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40集 素问.举痛论(二) 阐释(续)、七情病、临证指要;...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7:2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g2MzMzNg==/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3. 惊与恐
教材144页,还有一小点就是关于这篇经文的【理论阐释】的第三点。144页上边,第三点是关于惊与恐的问题。一般我们说惊恐惊恐,常连在一起说,这里说有区别,是有区别,总的区别是什么?惊是突然暴发的,不预知的。没有预先知道。这种刺激常常是出现惊。而恐是预知的。就是知道将来的事情要如何,下回又该怎么样,恐惧。所以惊恐是有这样一个区别。从分类上是有这样的区别的。但是在临床上,有时候惊恐,惊吓也会出现恐的症状,它也伤肾。惊不但是伤心,“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不单是惊是没有预知,突然惊吓,它也伤了肾了。所以说从理论上划分是不同,惊与恐不一样。但是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是可以同时看到相类似的症状,乃至于相同的症状。惊也可以有恐的症状,恐也可以有惊的症状。这是关于惊与恐,分预知和不预知。预先知道与不知道的区别。
【临证指要】
1. 七情致病、治重理气
下面谈七情致病的重要的问题。教材的【临证指要】说,七情致病治重理气。治疗七情致病重在于理气调神的问题。这方面的东西,《内经》上记载很多,后世医学家们的医案乃至论述也不少。就是有很多的病,要通过调神、调理气机来治疗。它是强调了这个问题。
教材上还引用了一个原来人家的病例。是说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情志抑郁。一位姓张的女士,28岁,因为情志抑郁,经常胸闷不舒,头痛头晕,今天与其丈夫发生口角,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那不也是厥。怒则形气厥,这是那种轻症,看来像所谓彝癔病,口噤拳握,呼吸急促,急给予指切人中,拿指压人中,然后按压肘窝、腿弯,然后苏醒,醒后哭啼不休,少时又突然抽搐,口噤不开,呼吸急促,脉沉弦,给她用理气的方法。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加上开窍醒神,针刺人中、四关,当然是针刺人中、四关,针刺内关都可以治愈,哪有次治了之后,这样的人以后还犯不犯?以后可能还犯。再遇到一个强烈的刺激,她还犯。所以这个是情绪引起的疾病。当然她本身也首先有正气的不足,气血不足,再遇到情绪的刺激,她就出这类的病。
闲谈的时候,有的同学们问,说他见到病人,是由于情绪引起的导致小便失禁,怎么治?由于情绪引起的小便失禁,具体病例可是我还真没有留意,治过这个病例,由于情志引起的,但是我想,由于情绪引起的小便不禁,那应该调治情绪。治疗也应该用理气的方法。
同时我在这里治疗这样的不是一例,最近就治疗两例。什么病人呢?两例都是妇女。一位是三十多岁的妇女,也有若干年了。稍微有一点精神紧张,特别是夜里,就没有次数的要解小便。她说我要旅游去,有一次跟人一个屋子住,一夜出去二十多遍,你说你怎么睡觉啊?即使在家里头,一夜也得来十几、二十遍。其实也影响别人睡觉。她说我都治疗有好几年了,到处找医生治,当然没有说一直就治几年不停。当然今天不行了,就找这个医生治治。明天不行又到那里去治治。她说从来没有好过。这个病因很清楚。稍微有点紧张,她还是紧张,尽管旅游去没必要紧张,玩去了还紧张吗?她毕竟换了环境,跟那些旅游的朋友们住在一起。住在一个房间里,几个人,可能有这种情况。所以她就出现了夜尿多少遍。不是喝水多,当然喝水多也喝了就尿。她说我喝了马上就得去。其实这个方子,我开得很简单,就是开的逍遥散,开了几付药。后来她告诉我,吃一付就好了。这就是疏肝理气。逍遥散也是疏肝理气。当然还疏肝理脾。总之是疏疏肝。还有贝母、苦参,因为这位中年女士,舌质很红,有湿热的现象。