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94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内经》病因学说条文汇释补识

[复制链接]
a
0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1:5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经》病因学说条文汇释补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1:57:12 | 只看该作者
何谓病因?指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
病因种类繁多,现代对病因的分类,是将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大类。即
①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戾气、疫气);
②内伤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不节、不洁、偏嗜)、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③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④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目前上述这种分类方法,是在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历代古典医籍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科学合理,使中医学病因理论更趋完善。
那么历代医家对病因学理论又是怎样分类和发展而来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1:57:43 | 只看该作者
鉴于病因的多样性,为了说明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古人曾做过病因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如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病源”说,则对《内经》病因学说的影响很大,《左传·昭公元年》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这就是晋侯患病后向秦国求医,秦伯让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病后,提出的著名的“六气病源”学说。此学说是“六气以阴阳为纲,而淫生六疾统于阴阳”,被后世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
《内经》秉承此说,在此基础上以阴阳为总纲,对病因进行分类,而且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内经》的病因学说理论,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自然因素,即被称为“六淫”邪气的风、寒、暑、湿、燥、火;还有引起人体内部病变的精神刺激,即喜、怒、悲、忧、恐五志损伤(或称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另外还论及了饮食起居、房事劳倦等因素所引起的胃肠、形体、精气损伤,以及社会地位的失落、经济地位的变迁所造成的心理创伤等。因散见于《素问》和《灵枢》多个篇章,比较杂乱,对初读《内经》者,不易掌握和了解,为此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历代医家的注释与现代医学的认识,予以整理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1:58:19 | 只看该作者
一、病因学说的有关条文: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灵枢·百病始生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风雨寒热,不得虚(注:此句读各家不一,有与下句连读者),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虚邪贼风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1:59:12 | 只看该作者
1. 病因的“阴阳”总纲分类法
《内经》认识到外在自然气候的反常和内在情志的刺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两大重要致病因素。前者称为“六淫”,后者称为“七情”,并根据这些病因的来源不同,将其分为阴阳两大类。风雨寒暑,多伤人外部肌表,是邪从外入,故属阳;饮食起居失节、情志变动、房事过度,多伤人内在脏腑精气的,是病由内生,故属阴。《内经》关于病因的阴阳分类,是我国最早的病因分类法,是后世“三因论”分类法的基础。
1.1 经文《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虚邪贼风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1.2 汇释-----历代注家解释:
《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杨注:“阴,五脏也;阳,六腑也。风雨寒暑外邪,从外先至六腑,故曰生于阳也。饮食起居、男女喜怒,内邪生于五脏,故曰生于阴也。”
对于杨上善这条注释,有不当之处,如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云:“茝(chai)(注:疑非此字,日本自造字)庭先生曰:‘按:生于阳、生于阴之阴阳,即言表里。杨注非是。阴阳喜怒之阴阳,盖指房事,杨释以男女,其意为然。《解精微论》云: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亦是同义。李知先《伤寒活人书》扩举经文曰:既言寒暑,又言阴阳。阴阳者,愚谓房事也。此说为佳。’”(注:茝庭先生曰,指日人·丹波元坚《素问绍识》按)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此言阳经之邪得之外感,而阴经之邪得之内伤也。何也?阳经主表,阴经主里故也。”
吴昆《素问吴注》注:“外感之病阳受之,内伤之病阴受之。”
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十九》注云:“风雨寒暑,生于外也,是为外感,故曰阳。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生于内也,是为内伤,故曰阴。”
张志聪《素问集注》注:“此复论外因于风雨寒暑,内因于饮食七情,而亦有阴阳虚实之分焉。外为阳,内为阴,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高士宗《素问直解》注:“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之外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之内伤。言风雨寒暑而六气可该;言喜怒而七情可该。随举即是,不必悉具。故或言风雨寒暑,或言风雨寒湿,或言喜怒,或言喜悲,有如下文之问答也。”
黄元御《素问悬解》:“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分(脏腑),或生于阳分(经络)。”
伊泽赏轩《素问释义》云:“桂山先生曰:‘风雨寒暑’,据下文宜云‘风雨寒湿。’”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云:“阳经主表,阴经主里,故此处之阴阳是指表里部位而言。风雨寒暑邪气,多伤于外,使人病生于表,是为外感。饮食不节、起居失常、阴阳失调、喜怒无常,使人病生于里,是为内伤。”按:此对后一个阴阳即“阴阳喜怒”之阴阳的解释,认为是“阴阳失调”,欠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1:59:42 | 只看该作者
1.3 补识
金栋按:通过以上古今中外名家的诸多解释发现,经文的一句话,理解是不一样的。哪家最合理?那家最妥善?多是在经旨之下,有所发展和发挥,而时至今日,又有哪些发展和创新呢?
