰啊,以至于手足不仁。这一段主要是在下利啊,差不多是一个总纲。
       那么古人他是这么一个看法,认为这个六腑啊,行阳于体表,所以六腑气绝了就无以温体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脚缩,寒气上逆,同时还上气、呕、哕这个情况发作的。五脏是藏精的嘛,藏阴于内,如果五脏气绝呢,就不足以养阴液了,所以他是利不禁,阴液就不守了,就失去守了,厉害就手足不仁。这是说下利啊与脏气是有关的,这是古人一种看法,大家作为参考。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弦,沉为在里,弦为里急啊,就是里急后重啊。这个腹里拘急啊,这个脉也弦,说明这个下利啊,有里急后重,是热利,所以他说下重,下重就是里急后重的一个简称。
       脉大者,为未止,这个痢疾,这整个说的是痢疾了,就是热利了。脉大则邪盛,热邪盛,所以这个痢疾啊,这个下利啊,不是要休止的状态,还继续往前进展的。
       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脉数本来是有热,那么这个热利且脉数,看不出欲自止的样子了。微弱数者,虽然数,但是脉现微弱,这个微弱呢是邪衰的一个征候,表示这个痢疾啊很快就要治愈了。
       真正的热利啊,这个脉越大越滑越数越坏。微弱,因为这个下利伤人最厉害,平常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好汉架不住三泡稀」嘛,这个下利虚人,这个脉应该弱细,不应该太过。所以这个微弱呢,说明这个人是弱了,但是邪也衰了,虽然数还发热,这个利不要紧,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虽然脉数还发热,但是从这个脉数与微弱一同出现,这个邪气已经衰了,这个发热的时间不会久的,所以他不至于死。
       所以这个下利啊要是脉滑数,它热不止,这是一个痢疾,这个发热不止他这是一个最危险了。古人说,七横利,发热不止者死,疼痛不止者死,不能够吃东西的死。但是虽发热,要是脉微弱,那么这种热啊,很快就可以止的,虽然现在还发热,脉还数,这个不会持久,不要紧,所以说他这个肯定是利为欲自止。这个脉这个都很好,这个临床都挺有用的。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这是一段是说阴寒下利啊。下利,手足厥冷,以至于无脉,这是一种虚脱的样子,无脉是这个心脏衰绝的样子。那么这时候啊,这个病可以好,也可以坏,得赶紧灸之。如果胃复,手足温则可以好的。要是不温,脉也不还,表示胃气已败了,而再微喘,反微喘就是气脱于上,非死不可了。那么这一段与上边热利是个对待的,所以下利这个病啊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这个是虚寒下利。
       底下这句话啊,「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是衍文,加这么一句没有什么大意思,不过这个解释是好解释。这个趺阳是胃脉啊,这个少阴是肾脉,古人认为这个土不能制水,水泛滥成灾才下利不止。如果趺阳胜了少阴,那么这在这个利证是个顺候,这个指的阴寒下利说的。
       但是这一句搁这没什么大意思,《伤寒论》也有这么一句,你看这个整篇呐,没与这一段地方发生什么关系。而且现在咱们这个诊病也不像古人的遍诊法,这个遍诊法见内经,那咱们这个诊寸口是难经的诊法,现在咱们都是诊寸口啊。有时候书里头提起来少阴啊、趺阳啊,都是说明这个病的道理,所以这一段我认为是衍文,就是多的,没大意思,与前后都不相符,你看看下边就知道了。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辈」,咱们讲这个太阴篇里头讲过了。所以这个下利啊,我们首先要看这个人渴不渴,就是口舌干不干。如果渴,这是热;那不渴呢,这个就是寒,就是太阴病的下利。
       这个段呢,他渴,所以这是个热利,虽然是个热利,但是微热而脉弱,他这个热不厉害,只有微热,而这个脉也弱,说明邪已衰,这个热没大问题的。今自愈,所以这个下利啊,快好了,这都是指热利说的。
       临床上要是热利,见脉微弱,这都是好现象,那么虽然他渴,而且有热,但是反映的是这个脉证啊,都是一个邪气已衰的一个反应,所以这就要好了。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和那个下利而渴是一样的,脉数说明是热,渴也说明是热了,那么「下利,脉数」说明他是有热邪,是热利呢。但是身有微热而汗出,说明表和啊,这个病已经由表解了,今自愈,所以他虽然现在这个脉数,看这个病的情形是由外解了,就是热越于外了,所以身微热汗出。如果是身大热、汗出,那是阳明病的症候了,那个热还是挺厉害的。「微热,汗出」,身上微热而致这汗出,这是好的现象,表示这个病由外解了,所以肯定这个下利是要好了。
