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71集《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二):正治、反治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8 18: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53280/Ob/0/sid/XMTU1MDgwNjAzNg==/v.swf[/flash]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如下:
        接着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标本的含义和处理标本的方式,讲了第一个急则治标。急则治标第一种条件是当标病危及生命的时候,不论本为何,先治标,而后治本,即急则治其标。另外一种情况,卒病或者原(来)有疾病,突然得了新病。比如,平时这个人阳气很虚,脾肾阳虚而腹泻,突然得了感冒。在这种情况下,感冒急,为了防止这个外感风寒病邪入里,可以首先祛除风寒,治疗表证,这也叫急则治其标。那么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急则治标。第二叫缓则治本,是指病情缓和,针对病之根本而治,称之为缓则治本。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在疾病过程中,这是最一般的,病情允许,疾病的状态允许医生去求本,而来治本。在这种情况下,叫做什么呢?缓则治其本。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你们在将来学习临床医学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的。急则治其标,仅仅是权衡之计,临时的,最终我们讲治病求本的定义的时候讲就是针对疾病的根本而治。那么缓则治其本,这是第二。第三、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是标病和本病都重,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同时兼顾,可以出现标本俱急,也可以出现标本俱缓。总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时来考虑,病的先后也要同时考虑,就是同时来进行处理。这种情况也是在临床最多用的。刚才我们举肝硬化那个例子,肝硬化腹水。那么标病急,水;正虚也急。一种处理方法,先治水后治标,先治水的问题,后来扶正。也可以处理过程当中,先扶正,为逐水、化瘀,(给)攻伐的方法提供个条件。我们从标本来看,如果站在正虚,机体阴阳气血极度之虚,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气滞、血瘀、水停为标,机体的肝脾肾功能阴阳失调为本。在这种情况下,用标本来分析,我们急则治其标。当高度腹水危及生命的时候,权衡之计泻水攻伐,回头来再扶正。缓则治其本,在这种情况下,缓则治其本,既要祛邪又可以扶正。处理方法,单纯扶正,提高肝脾肾脏腑的功能,那么就可以解决气、血、水交相为患。但多数情况下,注意一点,既要理气化瘀、行水,又要调整肝脾肾的阴阳失调,补其虚。就是虚实标本同时处理。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将来同学们学习方剂的时候,认真读方剂,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虚实同时处理,标本同时处理的。这里从疾病的现象主和次,标和本来分析,仍然本质上还是解决虚实之间的关系。多数情况下,就是权衡两者的关系来处理。那么标本并用仍然是要分清孰轻孰重,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分清正和邪之间的孰轻孰重,这是从疾病的现象来看。由脏腑的功能失调来看病表现出来的的征象,孰标孰本,最后落脚点还是扶正祛邪,还是解决邪正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三个原则。我们讲了,标本,治标治本。下面讲正治、反治。正治、反治这是这一节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讲它的定义。
       第一、讲正治,讲定义。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注意“逆治”。逆什么呢?逆性质而治。什么性质呢?证候的性质而治。把它高度抽象出来,逆其证候性质而治。习称正治法。按照我们现在规定的,它属于治则。我们把它的属去掉,如果加上属,那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称之为正治。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一般情况下表达之,是把它的属,在特定环境下讲它定义,把它属去掉,就剩其内涵,特性,简称逆治。这个“逆”是逆其证候性质。怎样理解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呢?主要指其含义来说的。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寒热,证候性质属寒,寒者热之,用温热方法治疗。那么这个热的性质就是给予治疗的方法所产生的效应——热,或者药物的属性是热,针灸按摩的属性是热,产生的作用还是热,是针对这寒而去的,和寒的性质相反,“反”称之为“逆”,这叫做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称为逆治。
