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53280/Ob/0/sid/XMTU1MDA0MTU3Mg==/v.swf[/flash]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如下: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定义。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是从阴阳学说来定义的。健康是处于阴平阳秘状态,而阴阳失调表现为疾病状态。在阴阳匀平和阴阳失调之间,有一个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虽然发生了阴阳失调,但是他没有表现出典型的证候的特征。在这种状态下,机体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亚健康。
下面讲发病原理的第二个问题,发病的基本原理。一、邪正交争与发病。我们前面曾经多次提到邪正交争是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也多次提到正气和邪气的概念,我们在这里进一步来讲一讲邪气和正气的概念。(一)正气。在中医文献里面,正气与邪气相对,简称正。什么是正气呢?怎样定义它呢?正气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正气是人体所表现出一种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能力呢?1.自我调节能力;2.适应环境能力;3.抗邪防病能力;4.自愈康复能力。我们前面定义它,是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所产生的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自愈康复能力。请同学们注意,我们在讲气的时候,说“气得,其和谓之正”。正气是属于健康范畴一个术语,用阴阳学说来说,就(是)阴阳平衡;用五行学说来说,就(是)五行系统生克制化动态平衡。在讲气的时候,反复强调气是构成生命的本源,就人体之气而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强调中医所说的气:1.是物质;2.这种物质是在不断地运动,由于运动的结果、气化作用的结果,通过形和气之间的转化,反映出来人的生命过程,表现为人的生命特征,表现为人的生理功能。因此,我们在这里定(义)正气,正气,并不等于在这里面把气定为是能力,而是机体在正常生理功能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上述的四种能力,维护健康的能力。在这里,虽然我们定正气是一种能力、功能,我们也要理解为物质和功能的统一、不是抽象的功能,这样才是中医学的思想。如果用形神来解释,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解释为神。可是,神,中医学强调的是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中医学的健康观。不是孤立的存在神,这样来正确理解这里的概念。所以前面反复多次提中医学的概念,在什么条件下,它的内涵、外延(是)什么?来确定为何物?它是什么意思?不要一见到气,那就强调仅仅是物质,这也是在物质和功能辩证统一的前提下来认识正气的概念。正气通过什么方式起作用的呢?其一、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它要不断地适应环境,通过自身来调节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就是机体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通过自己不断地进行调节,体现出来生命的特征。这种思想也体现了中医学强调的天地人三才一体,以人为贵,强调人在维持天地之间这个关系的时候,它起着重要作用。这个思想也贯穿到中医学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体现这个思想,强调人自身的调节作用。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时候,虽然考虑邪和正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最终的立足点是为了维护机体自身的功能,保护身体健康,就是不断地提高人自身的调节阴阳的功能。将来同学们在学《方剂学》的时候,认真去读《方剂学》的方解,那里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举个例子,大概复方里几乎很少不用甘草的。甘草号有“国老”之称,它不仅起到一个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也是扶正的一味药物。