既有阴虚,又有湿热的现象,带下偏多,尽管当归贝母苦参丸是治小便难的。小便不通畅的,但这个不断地排,它也是属于小便的问题。再加上病有湿热的现象,所以病机是相同的。因此也家了贝母、苦参,这不就是当归贝母苦参丸,逍遥散里头本身有当归。治疗因血虚而有湿热,吃一付药就没问题了。过一些日子,大概过了个把月又来找我了,为什么?昨天跟她丈夫吵了一架,这好,跟她丈夫吵架完了,好了,夜里又没遍数的排小便。再找我治疗,我还开逍遥散。她说以后怎么办?我说以后你不要老生气。这个说法,看来医生是随便说,其实我这也有一种心理暗示。放松一些,没问题了,自然就会好。你要说这个好不了,我给你吃什么药都好不了。我说吃逍遥散也受影响。也不见得效果就那么好。所以医生有一点暗示在里头。也是必要的。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再加上我们疏肝理气的药,确实能够治疗这一类的病。或者说以后没有机会老吃汤药的话,干脆就买点加味逍遥,不合适就吃,这是我的建议。但是确实吃汤药就好了。这是一例,是个北京的妇女。
前几天,还有一位从内蒙来的74岁的老太太。老太太当然还有股骨头骨折,后来不正常的愈合,就是假关节形成,瘸,瘸都无所谓,又难受,疲乏的很,食欲也不好,走路都很不方便。湿热她腿瘸,其实能走。但因为自己觉得病重,那就走不了。进到诊室来,是她外甥女婿背着她进来的。很重要的一个症状是什么呢?问来问去,说是有肾炎,腰痛,过去血压高。血压有时候高有时候低。夜里要尿七八遍。你说腿脚又不方便,这太难了。摸摸,看看腿也不肿,看了化验单也不是肾炎,年轻的时候有过肾盂肾炎,其实又给她老太太开的逍遥散。一个礼拜吃回来之后,下回来,拄着棍,自己走进来了。腿痛是那个假关节形成了。我是没办法再给她恢复正常去,但是这个症状,夜里还尿不尿?尿一次。夜里小便一次应该是问题不大,不算不正常。其他的一切感觉都比较不错了。她原来腰痛什么的,我在逍遥散里头,也加点杜仲、独活这一类的药,自己拄着棍来了。第二次还是这类的方子,再调一调吧。哪儿有不舒服,脖梗子不舒服,血压偏高,加点葛根。就这类的药轻轻的调一调。第三次来就比较好了,但还是拄着棍,告诉我要走了,要回内蒙去了。没问题啦!说王大夫确诊不是肾炎,心理也轻松了,家里也高兴了。这个老太太,也是跟情绪有关系,儿子一吵一闹,老头子一吵一闹,她病就加重。给她解释解释,说一说,告诉她你没有肾炎,情绪也放松一点,再次些疏肝理气的药,她这症也解决了。所以这个【临证指要】上说,重在理气调神,那可不是吗?临床上这类的现象很多的。不要说人家小便不利就一个劲利小便。说这个尿次数太频了,就一个劲的益肾,那不见得是嘛,不见得非得都去益精。根据病情,益肾不反对,恐伤肾的那种小便频可以益肾。
2. 以情相胜
这【临证指要】下面还提到一个以情相胜的问题,以情相胜问题,我们不是在《阴阳应相大论》里头讲过吗,说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等等的七情所伤,用其相胜的情志来制约它。这个是一个方法。但是以情志相制约的方法,倒也不完全都是用相克的方法,你比如有的人受了恐惧了,那你要相制约的方法,就让他思,思胜恐,土克水,也不见得,他恐惧了,你让他平静平静也可以,惊者平之。让他平静下来。以情相胜不要完全拘泥于就是得五行生克这种关系去治疗。
你看,教材上又引了一个《古今医案按。七情。思》这样一个病例。说是一女新嫁后,一个姑娘结婚了,嫁人了。其夫经商,二年不归,新婚不久丈夫就出去经商二年不归,因而不食,这个年轻的妻子就不吃饭了,不能进食。困卧如痴,好像痴呆了一样。无它病,夺向里床坐,面向里坐卧,面向里坐一般都属于阴,都属于癫,不是狂,比较安静,丹溪诊之,肝脉弦出寸口。那是肝脉旺,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因为她刚结婚,丈夫就出去了。药独难治,单独用药不好治,得喜可解。让她高兴一下,可能病情就可以解除。不然,令其怒,因为怒胜思,思念丈夫得的病,令其怒,怒胜思,木克土,说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思则伤脾,思则气结,我们上面讲了,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肝气升发,而冲开脾气之结,其父掌其面,那就想办法激怒她,她父亲就打她脸上一巴掌,呵责之,责怪她,号泣大怒,这样她爸爸打她,大概这姑娘平时也没挨过她爸爸打,不但挨了打,还挨了训斥,所以号泣大怒,至三时许,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哭了三个时辰,然后再找人劝解一下,她哭了一阵了,发怒一阵了,然后再劝解她,令慰解之,与药一服,让她吃一次药。