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章 第十二节 张仲景定格中医理论(2)

[复制链接]
a
0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6:1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发现过程
1、医学界的一块和氏玉
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或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为石,忠贞之士而视为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也,遂命名为“和氏璧”。
前文取自《韩非子•和氏》,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传说和氏璧。告诉我们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玉常常被璞包裹,经过返璞归真之后其价值才会被世人发现和认可。
张仲景在完成《伤寒杂病论》之后并没有被中医学界认可和发现,而是在太医院的书库里沉睡至少30年以上,直到遇上王叔和。因此《伤寒杂病论》是医学界的一块和氏璧,初期曾经被人抛弃和无视。
2、王叔和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过程
《伤寒杂病论》与世人见面的时间为晋代,由曾经的魏国太医令王叔和以《伤寒论》的名称公之于众。《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伤寒论》面世之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从此这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医学巨著的作者张仲景才被人所知,并把张仲景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没有王叔和《伤寒杂病论》肯定不会重见天日,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思维、正在从事《脉经》编辑的王叔和才认识其价值所在;只有王叔和具有太医令的身份、具有庞大的师徒关系才能将这种新的诊断方法付诸实施;只有《伤寒论》预装了《脉经》的系统才方便应用,他们之间已经不分彼此了。以上三条其中缺少任何一环《伤寒杂病论》都不能传世。
王叔和发现的应是《伤寒杂病论》的完整版,对于王叔和而言《伤寒论》就够了。由于杂病涉及广泛、缺少规律可循,王叔和未必有时间一一确认。将伤寒部分单独推出对于凸显《伤寒论》和《脉经》的效能大有好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古人运用更加娴熟。
3、《伤寒杂病论》完整面世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伤寒杂病论》完整版被发现后,宋朝当代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经过800多年的风风雨雨,张仲景所编辑的《伤寒杂病论》才露出本来面目。
4、三因学说登台
自从汉文帝倡导病理研究开始,中医病理学研究经过4百多年才由一个不知名的张仲景完成,而完全理解张仲景病理学真谛则是800多年以后的宋朝。
陈无择,名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是一位以儒治医、医儒兼通,又精于临证的医学家,著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从而确立了在中医学中的崇高地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中医病因学贡献极大。中医学所谓病因,就是指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就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病因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萌芽,陈无择在继承《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基础上,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主张以因辨病,按因论治,这不但是中医理论上的一大创新,也是中医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其中:
内因:即伤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即外感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不内外因:包括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及虎、狼、毒虫、金疮等之类。
5、脾胃论配齐三因说
脾胃不和由是金元时期的李杲提出,脾胃论以《黄帝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五、《伤寒杂病论》定格中医理论
1、现代社会和中医界对《伤寒杂病论》的评价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断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断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2、《伤寒杂病论》与《脉经》开创中医“因病下药”时代
《黄帝内经》的诊断方法基于对症下药,适用内因引起的生理机能失调的诊断。对于外因引发的病症只能依据病情对人体机能伤害程度对症下药,疗效反应会迟缓,同病不同方情况严重,这就是汉文帝之问的内核所在可惜仓公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
《伤寒论》以寒热为核心建立一套病症系统,直接对病下药达到“釜底抽薪”的治疗效果。该诊断方法因病理相同、药方就相同,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药方的针对性,不断提高方剂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具有现代医学的属性。《伤寒论》开创了因病下药的时代。
《脾胃论》针对的是不内外因病症,即脾胃不和引发的病症,独立于伤寒和内经之外建立的一套病症系统。胃脾论延续了伤寒论的诊断方法。
《伤寒杂病论》不是取代、而是发展了《黄帝内经》,一般而言:实证适用《伤寒杂病论》,虚症适用《黄帝内经》。
3、《伤寒杂病论》贵在病理学
自《伤寒杂病论》被王叔和发现之后,各种赞誉之词不绝于耳。但所有的赞誉都集中在《伤寒杂病论》本身,没有人去关注张仲景编辑《伤寒杂病论》的思想和方法,这就是中医病理学。张仲景如果没有提出“三因说”就不会分“伤寒”与“杂病”,如果没有病理学的研究就不会有“三因说”。但这些东西无需体现在用于临床的《伤寒杂病论》里。如果张仲景生前《伤寒杂病论》的意义能够被发现,或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脾胃论》的出现不至于等上近千年。
4、张仲景定格中医理论
张仲景之后是中医发展的最繁盛时期。由于纸张和印刷术的出现医书的发行更加便利,由于封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朝廷也把医学当做国家大事处理,许多朝代都有官方出面组织医书的整理和发行的记载,中医的发展进入规范化阶段。
但张仲景之后所有中医技术的发展,都在《伤寒杂病论》的体系之内,并没有颠覆性的理论创新。因此可以说张仲景定格了中医理论。
    六、《伤寒杂病论》出现的时间
《伤寒杂病论》出现于东汉末年,即公元200年前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4-25 18:5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