将来同学们学方剂的时候,方剂中常常有大枣,大枣不仅仅是矫味剂,大枣本身也是一个扶正的药物,不管是汗吐下和用什么方法,在这个原则下制定的方剂,常常有一味大枣,也寓有这种思想。整个方子里,无论是祛邪还是扶正,特别是在祛邪里面,中医强调最后还要保护正气。我们前面讲到胃的时候,强调胃气,要保护胃气。胃气什么意思?人体生命质量的一个标志。保护胃气,就是提高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简单地四个字,要认真去理解它所蕴含的思想,指导我们去认识生理、病理,指导我们的养生和保健。其二、抗邪防病能力。通过抗邪的作用,这种作用方式,来维护机体的健康。我们前面讲过,抗邪曾经提到,是通过卫气来实现的,那是讲到肺主宣发皮毛、宣发卫气,使卫气发挥屏障作用。在这里应该这样理解,机体的抗邪防病能力,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卫气自己的作用,应该是一身之气表现出来的,真气表现出来的作用,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是在这一身之气当中,我们就卫气与营气、元气相比较而言,它表现为宣发肌表,形成人体的屏障,防止外邪的侵袭,这是从外感而言的。我们前面讲病因,内伤七情,如果仅仅用卫气来解释,人体的抗邪、防病能力,那就难以解释真气在这里面发挥的作用。内伤疾病如何来调节?如何来抗御内伤疾病的形成呢?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在讲正气的概念的时候,抗邪防病的这个作用趋势,就气血来说,充分发挥真气的作用,调动全身真气的作用,使之表现为旺盛的生理功能。在这样的条件下,达到抗邪防病的作用。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卫气通过它的屏障作用来实施的。卫气发挥屏障作用,仅仅是对外感病因而言的,内伤病因导致的疾病,如果仅仅用卫气解释,是不够的。在这里,提示人抗邪的能力,正气的能力是全身各个系统生理功能正常作用的一个综合反应。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强调,某一个脏、某一个腑,就人体之气来说,哪一个气在哪些方面参与作用?就把机制说得更清楚一点,这是第二点。其三、自我康复能力,是指机体患了疾病之后,经过药物的治疗,按照正确地辨证论治的结果,最后邪去,就把人体内的邪气全都驱除殆尽。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学认为,尽管邪已去,但是只要有邪,就能伤正;尽管用药物来治疗,不断地提高正气,但是随着邪去,正气已经伤。正气虽伤,我们可以在这里定义为虚,由于邪气作用机体的结果,正气虽虚,因为邪已去,仍然理解为通过治疗以后,重新恢复了阴阳平衡。但机体在这个条件下,阴阳平衡表现出这个能力,那要低于没受伤之前的水平。咱们在讲阴阳学说,前面讲过,曾经讲到机体阴阳偏衰,处于一个低于生理水平的,低水平的阴阳平衡。就可以理解为疾病治愈以后,在康复阶段,机体的功能已经低下,尽管邪气已去。用中医话说,这个时候叫做“邪微,正亦微”。邪气虽然已经去了,但是正气已经衰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重新建立起达到生理状态的阴阳平衡,要充分发挥机体的正气的作用,使之重新建立起平衡。这个阶段,中医学虽然有许多养生、保健、康复的措施,来提高机体的正气,但是这种手段作用于机体以后,必须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它的气化作用,才能够重新恢复到健康状态,中医学把这个过程叫做康复阶段。还要注意现代中医学也好、现代医学也好,对疾病的治疗,判定疗效的思想、判定某一个疾病的治疗的结果,传统的治疗医学,就是强调通过药物和各种手段治疗这种疾病的状态。用中医话说,阴阳失调这种状态得到了纠正,重新建立起阴阳平衡,这就叫做治愈。而中医学认为,要想保持人体的正气,除了这个条件之外,阴阳失调重新恢复平衡之外,在疾病的末期,还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保护人体的正气。用现代语言说,这叫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现代医学也在强调现在考察疾病是否治愈,不仅仅是看在治疗阶段,更重要看治疗之后,一直追踪到这个人死亡之前,这一段生命历程,生命质量如何?用我们中医的话说,他的正气如何?自从提出生命质量的概念以来,生命质量,用中医话说,正气,从《内经》开始到现在,有丰富的内容、有好多具体指标来考核。我们前面讲过“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那反映了胃气的许多指标,就是用现代生命科学来说,就属于生命质量指标。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有一个文件,列出了数十条,关于生命质量的指标。中医学也开始根据中医的理论、根据历代文献来建立自己的生命指标,质量标准。用这些来考核对某一个治疗措施、对某一个病的治疗效果。