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Y0NTMzNg==/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接着讲《阴阳应相大论》的第四段,也就是教材的34页。“四时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这一段。这一段在34页的最下边,倒数第二行。西方,因为我们从东、南、中,这个三方讲完了,下边是西方。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肾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生燥,天之气属于燥气。这也符合中国的气候的特点。气候特点是西方生燥,是比较干燥的。
燥生金,西方属金,在天为燥,在地为金。也就是天之六气是燥气,地之五行属于金行。
金生辛,辛生肺,这是按五行来加以归类,取类比像。金生辛味,肺在人体属于金,与自然界的秋气相应。所以这里说是辛生肺。同一行都属于金行的相生。
肺生皮毛,也就是肺主皮毛的意思。
皮毛生肾,这个皮毛生肾是按五行金生水,因为皮毛属肺的,按五行属金,肾在五行属水,金生水,所以这里的皮毛生肾,是讲的五行相生的关系。或者说它也是讲的付肺和肾的关系。金生水的关系。“肺主鼻”,肺开窍于鼻,所以说肺主鼻,肺司呼吸,鼻为呼吸之通道,
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那么,燥、金、皮毛、肺,还有上面所说的西方,这都是一系列的,按五行归类说,都可以归为一类。
在色为白,白色,
在音为商,商之音,角征宫商羽的那个商之音,这个都是属于这一行的。按五行归类,都属于金的一行。按五脏来分类,都属于肺脏系统。
在声为哭,肺之声为哭,如同心之声为笑,脾之声为歌。
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肺有病,变是对常而言。知常达变,我们中医常说,知道正常的,看到不正常的,正常的它不咳嗽,咳嗽就是肺的变化,或者说是病变。起码是不太正常的现象。
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在情志上主忧,另外在《内经》里头,一个说法,肺主悲,肺主忧,肺主悲,肺的情志有这么两个说法。
忧伤肺,喜胜忧,因为忧为肺之志,过忧就伤肺脏,喜胜忧呢,是按五行来说,喜是心之志,心为火脏,火克金,所以喜胜忧。
热伤皮毛,寒胜热,同样的道理,水克火,所以寒胜热,
辛伤皮毛,苦胜辛,辛属于金之味,在五行属金,苦味属火之味,同样是火克金。所以“辛伤皮毛,苦胜辛”,这是按五行相克、相制,相制约。下面,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北方生寒,寒生水,在五方为北方,在天之气为寒气,六气它属于寒,天之六气生地之五行,所以在地为水,是五行中的水。
水生咸,这个是五味,酸、苦、甘、辛、咸,和五行相对应的咸味,是水之味。咸生肾,这都是同行的相生的问题。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这都等于是同一行的,都属于水一行的。有这个相生的问题。
咸生肾,咸味入肾,咸味可以养肾,所以我们临床有用知柏入肾,泻肾中的相火,要盐知柏,为什么加盐?因为引使它入肾,盐之味咸嘛!
肾生骨髓,髓为肾精所化的,所以肾生骨髓,肾藏精,生骨髓,养骨会计资格而生髓。
髓生肝,这就是按五行相生了,髓生肝那就是说水生木,肝主于木嘛!