       第二、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正治?它的适应证?它的适应证就是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证候。我们讲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致的。前面我们提到了,在特殊情况下,出现了寒热的真假,虚实的真假,那具体的处理方法?在正治这个内涵里面,包括哪些具体的原则呢?(一)寒则热之,它的适应证是指寒证表现出来寒象,用温热的方法进行治疗。用温热的进行治疗。这个温热不仅是指药物的性质,还指治疗措施所产生的效应表现为温热。热与寒相对,热逆寒象而治,寒者热之。(二)热者寒之。热证表现出疾病的现象属性为热象,用寒凉以治,用寒性凉性的药物,或者是各种治疗措施所产生的效应表现为有寒凉的效应,来针对热象而治,这叫热者寒之。(三)那么虚者补之,虚证出现虚象,扶正以补虚,以治虚,就是扶正以治,这也叫逆其现象而治。虚,(就)补。(四)那么实者泻之,实证出现典型的实象,祛邪以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属于正治的范畴。这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仍然是治则,不是治法。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个原则指导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具体的治疗方法。在学到这里的时候,大家一定把这个概念搞清楚,我们现在讲的前提,正治属于治则,治疗原则。它的下面讲了有寒热虚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它仍然属于治则的范畴之内。这个大家今后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不要再把治法和治则混同起来,习称我们可以叫治疗大法。看过去的文献说正治,它不说正治,说正治法,这个“法”是指法则而言的,不是指方法而言的,分清楚。这是正治。多种情况下,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那么都属于正治范畴之内。
       第二、最难的是反治,首先讲它的定义。什么叫反治?反治是指顺从疾病假象性质而治。注意这个定义,他站在这个角度来定义了。立足点,考察疾病的假象性质,是顺从疾病假象性质而治,所以又称“从治”。本质上仍然是正治。学习这个概念注意,定义正治的时候,说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定义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性质而治,假象是指它的性质来说的。也可以换成顺从证候假象的性质。我们前面讲,寒热真假、虚实真假,这是立足点,不是从本,看它的疾病的本质,而是看那个假象。根据假象的性质来判断,确定一个原则。那么和假象性质相一致,这种原则就叫什么呢?就叫反治,又称“从治”。习惯上,我们这样来表达它。记住这个反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的性质,它反映出来的假象的性质。强调那个假象的性质。它的适应证就是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证候,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这种大法。就是按照这个原则来确定治疗方法。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而出现假象的证候,它适应这样的证候。正治呢?是疾病的本质和现象完全一致,属于这样的证候。它俩有不完全一样的地方。下面有四个概念,也就是四个原则。其一叫热因热用。何谓热因热用呢?一记住定义;二记住适应证。定义,用温热以治,具有假热之征,这个原则就叫热因热用。把属去掉。简单地记就以热治热。那怎样理解以热治热呢?就是用温热以治,药物的属性,针灸按摩的属性;或者是它们所产生的效应,产生温热的效应。治什么呢?治有假热之征的,治那个假热,这个叫以热治热。它的适应证,真寒假热证。我们在前面讲寒热真假的时候提到阴阳格拒,格阳、戴阳。内真寒外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表现出阳虚之极,阴寒内盛,而外面出现假热征象。我们使用四逆汤来治疗。将来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使用四逆汤,它是温热药物,可是,这个患者表现出来的假热现象或者叫身反不热,或者是颧红如妆。