正因为基于这一点,将来同学们参与,像十五期间要进行创新性药学的研究,西药是仿制,中药是创新。判定这一个新的药物,现代一个中药,它的临床疗效,是综合判定疗效,就从各个方面来判定,其中就包括用生命质量指标来考核它的远期疗效如何?看它治病完了以后,你给他这个药吃,治好了以后,这个人生命质量如何?用这些综合起来,来判定疗效。也体现了咱们刚才讲中医正气这个观点。这也是关于建立规范的中医学的考核正气的指标,或者说建立中医学的生命质量的考核指标、标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当中的重大课题,也是关于中医健康问题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它标志着人们的健康、标志着生命质量问题。
第二、讲邪气。邪气,我们反复讲过。邪气,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我们前面讲过外感因素、内伤因素,还有其他因素,统统称之为邪气。这里面包括致病的始动因素,比如疠气、毒气;还包括更多的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等等,这些统统属于邪气范畴。那就是说,要想得病,两者必须交争起来。邪,是从有害的致病因子作用到机体而言;正,是机体自身的能力与邪气相互斗争而言。
我们通过这个示意图来看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邪气和正气,邪气作用到机体,与人体的正气,两者交争,构成一对矛盾,用中医的术语叫邪正交争,也称为邪正相搏。我们看正气一方,如果将正气理解为机体的自身因素,称之为内部因素的话,那么与之相对的邪气,就可以理解为机体的外部因素。正气处于阴阳平衡状态,称之为正气盛。通过它的作用,充分发挥正气的作用,通过抵御外邪、驱除外邪、自我调节,乃至自我康复,通过这些机制,在疾病发生阶段,以抵御外邪的侵袭。一旦有了外邪,通过它自身的作用,消除病邪。总体来说,通过自身的调节阴阳的能力,通过这三种作用去战胜邪气。如果有了病,机体除了发挥这三种作用之外,那么治疗之后,机体正气尚没达到旺盛阶段,通过康复作用来维护机体的正气。在这种情况下,1.虽然受邪,但可以不发生疾病,机体自身通过调节作用可以战胜邪气的作用、侵害作用,那么就(是)正气可以战胜邪气对机体的伤害作用、损害作用,做到不病。已病,经过治疗之后,通过自己的康复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正气作用,就会使邪气不再起到损害正气的作用,病不复发。基于这两点看,在正气盛的条件下,通过正气这些作用,邪正两者交争的结果,就可以不发生疾病。否则,在正气虚,在其维护健康能力低下的情况下:(1)正气抗击病邪的能力降低,难以抵御病邪的损害,于是病邪就可以侵害机体;(2)一旦邪气侵入机体以后,他通过自身的调节难以驱除病邪,病邪滞留于体内,对机体造成伤害,会发生疾病。这个时候邪气和正气交争的结果,邪气占了上风,就容易得病。在疾病的过程中,我们讲证候是中医病理学一个特有的概念,有没有疾病,中医首先看是不是形成了证候。正气虚,它影响了证候,使证候的性质发生改变。通过这些形式,作用的结果。同样的邪气作用的强度,在正气虚的条件下,就可以容易得病。我们看邪正交争,机体无时无刻不被邪气损害,没有得病,意味着正气能够战胜邪气;否则,邪气损害超过了机体自身的维护能力、防御能力,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得病。邪气是通过什么途径使机体发生疾病的呢?它的伤害是通过什么形式呢?①首先是使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② 造成形质的损伤,注意造成形质的损伤;③ 改变人们的体质。邪气通过这种作用,战胜正气的抗伤害作用,从而形成了疾病,这就是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高度概括起来,叫邪正交争。我们注意分析了正气的作用趋势和结果、邪气的作用趋势和结果,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讲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它概括起来,邪正交争怎么理解呢?前面多次提到,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仅仅强调的是中医一个基本发病思想,强调正气的作用。在这两句话的基础上,还要强调邪气在一定的情况下,对疾病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上一节讲枪击、疠气,在这种情况下,就这个枪击,打到脑袋上了,人们死了,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中医不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这脑壳硬,枪打不透吗?可是中医还有一句话,在特定的条件下,邪气起决定性作用。枪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致命死伤,人死亡。