肾主耳,肾在窍为耳。肾的功能好坏,可以影响到耳的聪明与否,听力是否正常,所以《灵枢经》也有另外一个说法,叫做“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气和,也就是肾的功能正常,耳能分辨五音,就是听力好。
当然关于肾的开窍问题,《金匮真言论》还有一说,就是肾开窍于二阴,前后二阴都由肾所主,所以关于肾的开窍问题,在《内经》里头也有两个说法,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这都属于同一行,或者说,这都属于水一行,都是属于五脏系统中的肾系统,黑色、呻吟、骨,这些都属于肾的系统,
在变动为栗”,栗就是战栗,寒冷战栗,肾病可以表现出肾阳衰,而出现寒冷的症状。
在窍为耳,上面说肾主耳,这里讲生开窍于耳。
在味为咸,咸之味,
在志为恐,恐惧的情感属于肾,正是因为恐惧的情感属于肾,如果过恐则伤肾,“恐伤肾”。这个临床上也还是很常见的。下面咱们还有一个病例。是恐伤肾的病例。当然那个病例是按肾开窍于二阴说的。
恐伤肾,思胜恐,思属于土,也就是思属于脾,脾是土脏,恐是水脏肾所主的。所以思胜恐,是土克水的意思。土能制约水。按情志相胜的话,思胜恐。
寒伤血,燥胜寒,寒是可以伤血的,这个“血”字《太素》里作“骨”,(教材注释上应该有),如果从这个全文的前后文例,体例来看,看来作“骨”是对的。就是说“寒伤骨”,你看上一行西方的话,那不是说的是热伤皮毛吗?伤肺脏所主的皮毛吗?这儿肾所主是骨,所以说寒伤骨,《太素》的说法还是合理的。而燥胜寒在《太素》作“湿胜寒”,湿胜寒是对的。因为湿是土之气,寒是水之气,土克水。所以按《太素》这种记载是可从。
咸伤血,甘胜咸,这个咸伤血,甘胜咸是对的。咸是水之味,血,如果按心脏血脉的话,那属于火,咸胜血,咸伤血是通的。而且在实践当中,咸味太过也确实影响血液,《内经》其他地方还有记载,关于咸伤血的问题。甘胜咸,这个是对的。甘是土之味,咸是水之味。土克水,来制约水。所以咸伤血,甘胜咸。
再下边,最后一段,等于是对前面五方论述的总结语。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天地是万物之上下,天在上,地在下,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在上。天为阳,积阳为天,地在下,积阴为地,万物之上下。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这个血气之男女也,这个“之”,教材有注释,作连词使用,相当于“和”或“与”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气血和男女、气血与男女,阴阳是什么呢?阴阳是气血,气就是阳,血就是阴。也或者说男女,男就是阳,女就是阴。也就是说血气也可以划分阴阳,那么血就是阴,气就是阳,男女也可以划分阴阳,女就是阴,男就是阳。它比喻、应象,什么象?和阴阳相象。那么用天地、用男女、用血气。下面还有用左右,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就是阳,右就是阴;左右者,为什么说是阴阳之道路呢?它是讲的圣人面南,左侧为东,东为阳气升起之方,太阳从东方升起来,而从右方降下去,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从左升,从右降,也就是说,用具体方位分阴阳,那么左就属阳,右就属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是什么呀?并不好说了,但是可以拿水火来加以形容,代表阴阳,能够代表得最充分的、最合适的,就是水和火,水就是阴,火就是阳。所以水火者是阴阳之征兆。阴阳有什么征象可以看的出来的?那你看看火吧,看看水吧。火就相当于阳,水就相当于阴。对不对?火的特性是炎热的、向上的;水的特性是寒的、是濡润的、向下的;那不是吗?水火者是阴阳之征兆。表现在外面的现象。最好说明阴阳的特点了。所以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tai】始也,能使这个“能【tai】”就相当于“胎”,胚胎的“胎”,万物之能始,也就是万物的开始发生,那是都是从阴阳,也就是本篇开头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万物之开始,与开头那段话是相呼应的。一切事物的产生、消亡,中间的任何的变化,那都是出于阴阳,所以万物之能始。