导致疾病发生之邪气,不外乎两大方面,即阴阳而已。何者为阴、何者为阳呢?经旨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即由于“风雨寒暑”等外感六淫邪气所致者,则为外因,故曰阳也。而由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等内伤邪气所致者,则为内因,故曰阴也。将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外感病和内伤病。      
由于外感“六淫”等病邪所导致的疾病则称为外感病。因是从外而发,故曰外感,属于阳。而感受外邪以发热为主的疾病则称为外感热病。汉·张机(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予以发挥和创新,从而亦使之成为经典著作之一,当之无愧,至今仍指导临床。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则称为内伤病。诸如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以及喜怒无常之七情(五志)等,这些原因皆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是从内而发,故曰内伤,属于阴。      
对于经文中后一个阴阳,即“阴阳喜怒”之阴阳,理解则大不一样了,或注释不妥,或忽视未解。根据经文中的意义与《内经》其他篇章之内容,以及历代注家的解释,并结合现代医学等综合起来分析,实际是指男女房事之事,即男女之性生活。由于“房事太过”即房劳,可耗伤肾精与肾气,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疾病的发生,也属于内伤之一。在病因中,中医非常重视这一点,历代医家无不强调其重要性。对于养生保健,至关重要。秦医医和谓之“是谓近女室,疾如蛊”、“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左传·昭公元年》)。      
实际上目前看来,男女之性生活太过,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首先是亚健康状态,中医认为是精、气、神不足,即可导致体质虚弱,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可成为发生疾病的隐患,若不注意调养,则会“百病丛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这就是中医的经典名句,一直指导临床说理。其次是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基础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2:03:16 | 只看该作者
2. 病因的“三部”分类法
《内经》阴阳病因分类的方法,在其他篇章中,还有病因细分的“三部”分类法,即将属于阳之邪气又分为上、下两部。
2.1 经文:《灵枢·百病始生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2:03:41 | 只看该作者
2.2 汇释-----历代注家解释
杨上善《太素·邪传》杨注:“湿从地起,雨从上下,其性虽同,生病有异。寒生于外,清发于内,性是一物,起有内外,所病亦有不同。喜者,阳也;怒者,阴也,此病之起也。心主于喜,肝主于怒,二者起之过分即伤神,伤神即内伤五脏,即中内之部也。风雨从头背而下,故为上部之气;清湿从尻脚而上,故为下部之气。所伤之类不同。”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此言外感内伤,约为三部……百病始生,皆由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然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经,而名之为内伤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盖足阳经感之则病起于阳,足阴经感之则病起于阴。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此亦病起于阳而名之为外感也。是谓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张介宾《类经十三卷·百病始生邪分三部》注:“百病始生,无非外感内伤,而复有上中下之分也。喜怒不节,五脏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清湿袭虚,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袭虚,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受病之始,只此三部。”张注简洁明了,为是。
张志聪《灵枢集注》张注:“按本经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病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又曰:‘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清气在下也。’(注:见《灵枢·小针解》)是风雨清湿之邪,病在外而伤于形之上下。喜怒不节则伤脏,而病起于阴。夫形者,皮脉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此盖承上篇而言五行之形,不足于上者,则风雨袭虚,而病起于上;不足于下者,则清湿袭虚,而病起于下。脏气不足者,则喜怒伤气,而病起于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2:04:06 | 只看该作者
2.3 补识
金栋按:经文⑴《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而此节经文⑵又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实际系将属于阳之邪气又分为上、下两部而已。
经文中“清湿”之“清”气,诸家多忽视而无解。清与湿连词,则与水湿有关,其性皆阴而属寒,故当指六淫之寒湿之气。《灵枢·小针解》云:“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清气在下也。”水性趋下之故也。   
而对于外感邪气之名词称谓,《内经》不统一。如此篇经文又说:“风雨寒热,不得虚(注:此句读各家不一,有与下句连读者),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及经文《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有的篇章云“风雨寒暑”,有的篇章云“风雨寒暑,清湿”、“风雨寒热”、“疾风暴雨”等,何也?因《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品,故名词称谓不一。其次是语法、修辞使然。      
首先在修辞上,使用了“举备”的修辞手法。      
何谓举备?举备者,是指举一义或局部之义而其义周遍的修辞方法(见王绍增,徐永年《医古文修辞·举备》)。诚如《素问直解》注云:“言风雨寒暑而六气可该;言喜怒而七情可该。随举即是,不必悉具。故或言风雨寒暑,或言风雨寒湿,或言喜怒,或言喜悲。”下举例以说明之。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唐·王冰注:“三品,上、中、下品。”上、中、下连类而略“中”,“中”之义包含于“上、下”之中,这就叫举备。      
又如《素问·调经论》:“风雨之伤人奈何?”《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风雨”下,有“寒暑”二字。《素问释义》:“《研》云:‘是指上文所谓风雨寒暑也。”等于说“风雨寒暑之伤人奈何?”风、雨、寒、暑连类而略“寒暑”,“寒暑”之义包含于“风雨”之中,即举备之修辞也。实际上若根据《素问·调经论》之下文内容,应当云“风雨寒湿”为妥。      
其次为了合辙押韵的需要。如“风雨寒暑”,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暑、处、怒三字,合辙押韵。居处,《甲乙》作“起居”。而起居不如居处读来上口、押韵。楼全善曰:“暑字与怒字押韵。”“饮食居处”亦多连词使用,如《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而现代之人多称“饮食起居”。意思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2:05:19 | 只看该作者
3. 外感病因的上、下分类法
属于阳邪的外感邪气袭人后,侵犯人体上、下两部,在《内经》他篇中亦有论述。
3.1 经文《素问·太阴阳明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3.2 汇释-----历代注家解释
王冰注:“阳气炎上故受风,阴气润下故受湿,盖同气相合尔。”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凡伤于风者,必上先受之,以阳气在上也;伤于湿者,必下先受之,以阴气在下也。”吴昆《素问吴注》:“风为阳气,故上先受;湿为阴气,故下先受,同气相求故也。”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十三》注:“阳受风气,故上先受之。阴受湿气,故下先受之。然上非无湿,下非无风,但受有先后耳。曰先受之,则后者可知矣。”张志聪《素问集注》:“‘上先受之’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清气在下也。”高士宗《素问直解》:“风为阳邪,故阳受风气;湿为阴邪,故阴受湿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4-24 15: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