用中医的发病理论解释,为什么死亡?外伤,在这种条件下,邪气起着决定性作用。正确地、全面地理解中医学的发病原理。但是这个思想,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和正气之间,强调了正气这个主导思想,这个思想贯穿着认识疾病、分析疾病的发展趋势,乃至于治疗疾病的全过程。所以中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强调保护人体的正气;从古到今、历代文献都强调对疾病的治疗,处方遣药最终的目的,勿伤正气。这个实践是这样一种发病学原理的学术思想所决定的,这是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这个示意图,结合这个示意图,正确地来理解中医学发病的原理,正确理解历代医家,给我们留下这几句至理名言,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时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邪气对疾病发生起决定作用,这就叫中医的辩证法。用现代语言讲,把它刚才讲的思想翻译过来、把它表述出来,就像教科书上讲的,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只有正气,没有邪气,不具备发生疾病的条件;又讲邪气是发生疾病的重要条件;邪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起决定因素。把这三句话综合起来,就叫做邪正交争。至于说邪气作用到机体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疾病?在哪些脏腑经络产生疾病?疾病表现出的性质如何?与病邪的性质有关。前面讲病因,寒邪伤人,多表现为损伤人体的阳气;热邪、火邪伤人,多损伤人的阴液,伤津。这就属于病邪的性质,作用机体以后,性质和机体发病的关系。同样的是寒邪,侵袭肌表,就会出现发冷、发烧,表证,比如感冒;同样是寒邪,湿中于脾胃,就可以表现为胃脘疼痛,甚至泄泻。同样一种邪气,作用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病理改变。不同性质的邪气作用到机体,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这是疾病和病邪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和病邪所中部位的关系。就是同样一种病邪,作用在不同的部位,它本身性质不同,所表现的病理变化性质也不同。
这是讲发病的基本原理。这是我们这一节讲发病原理的重点内容。那么这样做的结果我们看,正气虚、邪气盛,发病。发病的结果,病理变化表现出来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病变的部位的表里上下内外、疾病的趋势、它的发展方向、演变规律。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疾病。把前面总结的内容归纳出来,用三句话,再一次来说明邪正交争,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重点虽然在邪正交争的观点上,这两句话强调是正气在发病当中的重要作用。就像教科书说的,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后面这句话,说“正气内虚,因加而发”。这句话啥意思呢?虽然正气虚,没有邪气,不能发病,“因加而发”。加,除此之外,而且还有这样一个因素,理解为在某些条件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有决定作用。通过这三句话,进一步来理解邪正交争的内涵。
下面讲一讲影响发病的因素。就是指外环境因素和内环境因素。一、外部环境:(一)是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这个观点,人和自然环境要取得统一。但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疾病的发生各异,其发病,什么性质?作用在什么部位?在疾病有哪些特性?又和自然环境有关。前面我们曾经讲六淫的时候讲过,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多发病。春易伤风,夏易中暑,秋易伤燥,冬易病寒;强调“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地理环境,中原为基础称之为中,按照这个方位来看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地理环境的多发病。比如痹证,东南沿海,沿海地区,多潮湿,多易得痹证。工作环境,就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人们易发什么样的疾病有密切关系。比如在高寒地区,长期居住在高寒区,和在高寒地区工作,就容易得寒病。比如,经常在矿山工作,有粉尘污染,经过呼吸道呼吸进去以后,容易得尘肺。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西医临床课职业病的时候会进一步来学习。那么这些就与长期的工作环境有关。