然后,哭完了,劝解完了,发怒完了,再给吃一次药,然后就索粥食矣,就想吃饭了。朱曰,朱丹溪说,思气虽解,必得喜,庶不再结。虽然这临时是解除了思了,气结了,但是还得再解决才行。不然的话,她还可以再结。因为这一类的病,就如同我上面所说的那个癔病,你给她扎几针她好了,下次遇到这情况她还会犯,所以朱丹溪说,思气虽解,必得喜,庶不再结。于是乎,乃诈以其夫有书,诈称她丈夫来信了,说是旦夕且归,不久就要回来了。也遇巧了,后三月,夫果然归而愈。过来三月,她丈夫果然也回来了。这就病愈了。你看,一是要以情相胜,二是要吃点药,三还得要解除那个疾病的原因。对吧,不然的话,她还会再犯。所以诈以其夫有书,可以诈一时,不能诈久了。幸好三月之后丈夫回来了。这样的话,引起那疾病的原因也去除了。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既要有心里的治疗,又要有药物的质量,还得尽量地解除,或者是转移病人那个思想。有的是解除不了,她就思念那男子,那男子要就不爱她了,这也能解除得了吗?但是你可以用别的办法转移她了。不然的话,她总是在那里病着,当然,看来这位女子跟丈夫关系,非常的恩爱,倒也是好事。不过成了病了,那道不是好事了。
所以,既要治疗,又要解除病因,消除那原来致病的原因。或者使病人思想转移,既然那原因不可能消除的,你也要转移它。别让她老想这件事。这是临床我们必须做的。这是这一篇的【临证指要】,在临床上这些情况确实是很常见的。而且作为中医大夫,尤其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也不是说西医不重视,现在西医也有,人家特有心里谘询门诊。心理谘询也包括这方面的工作。这篇我们就讲完了。
第四节 《素问。调经论》
145页,第四节是从《素问。调经论》节选来的。这个篇名,“调”就是调畅,“经”就是经脉。因为经脉者,决死生,除百病。所以很多疾病要通过调畅经脉来治疗。本篇是很大的一片论文,我们在这里主要节选的是病机的部分。但是,它都是主要是采取了调畅经脉,针刺这些方法治疗的。所以篇名叫“调经论”。145页第一段,我先读一下。
有余不足及其调治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歧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歧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歧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这一段要想命个体的话,其实就讲的有余不足及其调治的问题。有余不足及其调治的原则。原则是什么?最后一句话,守经隧。有余不足之证及其调治原则。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刺法,教材有注释,是指的古代有关针刺的文献。古代针刺文献讲:
“有余泻之,不足补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但是问,
“何谓有余?何谓不足?”什么叫做有余,什么叫做不足呢?或者说都有什么不足?都有哪些有余呢?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哪种情况有余,哪些情况不足?
“歧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歧伯回答说,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可以分成五类。有余有五类,不足有五类。
“帝欲何问?”,你想问哪个?
“帝曰:愿尽闻之”,黄帝回答说,愿尽闻之。我都想听听。有余有五,不足有无,我都想听听。哪五个有余,哪五个不足?下面就看有余、不足的问题。什么有余?什么不足啊?