这个药物的属性,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它的属性,温热的属性和身反不热这个假象的性质,以及面红如妆这个性质,热象相一致。站在假象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治疗的原则叫做反治。为什么刚才我们定义讲是(反)治还是正治呢?真寒假热,用温热以治那个假热的征象,使它的性质和假热征象一致。实际上这个疾病的本质是阳虚之极,阴寒内盛,用温热来治之,那不就是寒者热之吗?所以说,本质上,仍然是属于正治。只是我们从历史到今天,传统上留下这么一个概念。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看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就像下定义一样,一个术语,可以从不同角度,甚至下好多好多定义。那就看考察问题的时候站在什么角度,在什么条件下来揭示这个事物的本质。反治,就是站在事物假象这个角度,来揭示它的本质,给它下定义。其二、寒因寒用。是用寒凉以治,具有假寒之征,这个原则叫寒因寒用,简称以寒治寒。它的适应证,真热假寒。我们在讲肝风内动提到过热极生风。讲真热假寒的时候讲到厥,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给用的是寒凉药物。就举那个热极生风,热深厥亦深,用白虎汤,用大承气汤,用牛黄安宫丸,紫雪丹,至宝丹,都是寒凉药物。那么这个寒的性质和患者表现出来的四肢厥逆,手足不温那个性质,它俩是一致的。站在四肢厥逆,手足不温,疾病假象这个角度来看药物的性质,和它产生效应的性质,两者相一致。站在这个角度来定义,这种治疗原则叫做反治。本质上还是正治。热者寒之,给的药物,白虎汤也好,大承气汤也好,安宫(牛黄)丸,叫三宝,三宝也好,都是寒,寒是针对热去的,站在假象上看,它俩甚至是一致的。这是这四个概念当中,热因热用、寒因寒用是最常用的,也是比较容易学的,好理解的。底下这个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不常用,但是也难理解。其三、下面讲塞因塞用。定义,用补益以治,具有假实之征的(病证治法)。这个假实,大家注意,定义里面加个括号,叫虚性闭塞不通,强调这个闭塞不通是虚,虚性的闭塞不通。注意:不通,可以因虚而闭,也可以因实而塞。简称叫以补开塞。具有不通,类似实,但是是因虚而致,那么最后用补益以治,就是以补来开启假实,开启这个虚性闭塞不通,把这个叫做塞因塞用。它的适应证,真虚假实证。它的病机是真虚假实。那么产生的证候就是真虚假实证。我们前面在讲邪盛正衰,邪正虚实的时候讲到真虚假实,多次举这个例子,脾虚腹胀,脾气越虚,腹部越胀,站在这个胀这个角度看,胀,气机不通,属于实,立足点看这个,但是揭示疾病的本质是因虚而胀。那么虚就得补,补是扶正的,不是祛邪的。看这个胀,把它当作实,就应该祛邪。而那个实是假实。在这种情况下,用补虚来开塞,最后作用点还是立足于那个虚。看疾病的本质,补其虚,气滞就通。站在那个不通把它当作实,那么你要再补的话,就犯了虚虚实实之祸了。本来是实,应该祛实,你还扶正,它俩正好相反。本质上,还是揭示疾病的本质而治。这个定义,是最不好理解的。记住四个字,以补开塞。这个塞,是虚性的闭塞。把那个塞当作假实,当作实,但是它是因虚而导致的。不应该出现这个症状,那么它出现了,当作假实,就假定它属实,这么规定它。大家看虚证里面,脏腑之虚,出现气滞不通的症状太多了。为了学习这个定义,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个概念,来这样定义它,这样来理解它,就可以了。刚才举那个脾虚腹胀,最早是从这个历代医家注解《伤寒论》太阳病那个坏病来说的。太阳病,下之后,腹胀,讲那个腹满而痛,用健脾益气的方法来治疗,补其脾,益其气,最后塞就通了。这个补药所产生的效应和那个假实正好相一致,叫堵。那么不通,补,还是让它不通,就这个意义来理解的。这个是最难理解的概念。记住是用补益以治假实,记住它的适应证就可以了。其四、最后一个通因通用,要比塞因塞用还能好理解一点。通因通用,指用通利以治具有假虚,实性通泄之征。把这个原则叫做通因通用,简称以通治通。它的适应证叫真实假虚。我们在前面讲病机学的时候,曾经提到一个热结旁流,最早是由《伤寒论》在阳明篇,阳明腑实证,和少阴篇,少阴三急下,提出这个概念,热结旁流。热结旁流是胃肠有燥屎和邪热搏结,实邪存在,可它表现的临床症状,如果现象和本质一致,本应该是大便秘结不通。可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却热结旁流。用《伤寒论》的话叫做自利清水色纯青,用我们今天的话来理解应该是稀便有恶臭味。它本来应该是大便秘结不通,恰恰出现了吐泻症状,腹泻,表现为大便粘稠,甚至可以出现稀水,不是清水,有粘稠有恶臭味的稀便。看这个稀便,看这个腹泻叫做通,它治疗的方法是大黄、芒硝,叫大承气汤,苦寒攻下的结果仍然是让它通。承气汤,大承气汤也好,调味承气汤也好,小承气汤也好,是针对这个燥屎和邪热相搏结,是针对那个去的,是攻下的方法治疗的。本来药物的作用趋势,叫它下,让它排泄,而表现大便的症状也是通。把这个叫做以通治通。在这种情况下,定它的治疗原则,着眼点看大便稀,热结旁流,实际上是祛邪,攻燥屎和邪热搏结的。