(二)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环境污染,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上一节课我们反复的讲环境因子、环境与质量。讲了环境主要污染源,那么外部社会环境,主要是随着生产社会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环境污染对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前面我们讲病因的时候,反复讲生活行为方式异常,是发生疾病的重要因素。外部环境和发病的关系,诸如季节、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环境的污染,特别是生活行为方式等。在现代意义的病因学来说,生活行为方式已经构成现代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机体的内部环境:(一)和体质因素有关。我们前面讲体质学说的时候,讲过体质在病因学、发病学、病机学上的应用。体质对某些致病因子有特殊的易感性,体质常常决定了病邪的性质、病邪的发展趋势。那中病以后,会决定病证的性质。把这句话叫什么?叫从化。他发病,同样受过寒邪。阳盛的体质,易于从阳化热。这是体质和最容易受什么邪?同气相求。阳虚的体质易感寒邪,特殊易感性。寒盛的体质、阳虚体质,易感受寒邪;阳盛体质易感受热邪。从化,阳盛的体质,不论中什么邪气?最后病机演变的结果,易从阳化热;反之,寒盛的体质、阳虚体质,不论受什么邪气侵袭?都最终易从阴化寒,表现为寒的性质。这是体质和发病的关系。
(二)精神因素。我们在前面讲肝气郁结的时候(讲过),讲肝主疏泄的时候讲过,讲七情内伤讲过。七情失和,中医学称之为郁。在内伤疾病当中,七情内伤是最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中医学把这种七情内伤致病,叫做“因郁致病”。强调七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七情可以改变病机的演变趋势。
(三)营养状态、锻炼。我们在讲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中,反复强调饮食、锻炼在保持健康,提高人体正气当中作用;反之,不合理的饮食,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就会有损于人体的正气,使正气衰。在这种条件下,易于导致邪气损伤正气而发生疾病。
(四)禀赋的因素,用现代语言说叫遗传的因素。父母之精,精气旺盛。换言之,父母身体壮实。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子代,父母双方都正气旺盛,表现为精气的旺盛,那么这样所构成的胎,再加上母体在孕育过程中,能够正确地按照中医的理论来保护自己健康,保证胎儿得到充足的营养,能够得到充分的发育,健全的发育。在这种情况下,小孩出生以后,就意味着先天禀赋旺盛、健康。否则,父母身体不健康,正气虚弱,表现为精气的衰弱,尽管男女媾精,形成胎孕,再加母体在孕育的过程中,不能够按照中医理论来保护自己,特别是生活行为方式的不良,把这种不良的禀赋,通过胎传这个途径,传给子代,形成胎传性疾病,也叫先天性疾病。
上述这些,都是指人体自身的环境的变化和发生疾病的关系。容易发生什么样性质的疾病?容易发生什么样的疾病?一旦发生某些疾病,有什么特征?这些环境,内外环境,影响发病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分析了正气之后,又强调了邪气。在掌握邪正交争的内涵的基础上,还要考察影响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的因素,具体的因素,尤其是影响正气的特殊因素。具体因素,这又回到,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主导思想是强调正气的盛和衰。通过讲述影响发病因素,也再一次揭示了中医学发病原理的最基本思想,强调正气在发病当中的重要作用,它也反映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原理。承认正气和邪气交争,而且邪气战胜正气,才能够发生疾病。因此,考察任何影响发病的因素,都是建立在强调正气在发病当中的重要作用,基于这个思想来考察的。