最后,又总结了一下,阴阳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相使的关系、相互为用的关系,介绍了这么一个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阴是藏于内的,阴主内阳主外,阴是藏于内的,为阳之守,是替阳守护于内,由于阴守于内,才可以使阳不浮越于外,不耗散于外,阴在内,阳之守;为阳在里面镇守着,有阴在这镇守着,阳气就可以不散,阳气就可以不浮越;那不是一种相互关系吗?或者说阳能够不浮越,阳能够正常地固护,发挥它的作用,是要靠阴在里面守,所以“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主内阳主外,阳在外的功用,阴阳相对而言,它是为阴之使。使就是使用,就是作用,发挥作用。阳在外,是阴在外发挥作用,或者阴气表现在外有什么,谁知道阴有余、阴不足,或者阴的作用是什么,阴是藏在里面的,你阳气在外,就是守护着阴,或者说是阴气在外的作用的表现。阴之使也。或者换句话说,有阳在外守护着,阴气就可以不滑脱,如果没有阳气在外守,阴津也就不能藏于内。比如说,阳虚则滑精,气虚则自汗。滑精、自汗,那不都是阴津的脱失吗?但是那是由于阳气不能发挥作用,而不能固护、固守、保护。阳气不能发挥这个作用,阴精就滑脱了。所以就出现滑精、自汗这些现象。我是举病理来说,整体上从阴阳关系上来说,那就是阴在内为阳之守,阳在外为阴之使。我们串讲这一段就讲完了。
【理论阐释】
下面翻过页来,教材37页。
1 五行的取像比类问题
下面有一个表,人体内外相应的系统结构表。这个表其实是各位在学习《中医基础》的时候就讲过的东西,只不过现在这个表,是完成出自于本篇,也就是《阴阳应象大论》的,这个表是必须熟悉的。自然界之象,人体之象,自然界和人体各种情况比类取象。相类的问题,怎么分的类呢?你看,先用的五行吧,主要是用的五行归类的类在这里。木这一类,..,这一系列都属于木之行。这是同一类的东西,因此有的时候,在《内经》理论里面,它说的是东方,其实在说东方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它可能在说肝。它可能在说是青色,等等。它可能说的是春天。说木,还应该想到春。想到温暖。这些它都是统一一类的问题。就是这么一个系统的归类。
五行 方位 气候 五时 五味 五色 音 脏 窍 体 声 志 变动
木 东 风 春 酸 青 角 肝 目 筋 呼 怒 握
火 南 暑 夏 苦 赤 征 心 舌 脉 笑 喜 忧
土 中央 湿 长夏 甘 黄 宫 脾 口 肉 歌 思 哕
金 西 燥 秋 辛 白 商 肺 鼻 皮毛 哭 悲 咳
水 北 寒 冬 咸 黑 羽 肾 耳 骨 呻 恐 栗
2. 五行的相生和相胜
也就是相生和相克。相互滋生,相互制约,讲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到的相生,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
五行之间的相生,比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这都是五行之间的同一类。东方生风,东方也属于木,风也属于木,风生木,木生酸,酸也属于木之行。酸生肝,五脏之肝,肝生筋,这都是同一类的。五行同一类的之间的相生。
五行之间的相互生的问题,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问题,这是五行相生。
而五行相克,那是相互制约的问题了,比如说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这都是按五行相克来说的。来分析的问题。这是本段的相生相克的问题。
3. 阴阳的互根互用
对立统一,当然就是互根的。也是互用的。特别提出的是阴津和阳气。互相依存,互相为用。这是一种正常生命活动。也就是篇末所说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关于阴阳相互为用的问题,在教材38页上面,说后世医家对阴阳之间,相互为用的关系论述颇多,赵献可《医贯。阴阳论》那一段,讲这关系讲得很好,还有下边张介宾《类经附翼。真阴论》讲阴阳之间关系,讲得也很透彻,我们不妨看一下。赵献可《医贯。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为其根”互根嘛。阴为阳之根,阳为阴之根,各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主生,阳主化,阳主气化,但是互相之间是为用的。如果没有阳的好,阴也就不能生,同样的,如果没有阴的话,阳也不能化。从哪儿去化?化什么?化是从阴津化气,必须得有阴,阳才能化。如果是没有阳气,这阴自然就成了死阴了。它不能够发挥生长的作用。所以阴之所以长,那是因为有阳气在那里发挥作用。所以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没有阳,那阴就成了死阴;无阴则阳无以化,没有阴,阳就无从化起,无物可化。没有阴的话,阳气本身就耗散了。就散越了,散失了。无所附了,阳在哪呆着去呢?阳要附于阴嘛,所以这阴阳二者,是对立的,是统一的,是互根的。它在这里主要是讲的互根。