“歧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神、气、血、形、志,其实又是说的心、肺、肝、脾、肾。就说的是这五脏。就是五脏有余有不足。总的可以这么说。因为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主肉主形体,肾藏志。
“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五脏各有虚实,可不就是十个了吗?说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当然这十个脏器它们虚实是各不相同的。尽管都是实,心之实和肝之实也不一样。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人可不是单纯无知问题,人有很多,比如精气津液,还有四肢九窍,人还可以按形体的部位划分,还可以有十六部,有五脏之外,还有十六部。这十六部说法不一,咱们教材有注释,有的说十六部是十六部经脉,《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说,十六部是指的这十六部,毛、皮、络、经、腠、肉、脉、筋、骨、上、下、内、外、左、右、中,这十六部,这是我的观点。因为我查了古人的注释,今人的论文,各有各不同的说法,我是根据本篇所说的内容来,本篇讨论了这些问题,一会在读的时候可以看到,就讨论了这十六部里面的病,病在皮,病在毛,病在筋,病在骨,等等等等。讨论了这样的部位问题。总之,十六部是说的部位。不同的部位,人有五脏,有十六部,还有三百六十五节,就是三百六十五个腧穴。节之交,节跟节相互交结的地方,那就是腧穴,就是神气游走出入之处,那叫三百六十五节,三百六十五穴。三百六十五腧。之所以三百六十五,是天人相应,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不是指人有三百六十五个骨节。不是这个骨节。不要把解剖学上的那个骨节和这个对,因为解剖学上那个骨节,确实不是三百六十五,所以,当初,这当初太久了,当初西医大夫没学中医的时候,一听说中医有三百六十五节,就嘲笑,你们中医连多少的骨节都不知道,我们说的不是骨节,是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不要不懂得腧穴,嘲笑腧穴是不行的。我们自己也要弄清楚,这节就是腧穴。
“乃生百病”,人有这样一些组织成分,有这样一些组织机构,才能够生百病,有了形质才有百病而生嘛,人要有这个形体,才有产生了百病。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但是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百病那就是很多很多的病,都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夫子是先生,先生您为什么说只有五呢?或者只说有余有五,不足有五呢?百病之生都有虚实,那还有百个虚实,百个虚,百个实,很多虚,很多实,先生为什么说有余有五个,不足有五个呢?这“有五”,或者有五实,或者有五虚,
“何以生之乎?”它们怎么产生的?有余是怎么生的?不足时怎么产生的呢?
“歧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岐伯回答是,是“皆生于五藏”,都生育五脏,所以说是有五。不管气血津液,还是形体官窍,它都属于五脏,“百病之生”,百病都可以归属到五脏去,所以每一脏各有虚实,因此有余有五,不足有五。所以叫“皆生于五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这是我们一直在讲的,五脏所藏,
“而此成形”,“而此成形”几个字,教材有注释。怀疑是衍文。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志意通畅,内连骨髓,那就是说神和形兼备,志意是说的神,精神,内连骨髓,是说的形,神形兼备,而且神形相依,相统一。而成身形五藏,这才而成身形五藏。这才能够形成身形,形成五脏。这才是个健康的人,是个完全的人。你具体说“志意通”,它也是指的五神,神魂魄意志,“内连骨髓”,这骨髓也是指的形体,所谓五体,筋骨脉肌皮,其实就是指的神和形。神形兼备,人体就健康了。所以而成身形五藏,身形五脏兼备。这就是一个健康的,完全的人。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五脏的神气之道,五脏之气的出入之道,皆出于经隧,都执业药师是和经隧相通,因为经隧就是经脉,隧是深层的,深层的叫隧道。五脏神气之道,都是通过经隧相互联系,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那是经隧行血气,没有问题。经隧就是经脉,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如果是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经隧不通畅,血气不和了,就可以产生百病。百病也是通过经隧联系到五脏的。所以病,虽然是百病,最后还可以划归到五脏里去。
“是故守经隧焉”,所以应该,“守”是守护,守护着经隧,不要让它紊乱,保持经隧的通畅。人就可以不受百病的干扰。
所以这一段,首先是说,用五脏来概括很多全身的百病,用虚实来分析百病的性质,有虚有实。
【理论阐释】
提出经络的作用,及其守经隧的意义问题。这个应该是自学了。
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之病及调治法
下面我们翻过页来,看146页第二段。第二段是讲什么呢?是讲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之病,及其调治法。怎么调治?这就比较具体。上面所说的“守经隧”,那就是大的原则。这些就是相对比较具体的调治了。所以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之病及调治法。我来读一遍。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歧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补泻奈何?歧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它首先说的神,这一大段分成五段,神、气、血、形、志。这段是关于神有余不足的症状及治疗。下面,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歧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帝曰:补泻奈何?歧伯曰:气有余,则泄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根据上下文义,这个应该是脱一个“气”字。也就是说气有余不足奈何?但是原文是这样,要从校勘角度考虑。