在这种情况下,定义它反治,把它叫以通治通。再举个例子,将来同学们学习痢疾的时候,痢疾,湿热痢,里急后重、腹痛、发热、便脓血、舌苔黄、脉数,一派实热的征象。中医讲无湿不作泻,讲湿热,前面讲大肠湿热已讲过了。在这种情况下,将来学《内科》的时候,老师第一关要过,清利大肠湿热,清利大肠湿热是祛邪,使邪气、湿热之邪从大肠而去。作用趋势,从大肠排泄出去。那么大便表现是泻,站在大便那个泻,痢疾那个泻,看他使用药物那个趋势,叫做以通治通。再举个例子,这在妇科里面,这个原则是非常有意义的。子宫出血,比如,将来讲病的时候,有一个叫崩漏,叫崩。现在的西医里面叫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崩漏这个范畴之内。月经量多,流血不止,这是前提,血中夹有瘀块,甚则色紫暗,判断出血这个性状,属于中医有瘀(血)。咱们讲血瘀的概念的时候,这个致病特征有瘀块,标志着有瘀血,血色紫暗标志着有瘀血,特别出现瘀块的时候。那么大量出血,血中夹有瘀块,肚子痛,发胀,中医认识它的病机,揭示它疾病的本质叫因瘀。瘀血不去,因瘀血而导致出血。因瘀而出血。按照中医的认识,治病求本的原则,必须活血化瘀,瘀去则血止。活血化瘀,使瘀血从体内驱除出去,这就通,驱邪,通啊。可是它表现的症状是阴道大量出血,这个症状也是通,看它那个症状,把它那个出血那个通那个现象,再回过头来与那个瘀血停留在体内那个疾病的本质,这个本质和现象,把它那个现象当作假,把瘀血这个本质当作真。就是说,按照一般思考问题,那个体内有瘀血,胞宫有瘀血阻滞,她应该一定反映出来瘀血的一般指征。除了有瘀块之外,而恰恰要通,出血。在这种情况下,活血化瘀以止血,以通治通。看它的症状的趋向,把它当作什么呢?当作反治,以通治通。为什么刚才强调一句是非常有意义呢?一般没有经验的医生,李老师刚才你讲了急则治其标,那大量失血就会出现亡阳怎么办?亡阴亡阳怎么办呢?那迅速止血,甚至可以使用大量的炭剂收涩药。将来同学们学习中药的时候进一步讲它,很快止血,中药止血效果非常好。可是,止血随之而来的,患者肚子越来越胀,等下一次出血比这一次出血还厉害,瘀不去则血不止。所以,中医治疗出血性疾病是要止血,后面还跟一句话,慎用收涩药物。所以唐容川在《血证论》里面提出来,第一关止血;第二关化瘀,紧接着就化瘀。止血必留瘀,本来已有瘀了,那么你再止血,瘀上加瘀,瘀不去,下次流血比这次还甚。将来学习妇科,学习崩漏的时候,老师还要反复讲,咱们这里通过这几个例子,帮帮同学们来理解什么叫以通治通。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为了讲述这个定义,为了讲它那个适应证,我们分析的结果,它和正治完全一致,本质上仍然属正治。就是人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时候,站在另一个角度给这几个术语下一个定义。那么我们这里也是按传统给我们留下来的讲,仍然应用到今天。所以,我们在这里也给同学们讲,正治、反治这样一条基本治疗原则。在特殊情况下,是用反治这个原则来看问题,本质还是正治。实质上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个反治,这几个术语要求记住定义,记住适应证。联系到我们前面讲的病机的虚实、寒热、真假,把这两者,将来在学习证候学的时候,虚实、寒热、真假,把这三者统一起来理解。
       下面讲一讲第三个问题,讲正治和反治的关系。就疾病而言,通过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从本质和现象来讲,一致还是有某些不一致。按照这个来分,以这个标准来分,把治疗原则分为正治和反治。当疾病的本质和现象完全一致的时候,寒证就出寒象,热证就出热象,虚证就只有虚象,实证只有实象。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现象出现某些假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用反治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应用反治的原则。本质上,仍然是正治。人们的思维方式就是从本质到现象。可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就从假象入手,来看这事物的本质。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就使用反治这样一个术语表达它。习惯上,仍然是正治,我们是从正治来考虑。一定是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句话结论就是病机,就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你不看它假象,已经定它是假象了。所以,治疗方法应该遵从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可是,这时候,思考方式和正治的思考方式不同。就这个意义讲,在这种情况下,给它取个名,叫反治。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都是遵循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就这个意义讲,它们都是治病求本,都是求本而治。