你看,张介宾的《类经附翼。真阴论》说“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没有阳气,阴形也就不能产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同样讲的就是这个问题,阳气如果没有阴的话,阳气就要散了。因为阴是形体,阳是气,阴可以载气。阳气是要附到阴上存在的,所以非形无以载气。形是说的阴,气是说的阳。如果没有形体,就不能载阳气,“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这两位医家,对于阴阳相互根的概念,就讲的阴阳不可脱离。只有阴阳相合,共同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下面又讲到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在讲药物配方的时候,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作为医生,善补阳者的医生。善于使用补阳气这个治疗方法的,必于阴中求阳,你不能一味地去补阳气,应该在阴中求阳。也就是说在补阳的同时,你要千万记着,要补点阴,不补阴的话,单纯补阳,这就燥了,这阳也补不起来。阳无所附。所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因为你在补阳同时补了阴了,所以阳就得阴助了,就能发挥它的化生、生化的作用。阳主生化嘛! 所以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这个身体才能健康起来。“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于使用补阴的方法的医生,必于阳中求阴。不能一味的去补阴,应该在补阴的同时,照顾到阳气。必于阳中求阴,也就是说,在用一些补阳的基础上,再去补阴,这样的话效果好,“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这样的话,上边有生化无穷,下边又提到源泉不竭,同样的意思。才能使人体健康起来,强壮起来。
大家都熟悉的肾气丸,后来把肾气丸又变成六味丸,有人再把肾气丸化裁一下,其实肾气丸是补肾气,后来也说有补肾阳的作用,主要是补肾气,但补肾气,气也是阳一类,你看,它六味里头,偏重是养阴,桂附搁在里头那是温阳,这样的话,在补阴的基础上去温阳,它就化气了。就成了肾气丸了。就是这个道理。
理论阐释怎么几点,我大致的讲解一下。学过这一段之后,确实理论太多了,我们这只是强调几点就是了。或者作为一种提示性质。各位在学习当中,可以作很多方面的去思考。【理论阐释】是这样。
【临证指要】
1. 举例说明五志过激致病
喜怒忧思悲惊恐,或者叫七情,这里所说的喜怒思忧恐,都是正常人的情志,但是如果超过限度,那就前面所说的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等。过激了,就可以成为一种病因,而导致疾病。这个导致疾病,在本段上说,它没讲别的方法,它只讲了以情胜情的方法。我们在临床上有以情胜情的治疗,也有用药物治疗,或者其他方法治疗情志致病。这里举一个例子。在五志过激致病,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自己看病的病例。在教材的38页。