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歧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帝曰:补泻奈何?歧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歧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歧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泻奈何?歧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取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歧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帝曰:补泻奈何?歧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帝曰:刺未并奈何?歧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主要的表现。还有一些调治的方法。下面我们串讲第一个自然段。神有余不足。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神有余不足,我们我们说了,就是指的心有余不足,心的虚实,由于心藏神,所以叫神有余不足,
“歧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由于心藏神,所以神有余则笑不休。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所以邪气有余,则嘻笑不休,出现神的症状。是这样的。这个病人要是嘻笑不休,可是有事没事笑,也挺可怕的。作为病人来说,那就是一种神志失常的现象。要是不是病人,他嘻笑不休,你要留心了,他说不定有什么坏点子了。心神也出现坏主意了。
“神不足则悲”,实则笑不休,虚则悲。悲本来是肺之志,心火不足,肺金反侮。因而出现悲的现象。实则喜不自胜,嘻笑不休,虚则悲不自胜,哭泣不止。有那样的病人,有原因没原因的就哭,其实多半是心营、心血不足。营血不能养心神。那不是《金匮要略》有一个甘麦大枣汤,治妇人无故自悲伤,妇女多见一些,男人也不是没有。所以叫妇人无故,无故就是没什么原因的自己悲伤。就要哭泣了。
“血气未并”,就是说还是正常状态,“并”是合并、偏聚,血气偏聚,这叫血气并,血并于气,或者气并于血,或者血气相并,这都是说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未并”,那血还血,气还是气,能够顺畅的运行。所以说
“五藏安定”,血气未并,就五藏安定。
“邪客于形”,当邪客于形,这个时候邪气也可以侵犯人体,但是相对来说病情轻微,
“洒淅起于毫毛”,洒淅,恶寒的样子。好像有冷水向背上洒一下。发凉,有点恶寒的样子。起于毫毛。就说病情轻浅,浅表,病情浅在,
“未入于经络也”,这个时候,还在毫毛体表。还没有入于经络,那说明病情很轻。
“故命曰神之微”,虽然是神之病,但是病情比较轻微。所以叫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怎么样治疗这种病呢?
“歧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说神有余,则泻其小络,因为病情还轻微,所以神如果是有余之病的话,就泻其小络,
“出血”,针刺小络脉,让络脉出些血,
“勿之深斥”,但是由于病情未深,所以勿之深斥。不要再深斥,斥是开拓,扩大。不要再往深里刺,然后再摇针,使针孔摇大。所以勿之深斥,不要深斥了。因为病情轻浅,只要刺其孙络。浅表的络脉出点血就是了。
“无中其大经”,更不要刺中其大的经脉。刺血络都不能深斥。更不要刺中其大的经脉。
“神气乃平”,这样的话,神气就可以平复了。因为病情比较轻,这是有余。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不足的呢,要视其虚络,看看它的经脉所过的部位,络脉比较虚,不明显,虚络,就是陷下,经络陷下的地方。
“按而致之”,要按而致之。要用按摩的方法,揉按的方法,使它的气血充实起来,到达与这个地方,到达与心的经脉。所以按而致之。致者,使之至嘛,使什么至?使气血到达与这个部位,络脉虚的部位。因为病人虚,是属于虚证,所以要按而致之。用按摩的方法,使气血到达于虚络这个部位。到达了之后,再
“刺而利之”,再用针刺的方法使它通畅。当然,要
“无出其血,无泄其气”,因为它是虚证,只有使气血到达这个部位,然后针刺让它再通畅开,这个病就算好了。不要泄,因为那是虚证。
“以通其经,神气乃平”,通畅开,所以叫以通其经,神气乃平。用刺而利之,所以就通其经。利就是通利。
“帝曰:刺微奈何?”刺轻微的病,神气的轻微的病怎么治?神之微。
“歧伯曰:按摩勿释”,岐伯说要按摩勿释,要用按摩的方法,不要松手,这是说针刺的技术,要在针刺的部位上用手按摩。不要松手,按摩勿释。
“着针勿斥”,着,就是拿着,拿着针,不要斥,斥就是扩大,不要去摇针。不要把针孔摇大。所以针刺不要摇大针孔。因为病情很轻微,不用深斥,不要大摇。
“移气于不足”,这样的话,就使气血转移到不足的地方。转移到它虚的地方。什么地方?就是我们针刺按摩那个地方。使气血转移到这里,移气于不足。
“神气乃得复”,那样的话,神之微,神气就可以恢复了。
这是关于神的有余不足。主要表现及针刺。下面第二个自然段,是说气的有余不足奈何。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歧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帝曰:补泻奈何?歧伯曰:气有余,则泄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有余不足奈何?”,刚才我说了,这里应该是脱一个“气”字。实际上说的肺气有余不足,肺主气。
“歧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肺的邪气有余,邪气实,就可以出现喘咳、上气,肺不能宣降,因此有喘咳。有喘,有咳嗽。上气,其实也是喘气。气喘不能肃降。
“不足则息利少气”,肺气虚的时候,就气少,少气不足以言,说话的劲都没有。但是我们还记得《本神篇》讲的时候,“气不足者,鼻塞少气”,在讲那个的时候我也谈到《调经论》有关的记载说“不足则息利少气”。息利就是说呼吸还通畅。鼻子气通畅,但是没有力,气很少。说话的气都没有。
“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同样是正常的状态。五脏安定的状态。
“皮肤微病”,如果是受到轻微的外邪,皮肤微病。因为血气未并,所以外邪侵入也不可能严重,说皮肤微病。
“命曰白气微泄”,这种病把它叫做白气微泄,因为肺主金,其色白,肺气微泄,所以叫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这种气的有余不足怎么治呀?