第二、讲讲这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上述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上来分析,它们都属于治病求本。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本质相同,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处理的具体方法、方式上,有所区别。站在什么角度来看,逆病象的性质而治,规定它为正治;从病象的性质而治,这个病象是指假象,就叫做反治。具体在临床运用的时候,按照它一般规律,就是疾病的发展,按照正常规律发展,比较单纯不复杂,也就是说,现象和本质完全一致,最容易判断,这也是最一般的规律。现象一定反映本质,而且和本质相一致,反映的现象和本质的属性相一致。多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都进行正治,用正治的概念来表述这个原则。特殊情况下,是指病情发展的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时候,仅仅出现寒热虚实的真假。就证候来说,仅仅四个证候。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也是从本而治,但是作为揭示这种现象,站在另外一个思维角度来看,从假象为考察的目标,来进入疾病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呈这种原则、处理原则,叫做反治,在特殊情况下用。一般来说,我们一般的思维,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那么都是正治。极特殊情况下,就是反复强调这种特殊情况下,是人们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站在什么(样的)一个角度,以什么为考察问题的标志,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站在假象这个角度,以假象为考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标志,从假象入手,然后揭示疾病的本质,站在这个角度,本来是正治,本质上正治,我们就这样规定它又是叫做反治,仅此而已。但这几个概念又难,不好理解,还得认真去学习,认真去理解。最终理解,正治和反治,本质相同;为什么古人,中医历代医家都非常强调反治?为什么要抽象出反治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这个思维的过程、抽象的过程是按照什么思维路线抽象出来的?理解到这个程度,这个反治,记住这个概念、适应证就容易了。否则的话,背,就很难理解。考察这个概念提出是在什么条件下?它是怎样思维,最后抽象出这个概念的?而我们今天学习,就要从它的思维规律入手,看他站在什么角度来分析疾病的现象和本质。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反治就非常容易学了。它和正治是一个道理。将来老师讲热极生风的时候,开牛黄安宫丸、至宝丹、紫雪丹的时候,老师可能就不讲这几个字。将来学方剂,就是牛黄安宫丸它有什么作用?他从正面来说,适应证,其中有一个热极生风,一个热厥仅此而已。就不会再从反治这个角度说它是反治。一般情况下,是不这样的。咱们讲基础,这几个概念是躲不过去的,非讲不可。我们今天讲,反复强调他站在什么角度?按照什么思维路线,怎样形成的概念?讲这个,旨在帮助同学们来很好地理解反治这几个概念。这是这一节非常难学的几个定义。下面讲第五个原则,调整阴阳。这个在阴阳学说里面讲过一次了,在这里头再复习一次,从治则这个角度,我们再复习一次。这个在治疗原则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你说治病必求其本,求本,本于阴阳。所以,在这个思维路线下,首先讲原则,考虑治病的原则就是调整阴阳了吧。调整阴阳基本的病理机制是阴阳的偏盛偏衰,按照这个思维路线下来,阴阳偏盛和阴阳偏衰。第一、那么阴阳偏盛,就泻其有余,实则泻之。具体言,实则泻之,还要进一步分,疾病性质的病变性质的寒和热,还得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个原则来处理。阴盛它表现为寒,实寒证,那就是寒者热之;阳盛,实热证,就是热者寒之,这是一、最基本的原则。在处理阴盛和阳盛的时候,还要考虑,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也就是说,阳盛必损阴,阴盛必损阳。在寒者热之,实者泻之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来分析,按照阴盛则阳病。比如阴盛,那么损伤人体的阳气的程度,考察出没出现阳虚。如果出现,既有阴盛,又有一定程度的阳虚,这个时候,在寒者热之,实者泻之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兼顾助阳。这个原则体现了虚实都有了,阴寒内盛是实,它必然损伤人体阳气,一旦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阳虚的时候,又没完全转化,由阴盛转化为阳虚。那就必须权衡,我们前面讲这个标本主次,轻重缓急,兼顾助阳。助阳就补阳,既要祛邪又要扶正。一旦阳虚逐渐地加剧,在一定的条件下,由阴盛就转化为阳虚,那么由实寒转化为虚寒。到那个时候,就是进入阴阳偏衰的条件了。相反,阳盛表现出实热证,祛邪,实则泻其有余,热者寒之。阳盛必损阴,因此,还要考虑机体阴液损伤的程度。根据(阴液)损伤的不同程度,还要兼顾养阴。