       假设下利脉数,而且还紧,这个紧是实啊,既有热邪,又有实,这为未解,那这个痢疾就往前进展了。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又数又渴,说明里头有热,那么这个怎么说今自愈呢?这一段呐这个意思,与上面说的意思说明不一样了。这个说明这个人呢平时不戒慎饮食,内里头有宿食、有热,那么常常的微下利,这个热随着这个下利而解,这也常有的。
       所以这一段「下利,脉数而渴者」,这是一个平时不戒慎饮食,里头蕴热,造成下利,这个下利不是痢疾,这个他一下利、腹泻,将腹腔这个积热啊排出,之后有好的,这个是常见的这个病。设不瘥,他这个腹泻假设不好,那要变痢疾,必圊脓血啊,那么所以然呢,他这个热不去,没有因为下利而去的缘故,还是有热。
       这个病在临床很常见,先腹泻,后变痢疾。那么有的人呐,腹泻好了,他没有变痢疾,这就是「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这是指热利,阴寒下利没有这个事。那么这个热啊由下利而解了,所以他这一段的解释大家要注意,他与上面那个不一样。假设他要是不解,正因为他有热,一定要变痢疾的,必清脓血,他是这么一段。
       这个病在临床是常常看见的,有的时候啊是先腹泻,过两天变成痢疾了,他说我先是腹泻,大夫没有给我治好,我吃了几付药反倒痢疾了,其实不是这个事,他是这个里头的热挺厉害的,不能够因为下利就解除的,他一定要清脓血。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这也是一段,这下利啊我们前头讲了,脉不应该热才对了,而反弦,弦脉与紧脉它一样,是个实脉,那么看起来脉反弦说明这个痢疾不像好的样子,但是这个证候呢,发热身汗者,这个同上面一样,有从表解之的机会,那么出现身汗发热,这个脉弦呢马上就能下去,所以这是一个自愈的表现。
       这个临床也很多见的,无论是脉紧、脉弦,这个下利都比较重,这一般都是发烧没有汗。假设这身上有微热,再自汗出,这大概都要好了,这是表和了,他就由表解了。所以咱们治痢疾,开始没有汗,那么有的时候呢得用发汗剂,用葛根汤,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表证,你就不要用解表药了。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气,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下利,同时出空气,下利并气一同排出,这个很常见的。他大便并不太多,但劈里啪啦很响呢,下的尽是气。那么这一类的病啊,大概都是水谷不别的时候多,这个都是水泻。当利其小便,就可以好的。那么后面也有不利小便的,真正有点虚寒了,可以吃收敛、温中药。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寸以候外了,这是寸关尺的寸。寸脉反浮数,说明这个下利啊正在进展呢,这个是外邪挺盛,所以脉浮数。但是尺中自涩,尺以候里,关前以候表,关后以候里。但是看那个尺中自涩,里头血虚了,邪高热于外,而血虚于内,这种下利啊一定清脓血,血分有所丧失了,这样的一个高热,一定是脓血便,脓血痢疾的这种症候,脉证就这个样子。
       这个热利如果脉又浮又数,而尺中又特别的虚涩,那么阴分有伤,热挺高的,这肯定是一个便脓血的一种痢疾。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如果他清谷,这个清谷就是便谷,古人这个如厕叫做清,清是个动词,就是大便。所便的是什么呢?完谷不化叫清谷。那么这说明胃不但有寒而且虚,他不能消谷,就是胃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下来的东西都完谷不化,这说明是虚寒呐。那么虽然有表证,也不可攻表,如果攻表,汗出,使胃里头的津液更伤,那么胃虚了,下焦的水饮就往上冲逆造成胀满。
       这个在《伤寒论》中咱们也说过了,里头有虚寒证的时候,你得先温里,如果再有表证,才能攻表,这是一个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4-25 09: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