第三、讲发病类型。要求同学们记住几个基本概念。因为在后续临床课中还要进一步讲,在这里是说邪正交争的结果,邪气损伤了机体,机体正气不能战胜邪气发生疾病了。具体发病都有哪些类型呢?有哪些形式呢?就是记住几个概念。(一)卒发,又称顿发。什么叫卒发?就是感而即发,就记四个字。也就是说,感受邪气,立即发病。在什么条件下容易感受了邪气立刻就发病?1.感受邪气较重,就是指病邪的作用力非常强,作用机体,损伤非常厉害。咱们在前面讲疠气、讲疫毒,这些致病因子,感受以后,常常是立刻发病,有的致病就立刻发病,来势凶险。2.情志遽变。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在短短时(间)突然发生大的波动,剧烈的变化。上一节我们讲“怒则气上”曾经提到过,暴怒,突然使肝气上逆,肝气上逆的结果,血随气逆,就可以出血,人就可以突然昏倒,甚至迅速死亡,这是指情绪的突然变化。疠气致病和毒物所伤,急性外伤。前面我们讲毒邪概念、讲疠气的概念,从现代意义讲,就是流行病和传染性,急性传染病。疠气能够引起急性传染病,可以突发,迅速死亡;毒物,环境污染里面毒染源,毒邪致病,也可以立刻发生疾病,乃至于死亡;急性外伤,枪弹伤、利刃、跌打损伤,疾病迅速发生。这个急性外伤,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临床课《骨伤科学》的时候,重点讲外伤,那就常常是突然发病,突然摔了以后,骨折,急性发病,叫卒发,这些都属于卒发范畴内。记住一个感而即发,谓之卒发,就行了。
(二)伏发,是指邪气伏藏而后发病。换句话说,邪气侵入人体之后,不即时发病,而潜伏于内,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表现出来病理变化,这个就叫伏发。邪气侵入机体以后,不即时发病,而需要一个潜伏期,伏而后才能发病,中医理论习惯上将把这种邪气,另外规定个名字,叫伏气和伏邪,出了个伏气和伏邪的概念。这个概念,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温病学》的时候进一步学习。在这里,记住伏发。这种病邪作用在机体以后,不立即发病,是感而后发。这个后是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以后才能表现出病理现象来。记住概念就可以了。
(三)徐发。徐,徐缓的意思。是指缓慢发病,又称缓发,它与卒发对称。这个(卒发)是急性发病,这个(徐发)是慢性(发病),有个过程。我们前面讲湿邪致病的时候,湿邪致病有个特点,致病的隐袭性,湿邪侵袭机体以后,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是表现为徐发,就是发病比较缓慢。
(四)继发。所谓继发,是旧病未愈,又生新病。先有原有疾病,原有的疾病没有经过治愈以后,在这种条件下,又产生了新的疾病。能否继发,是以原发为前提的,两者密切相关。我这个人就是阴虚,五脏六腑阴都虚,瘦人多火嘛,再给你们讲课,反复这么讲话,肺主气,过多的讲话,耗伤肺气不?对我来说,是耗伤肺气呢还是耗伤肺阴呢?首先是阴,其次是气阴两伤,再讲话,嗓子干,频频喝水。我同样在这种条件下,假定说我已经劳伤的结果,肺的气阴两伤,原发病有了。那么我又突然感冒,有咳嗽,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肺气失宣的结果。我原有肺气气阴两虚基础上产生的,突然这个感冒咳嗽,就是继发。它是在原有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病,虽然病变都在肺,原有是气阴两虚,而现在突然出现,外感以后,造成在气阴两虚基础上,又出现一个肺气不宣,咳嗽。现在表现这咳嗽,原有肺气阴两虚,和现在的突出外感肺气不宣,它有内在的病理联系,这就叫继发。就是记住:1.原来有病;2.在原有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病,两者可以是不同的疾病,但是两者又密切的联系。
(五)合病和并病。这里面记概念就可以了,因为同学们将来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还(会)再学习合病和并病。什么叫合病呢?就是两种病同时发病。我们中医理论现在这样来理解,两种不同的疾病同时存在。《伤寒论》本来的意思,说伤寒论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叫六经病证。合病是指两经病同时发生。比如既有太阳病又有少阳病,两经的病证同时发生。注意时间点是同时发生,同一个时间出现两种病变。这个(叫)什么呢?就叫合病,同时发病。还有一个并病,注意那个并和合,是不同的。并病是指虽然两种病同时存在,但是有先后之分。就六经病而言,先有太阳病,而后有少阳病,那叫太少并病。就是谈合病和并病的区别。合病,不论几种病,就将来在学习伤寒六经病来说,不管它两经、三经病同时存在;不同时存在,能分出先后来,这种发病类型叫做并病。这个概念,就作一般了解一下行了,将来学六经辨证的时候,进一步学,六经辨证的定义,仅仅适合于六经辨证。
(六)复发。病好了以后,再次发作。把这个类型,病好了,经过治疗以后,在某些原因的作用下,疾病的重新而来,叫做复发。
发病类型掌握卒发、徐发、继发、伏发。这个伏发,是经过一段潜伏以后的发,将来在《温病学》进一步学习。合病、并病,到《伤寒论》去进一步学习。除了这两个之外,这些要求同学们记住几个概念。这节课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