某,41岁男子,这个我记得很清楚,他是个开汽车的司机,某公司的汽车司机。见同事中有数人患尿毒症,他作为汽车司机,在两个礼拜,送了两个尿毒症到医院去了。他知道这尿毒症是很难治的,他们单位这么几天就出了两个,所以他就害怕、恐惧,恐惧自己有肾炎了。他听人说喝梨汤就可以预防肾炎,我可不知到这个方,是病人自己说的,说喝梨汤就预防肾炎,所以他就煮梨汤多喝,又恐惧,又多喝汤,你想这会出现什么样的临床症状?(这教材没说喝梨汤这个事,因为简化了),每昼尿7~8次,每夜尿3~4次小便。大便次数也多,我想这梨可能寒点。大便一天三四次。再加上恐惧,再加上喝点梨汤,就出现了大小便次数太多了。怕肾炎,就上医院化验,化验没问题,检查没病。虽然说检查没病,他的恐惧症状解决不了。出现大小便次数多,这可就是恐伤了肾了,肾司二便。当然我说了,也跟喝梨汤有关,梨性又寒。可是还出现了腰酸痛,喝梨汤不能说这个梨性寒,就喝得腰痛,也不见得吧。出现了腰酸痛,睡眠不安,乏力,舌红。他倒没有见到气虚阳虚的现象。舌质还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数,并不是寒象。不可能这么几天就寒了。考虑到他这个恐惧伤肾的病因,所以用益肾清热祛湿之法。其实,话说回来,在用这个治疗法的同时,也应该加些心理安慰。起码我告诉他,你没的肾炎,不可能是尿毒症。你得进行一些安慰,他因为四十岁的中年人,安慰一下还是挺管事的。他也通道里,讲点医学道理吧。治疗方法用的是益肾清热祛湿之法。
方子是女贞子、玄参、生地、生苡仁(要用生苡仁,生苡仁才能清热祛湿,炒苡仁健脾,就是偏温了)、猪苓、生龙骨、木通、枳壳、琥珀粉。琥珀粉又重镇、又能利水。
用这样一个方子,取其益肾清热祛湿。开了两付。我这讲了,并且告之以病极轻微,虽然你大小便次数多,腰酸腰痛,这没关系,病挺轻的。调摄调摄吃点药,病情会很快好转。也等于有一个心理安慰。解除其心理负担。两天后再来看病,那就没什么大问题了,病情大减。又用上方加减,女贞子、旱莲草、玄参,加了点川断、菟丝子、生地、龙牡,又加了萆薢、丹参。又将这个方给了三付,这就好了。本来病也很轻微,但是要不治,他的负担这么重,也会引起其他的疾病。
2. 以情相胜
以情相胜的治疗方法,也是教材所说的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在临床上使用这个方法,用五行相克的这个方法,历史上,历代医学家,医案上,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使用不少的。但是临床实践上,既可以按五行相克的使,有时候也不一定考虑到是那么相克,就如同上面的病例,我们做一些心理安慰,给他解释一下,这个并不是思,虽然是恐得的病,并不是让他深入地去思,思想什么事,所以临床应用的时候,既可以按五行相胜,但是也可以用其他的情志,改变另外一种情志。其中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相克的关系,这个临床上恐怕使用是多的。
以情胜情的问题,历代医案上有很多,教材上特别提到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儒门事亲》说“悲可以治怒(金克木),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让他悲,怒气就好了),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开玩笑,瞎折腾,让他高兴一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喜太过,心神放散了,吓唬他一下,使他恐惧,恐惧到什么程度?吓唬他你再如何如何就要死亡了。)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触之,(侮辱他,欺负他,让他生气,一怒,胜思,木克土嘛)思可以治恐(土克水),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使他思考问题,从此及彼地考虑),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之视之。(必诡诈谲怪,别搞得是正规的,正规的病人也不相信这一套,所以要必诡诈谲怪来触动病人的心思。所以叫无所不至,然后才可以动人耳目,使病人动心思,动耳目,易视听,)但是他下面又说了,这个方法可不是谁都随便使用,你要考虑,一是医生治疗的对象,还有医生本人,你自己承受不了承受得了,这个诡诈狡谲的这种状态?所以他说“若胸中无材器之人(胸中无有材器,也就是没有见识,胸襟不够宽,心中没有见识,如果不是这样的人,一是医生,一是病人,你考虑这个对象还有你自己,能不能接受这种状态,如果不能那样的话),亦不能用此五法也。”医生自己没有胸襟,没有见识,做点这个诡怪的东西,把自己受影响了,这不成。你所实施的那个对象,他根本接受不了,一恐怖把他吓死了,这更坏了。所以我想他这个“若胸中无材器之人”是说两方面,一是医生,一是病人。医生也可以出现问题,不是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医生胸襟不行的话,你老装神弄鬼的,回头把自己弄成神鬼样子的,有哎,当然不一定是医生,我见到有个人,他不是医生,他就是对什么事情不满意,他就装疯卖傻,装了几年,他就真的精神病医院去了。因为这个客观指标很难找,他精神状态就成那样了,他可不就是得住进精神病医院了。他改不过来了。所以张从正说的“若无材器之人”不能用,还是很有实践依据的。当然我们一般的劝一劝、说一说,不会产生其他的副作用。