“歧伯曰:气有余,则泄其经隧”,说气有余,则泻其经隧,但是泻其经隧,气有余虽然要泻其经隧,有余则泻,没问题。但是要注意,
“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这个“无”者“勿”也,不要的意思。前面“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也是“无”者“勿”也,就是不要。不要出血,不要伤气经脉,还不要使其气泄。尽管是有余,也不要使其气泄。不要使什么气泄?根据马莳的注,“不要使营气泄”。就是无泄其营气。无泄其营,根据马莳的注释的意思,这“无泄其气”是“无泄其营”。是不是可以泄卫?根据马莳上下的注解来看,好像他认为可以泄卫,卫气还可以泄。因为是实证,轻微地泄一泄。我在讲“绪论”开头的时候曾经提过,对于《灵枢》的注释,对于《内经》的经络针灸方面的注释,马莳的注释是很好的。我记得我提过。所以我想,马莳当初可能是精通针灸之术。因此根据他的注,无泄其气是无泄其营气,因为病情比较微。
“不足”,就是虚证。
“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要补其经隧,无出其气,虚证当然要无出其气。“无出其气”是什么呢?不要使其气出。那就是说,不要使营气出,也不要使卫气出。马莳是这么注的。所以“卫气亦不可泄也”。马莳在注这个“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无出其气”这句话,他说“虽卫气亦不可泄也”。所以,我解释上一句,说实证“无泄其气”的时候,我推测是说“无泄其营气”。可能是可以泄卫气。所以到虚证的时候,“无泄其气”,卫气都不要泄了。实证的时候,无泄其营气,虚证的时候,连卫气都不要泄了。意思是实证的时候,卫气还可以微泄一下。
“帝曰:刺微奈何?”治疗这种病轻微的时候,应该怎么样针刺?这个病在于气,病情很轻微,甚至于这个病人,拿自己的病也不当一回事。他根本很随便。这种时候,怎么治呀?病本来是不重,但是他确实是有病,那你要不治,那病可以从浅入深。这个病人他自己又不够重视,所以他的精神很不集中。找你随便看看得了,你给我点药吃,给我扎一针,我就走了。这种现象临床现在也有,你这个时候针刺效果不好。尽管病不重,效果也不好。所以怎么办呢?所以要特别指出来,这个病轻的时候,你可不要太小瞧它,这个病人他也不在意。你要非常注意这一点。
“歧伯曰:按摩勿释”,按摩你该针刺那个部位,把要撒手,同时要
“出针视之”,把针拿起来,让病人看,你瞧你瞧,我使这个针给你扎针灸,
“曰我将深之”,而且要说,“我将深之”,我可要拿这个长针给你扎针了。这个什么作用呢?这是一种心理作用,这样一下,病人他就,哦,这么大针,要深刺了,他精神马上就集中回来。精神集中,医生就精神集中,病人的精神集中,才能有利于气血的运行,针刺下的效果才会好。所以说,“我将深之”是起这么一个作用。但是毕竟病情很轻微,所以不能深入,所以
“适人必革”,适,触到,触到病人体表的时候,必革,必然改变,说真深刺不要真深刺,实际还是浅刺。因为病情轻微,所以适人必革。这样的目的,可以使得
“精气自伏”,病人的自己的精气就很顺从,就不至于紊乱,精气自然就平伏了。
“邪气散乱”,精气自伏,针刺的效果好,可以使邪气散掉。
“无所休息”,让邪气不能停留。休息就是停留在体内。
“气泄腠理”,因为病在体表,腠理一散,邪气就出去了。
“真气乃相得”,真气是讲的正气、气血,相得,就合调了。邪气散去了,正气就合调了。这里头提到的针刺的方法,非常重要的问题,暗示的问题。用暗示的方法使得病人精神集中,提高疗效的问题。
[完/52: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1 08:1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