       第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叫虚者补之,也叫补其不足。虚者补之,同样也要分寒和热的,也要运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个原则来处理它。阴虚表现为虚热证,热证,属虚,那么虚者补之,就补阴。补阴的方法两种:一个是平补;一个是传统的补法。传统的补法就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阳病治阴。那么阴衰,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阴衰必然导致阳也衰。所以调整阴衰,补其不足的时候,也要考虑它有阳衰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这个结果。即使没有出现阳衰,采取平补的方法,也是补阴为主,兼顾补阳。把这个叫什么呢?叫阳中求阴。与之相反,阳衰表现为虚寒证。虚寒证,补阳,叫壮火之主,以制阳光,或者称之为阴病治阳。同样,阳虚必然也会累及阴虚。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那么又抽象出一个原则,叫阴中求阳,补阳稍加滋阴药物。解释滋阴药物,那么就是阴中求阳。这又出现一个原则。至于阴阳互损,这个就简单了,最终的病理结果是阴阳两虚。阳损及阴,是以阳虚为主;阴损及阳,是以阴虚为主。治疗,两者都兼顾,但是要分清主次。文献上,也把它们称之为补阴配阳,补阳配阴。那么可以不要这样记,很简单,既然是阴阳两虚,那就是阴阳双补,但是要分清主次。阳虚为主,就是重在补阳;阴虚为主,就重在补阴。最一般的规律就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在这个前提下,实际上,阴阳互损是在阴阳偏衰里面特殊的处理方法。它也表现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往前发展,重点就是那个平补法的出现。阴阳亡失,又是亡阴,又是亡阳,一个是回阳,一个是救阴,前提是脱阴脱阳,都要加上固脱。阴阳格拒,又回到前面讲的反治上去。那么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就是真寒假热,就得热因热用;阳盛格阴,表现出真热假寒证,就得寒因寒用。它属于反,用反这个定义来说,它就是反治,本质上它还是正治。习惯上,我们把它用反治来定义的时候,就叫反治。
       调整阴阳,最重要的是掌握偏盛偏衰它的基本原则,同时要考虑,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阴盛要损阳,阳盛要损阴。正确地把握损阴也好,损阳也好,它表现的程度。一旦出现,那就在祛邪的时候,兼顾扶正,或者是滋阴或者是补阳。容易掌握的,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单纯祛邪。单纯的阴盛,单纯的阳盛。难以把握的就是阳盛则损阴,阴盛则损阳。一旦出现阴损和阳损的时候,在治疗过程中,在祛邪的同时,必须兼顾阴之损和阳之虚,这个是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难以掌握的。难掌握,是指在辨证过程中正确地把握、分析。也可能出现典型的实证,实寒和实热,机体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损阴和损阳的特征。但是理论已经讲到了,必须考虑到。这个曾经反复提到,白虎汤这个石膏,本来是阳明气分,这个卫气营血的气分证,按照六经辨证的时候,阳明经证,是邪热炽盛,没有和燥屎搏结。和燥屎搏结,就变成腑实证了。它叫做经证,不叫腑证,是邪热炽盛,阳明经有邪热炽盛,出现高热,口渴,汗出,脉洪数。那么口渴的标志,就热盛必伤津了,也可以同样用一派苦寒药。为什么它必须用石膏呢?石膏既可以清热,又可以保护津液。既使不口渴,也同样可以用白虎汤。不一定,也可以,只要是阳明经证的大热就可以。那就是说,口渴的程度不同,它反映出来的伤津的程度也可以不出现这个程度。但是也必须用石膏,理论上,已经定了阳盛必损阴,只要阳热盛肯定要损阴。尽管它可以暂时表现不出来。但是,治疗的时候,按照这个治疗原则,必须考虑顾阴。这个思想,这个辨证思维的思想,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药物的配伍;在学方剂学的时候,讲方剂的配伍规律的时候,它是通过药物的配伍和方剂的配伍来体现出中医的治疗思想。好,这节课到这里,休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1 07: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