这里头还举了些例子,举的例子也是张从正《儒门事亲》的病例。 我就不再讲了。各位自己可以看一下。
3. 阴阳互根互用理论的临床应用
就是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这里头举了一个病例。选的是《名医类案。火热门》薛立斋的病例。薛已,薛立斋。教材上在阴阳互根互用理论的临床应用,下面的正文的五行中间,
兹举薛已治韩州同一案为例,下边是引《名医类案》来的,在写这个教材的时候,是吴弥漫先生写的,我在审教材过程当中,就没有仔细地再核对薛立斋的医案,因为它这是间接资料,是《名医类案》的薛已的病例,我又重新找了一下《薛立斋医案》,《薛立斋医案》记载,确实我们教材引的差不多,也就是说《名医类案》把薛立斋那段医案,基本上是全引下来了。但是多少还有点误差,你们看,教材上写的,“韩州同年四十六”,在《薛立斋医案》上,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州同韩用之”。这“韩州同”在“医案”书上是“州同韩用之”,当然意思是一样,这“州同”是一个官职,看来在古代就有,明代就有,在清代把这官职,我查了一下,不是有“知州”,“知县”吗?“知州”比“知县”大。“州同”是知州的佐吏。辅佐知州的一个官。看来这个人叫韩用之。是一个“州同”,所以在《薛氏医案》上说的是“州同韩用之,年四十有六”,这跟咱们差不多。
“韩州同年四十六,仲夏色欲过度,”这都没什么大问题,只不过在《薛氏医案》上说是“时仲夏”,《名医类案》上把这“时”字去掉,不影响这个内容,“时仲夏”也就是仲夏。“烦热作渴,饮水不绝,小便淋沥,大便秘结,唾痰如涌。面目俱赤,满舌生刺,两唇燥裂,遍身发热,或时身如芒刺而无定处”。在这个《薛氏医案》上,“或是时身”没有“身”字。“或时如芒刺”,看来这“身”字也是不好念。"不是身如芒刺也是身如芒刺”,别处有芒刺病人也感觉不到,“两足心如火烙”(《类案》,《薛氏医案上就是“如烙”,“如烙”就是“如火烙”,冰不叫烙。),“以冰折之作痛,脉洪而无伦,此肾阴虚,阳无所附而发育外,非火也。盖大热而甚”。这是他的话,这是理论性的话了。上面的话说的病人的症状,下面薛立斋分析他为什么有这些症状?所以说“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他说这是阴虚,虽然这么热,但是不能用泻火的方法,“大热而甚,寒之不寒”,用寒药他好不了,他不能去他这个热,是无水也。应该重补其阴。对不对?看看阳热很甚,但是一定要峻补其阴,“遂以加减八味丸料一斤”,但是不是用的丸,而是用的八味丸的料一斤,“内肉桂一两”,八味丸本来有肉桂呀,他可能一两是一个分量问题。但是这里是加减。说不定把附子减了,我分析,大阴虚,只是加一点肉桂进去。一斤当中有一两肉桂,“以水炖煎六碗,冰水浸冷与服,半晌,已用大半,睡觉...”,用了大半之后,峻补真阴之药,就可以睡觉了。服了大半之后,就可以睡觉了,而且又吃了一碗温粥,“复睡至晚,又与前药温饮一碗。乃与前药温饮一碗,食粥二碗。”在《薛氏医案》上,“食粥二碗”这四个字,是在“乃睡至晓”的后面。也就是从前面念是这样:乃与前药温饮一碗,乃睡至晓,饮热粥两碗。是这么一个顺序。“翌日”,就是第二天,“畏寒足冷至膝诸症仍至”,又凉上来了,又冷上来了。原来是热得不得了,现在是开始冷了,“或以为伤寒,薛曰:非也。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原来是寒之不寒,是无水,水给补上去之后,寒又出现了。“热之不热”又出现大寒的现象了。这是什么呢?是无火也。是真阳不足。是“阳气也虚矣”。这个“也”字,在《薛氏医案》上是“亦”字。阳气亦虚矣。“急以八味丸一剂服之”,八味丸在这里又用来温阳了。之后又有些变化,然后就用了十全大补,温补一下。所以这个病人是先补的阴,后又补的阳。最后失去大补,阴阳都补。是这么恢复的。在这里,他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按阴阳互用来分析的这个理论。而具体应用上,就是“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之不热,是无火也”。这样的观点来分析的这个病机。
[完/4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