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暴风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讨《黄帝内经》的创作过程

[复制链接]
a
0 0
  @ME: 
24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09: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督脉、任脉及其络脉:

督脉与任脉之名,俱不见于《阴阳十一脉灸经》,显然是针医创始人的新发明(在《本输》篇就有),于是人体经脉数量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十四条,而并非仅仅是“十二经脉”。然而针医创始人发明督脉和任脉的目的,只是为了解释十二经脉的发生过程,从而证明十二经脉的合理性、合法性。毫无疑问,如果十二经脉的来路不明,或者来路不正,则其合理性、合法性必将面临强烈的质疑,而针医的底气也将荡然无存。

因为,按道家的自然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这就是最根本的天地之道,而针医创始人作为道家学者,即以此作为经脉发生和演化的总规则。故手足十二经脉分属三阴经脉和三阳经脉,而三阴三阳的“三”都必须生于“二”,这个“二”即指一个总阴脉和一个总阳脉,这就是分别位于躯体前后正中线的督脉和任脉。当然,按此规则,督脉和任脉又必须生于“一”,这个“一”就是大脑中央,那才是生命体的“太一”所在。总之,正因为有了“一生二”这个天地万物之始,尔后的“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顺理成章,于是三阴经脉和三阳经脉以及手足十二经脉也就显得堂堂正正、有根有据、名副其实、无可置疑。

因此,在针医创始人,督脉与任脉不但属于正式的经脉,正式参与全身的血气循环,而且还分别是三阳经脉和三阴经脉的根本所在(按《甲乙经》的说法,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因此,从逻辑上说,督脉和任脉也应该有自己的络脉,否则将没有动力源。

所谓“督脉之别”和“任脉之别”,其实是督任二脉相互衔接于躯体上下的两个交汇点。因为这两个交汇点不存在冻僵、堕落的可能,所以它们的意义只是联络,而没有新开辟径路的意思。因此,实际上,在针医创始人,尾翳和长强就是督脉与任脉的络脉发生出来的那个点,而且,按“单经循环体系”的构想,督脉与任脉的络脉,也是循行在躯体前后正中线的肌肤浅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2: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脾之大络脉,《经脉》原文是:“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这个意思就是:十五络脉的最后一条络脉,从渊腋下三寸处发生出来,然后敷布在胸胁部的肌肤浅层,既名曰大包,也叫脾之大络脉。

后人往往把“渊腋”当成一个穴位,那是受了《甲乙经》的误导。实际上,古人所谓“渊腋”是指腋窝。《说文》:“渊,回水也”,即水的漩涡。水流形成的漩涡皆呈凹陷状,且皆在深渊之处,而人的腋窝亦是深深凹陷,有似深渊,故称“渊腋”,则“渊腋下三寸”者,其实就是腋下三寸,即天池穴也。此穴非常重要,《本输》云:“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按根结学说,天池穴就是手心主的络脉与手心主的经脉在颈腋部的交汇点,实际上也就是手心主的“本输”(最根本的腧穴)所在,而按络脉学说,天池穴又是脾之大络脉的发生点。

说到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手心主”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明确一点,《经脉》篇中的“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唯一的一条经过针医创始人加工改造而多出来的经脉,此所以终于凑成了“十二经脉”。因为,在《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臂少阴脉”,没有“臂厥阴”这一脉,而在《本输》篇的五腧穴部分,针医创始人仍然把手厥阴脉当成手少阴脉,说明那个时候还没有完成加工改造,所以仍然沿袭了《阴阳十一脉灸经》的说法。

根据十二经脉理论,我们知道,每条经脉都对应着(或附属于)一个腔内的实质脏器,那么如果仔细对照一下《经脉》关于六阴经“所生病”之中其一一对应的脏器名称,就会非常清楚,“脉”其实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所对应的实质脏器,就犹如“心”是手少阴经脉所对应的实质脏器一样。但是,很显然,把“脉”作为脏器其实是用来凑数的,它只是为了满足由“五脏”衍生为“六脏”的需要。因为“脉”这个脏器不象其它的脏器那样致密、凝聚,而是弥散状态,呈现为网络形式,故《经脉》作者又称“脉”为“包络”。所谓“包络”,实际上是形容人体的全部经脉与全部络脉象密密麻麻的渔网一样,包绕、网络着整个躯体。

因此,所谓“心主”,其实是针医创始人为了避免与“心主脉”的“心”发生概念混淆而另立的一个脏器名称。盖“包络”的本意就是器质性的“脉”,亦即网络状态的血管,故以“包络”来标明“脉”的脏器身份。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全身的经脉和络脉(网络状态的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看作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质性器官,那么它的正式名称就是“心主”。与此对应的是,如果我们把消化吸收系统中为人体输送三种营养物质(气、血、精)的管路看作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质性器官,那么它的正式名称就是“三焦(交)”。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经脉、络脉以及三焦都只不过是输送活性物质的管道而已,而管道系统根本不能算作正式的实质性内脏,那么也就可以认为心主与三焦“俱有名而无形”。然而这样一来,人就只有五脏五腑,跟十二经脉匹配不上了。

在“手心主”所辖属的这个网络状态的经络体系中,经脉行血而居于肌肤的深层,络脉行气而居于肌肤的浅层,故络脉又在外围包绕、网络着经脉,是则所谓“大包”,其实就是指全身肌肤浅层的络脉。因为络脉既然包绕、网络在躯体的最外层,当然是名副其实的“最大的包络”。故所谓“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即是说全身的络脉从隶属关系上都属于“手心主”,尤其是胸胁部的络脉,更是直接发生于手心主的本输。

所谓“脾之大络”,则是从活性物质的来源角度而言,因为无论经脉、络脉,理论上都只是管道,其自身并不包含任何活性物质。在古人,脾为仓廪之官,实即饮食与消化吸收机制的总代表,由于一切活性物质皆原本于饮食和消化系统,而首先充斥于皮肤表层,是以称皮肤表层之络脉皆为“脾之大络”。此与“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左乳下”(鼓动全身的脉搏跳动)有阴阳反正之意。“脾之大络”是指人体最基础的物质之气,“胃之大络”是指人体最基础的功能之气,两者相辅相成,都具有血气发生本原的重要意义。

十二经之别络的起始点都分布在四肢膝肘以下,这就是在提示我们:凡四肢出现血脉和血络,即属十二经脉的络脉之病变,可以根据其具体位置确定其经脉归属。余三络的分布位置皆在躯干部位,如“任脉之别……散于腹”、“督脉之别……挟膂上项”、“脾之大络……布胸胁”。此乃提示我们:凡腹部出现血脉和血络属任脉的络脉之病;凡背部出现血脉和血络属督脉的络脉之病;凡胸胁部出现血脉和血络则属于“脉”的大本营(心主)出了毛病。

从临床角度看:四肢部位的血脉和血络非常司空见惯,表示疾病尚属轻浅;腹部和背部的血脉和血络比较少见,预示较为严重的五脏疾病;而一旦血脉和血络出现在胸胁部位,则表明以“心主”为代表的循环系统以及以“脾胃”为代表的血气发生系统已经双双衰竭,所以那绝对是病入膏肓的征兆。所谓“实则身尽痛”,是说包括内脏的整个躯体内外都有剧烈疼痛;所谓“虚则百节尽皆纵”,是说全身的所有关节都已经不能活动,也就是彻底卧床不起;无论哪种情况,在当时都属于最为严重的病症。由此可见,针医创始人之所以为十二(或十四)经脉凑出个“十五络脉”,其实是有充分客观依据的,而且完全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6-14 17: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