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暴风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讨《黄帝内经》的创作过程

[复制链接]
a
0 0
  @ME: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01:5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5-6-3 02:52 编辑

《官针第七》——巫医的反攻倒算。
《黄帝内经》前九篇文章的排序方式非常独特,每篇文章除了从第一至第九的数字序号,总编辑还分别标记为法天、法地、法人、法时、法音、法律、法星、法风、法野,到第十篇以后就再没有这种标记,而只有数字序号了。这种与天道规则相互匹配的标记,除了表明这九篇文章非常重要(由针医组织两位最高领导人亲手所撰,就相当于为针医学派制定的天道规则,当然是重要文献)之外,主要还是强调这个顺序的严肃性。也就是说,这九篇文章不能象其它文章那样,其它文章在一部合集里排前排后都无所谓,不会影响阅读,而这九篇文章的顺序必须象精密的天道规则那样,不允许有丝毫的颠倒错乱。这是因为,这九篇文章的排序就是天道自然的时间顺序,它们之间有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故必须按这个顺序阅读,才能捋顺头绪,真正认清其本来面目。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这九篇文章贯穿着一系列紧密衔接起来的因果情节,一旦拆开了来看,或者打乱了前后顺序来看,就再也看不出任何端倪,那就将比盲人摸象还要盲目。因此,我的这个名为“探讨《黄帝内经》的创作过程”的帖子,也就必须遵循这个顺序,把这些看似零散的文章有机地衔接起来,重新组织为一篇内容连贯的巨大文章,从而真实而完整地再现《黄帝内经》的早期创作过程,这其实也正是本贴显得特别冗长的原因。
如果连着看这个帖子,自然就会知道,前一个回合,《小针》作者胜了,从而确立了他在针医组织当之无愧的一把手地位。因为,《小针解》作者终于放下身段,以“少师”、“伯高”的笔名,撰写了一篇《寿夭刚柔》,姑且不论《寿夭刚柔》这篇文章的学术价值,单就这两个笔名来说,其明确表露出的信息,就是公开承认,自己不是针医学派的创始人。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小针解》作者在《小针》作者面前,甘拜下风。
但是实际上,《小针解》作者并不服气,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才是针医组织当之无愧的一把手。因为,在他看来,针医之所以能够公开行医,针医组织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完全是基于他的功劳。这个功劳就是,为针医组织创造出了一个“官针”的外部环境。所以,他要充分利用“官针”这个政绩,发动一场反攻倒算。
所谓“官针”,其字面意义,就是官方承认的针,或者可以公开打造和售卖的针,或者官方统一制式标准的针,总之,是经过官方批准,普通民众可以堂堂正正公开使用的针。那么,其言外之意,就是被官府确立为“官针”之前,原本都是“私针”,既不被官府承认,也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公开使用,很可能触犯刑律,受到惩处。因此,“官针”这两个字本身其实就是暗讽:当初一日,在我没有加入之前,你们这些针医,都没有官府的明令许可,属于无照行医,只能偷偷摸摸搞地下经营,原本都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
于是由此可见,在《黄帝内经》创作之初的那个社会,巫医才是医学之正统,针医则属于旁门左道、异端邪说,不但不入官府之法眼,而且还在严厉打击之列。
于是由此可见,《官针》这篇文章的主旨,其实就是炫耀功劳。因为,早期针医,正苦于没有一个正式名分而不被广大民众认可,故其前途岌岌可危,而促成“官针”这件事情,突然就给针医带来了转机,对针医组织堪称扭乾转坤的巨大贡献。但是,能够促成这件事情的人,只能是《小针解》作者,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有官方背景又有社会威望的大巫。
平心而论,炫耀一下也无可指责,因为针医的“官针”地位确确实实是《小针解》作者争取来下来的。最起码,众多门徒的针具用铁,是他找铁官批下来的,或者,利用他的影响力,劝阻官府对针医用铁网开一面,不再严格限制、依法追究,这就是极大的功劳。而且,更何况,针既立为“官针”,则医亦可望立为正统的“官医”,这对提升、扩大针医的社会影响的确有极大的好处。总编辑把《小针解》作者和《小针》作者的文章共同收录在《针经》的第一卷(前九篇)之中,这个做法本身就是给予其最崇高的礼遇,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存历史真相,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达永世感恩之情。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秦汉时期对铁的管制到底有多么严厉。因为,以《小针》作者为创始人的新式针医,一律使用铁质针具,所以他才会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持”是持有和使用,“坚”是坚硬刚强。我在前文曾经论证,凡是持有和使用砭针以及金针、银针、青铜针的人,都不能算是新式针医,这些人与《黄帝内经》根本不是一路。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立刻收缴所有的民间金属兵器,铸十二金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此举说明,自打秦朝开始,金属器物就由国家垄断,于是除了金属货币和厨刀之外,民间一概不得私有。须知在那个年代,金银铜铁锡都叫做金,其中,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铁为黑金,锡为青金,而统称五金。《汉书·食货志上》“金、刀、龟、贝”下颜师古注:“金谓五色之金也。黄者曰金,白者曰银,赤者曰铜,青者曰铅、黑者曰铁。”但是当时最具战略价值的金属,并不是金银铜锡,而是铁。因为,铁是最坚硬的金属,在当时就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最起码,新兴的针刺医学,必须以坚硬的铁针作为医疗器具),更是维护政权统治所必需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政府特别设立一个铁官衙门,专门管理铁器生产。司马迁有一个曾曾祖父叫司马昌,就曾经在秦朝政府担任铁官。《史记·太史公自序》:“昌为秦主铁官,当秦始皇之时”。
汉承秦制,也有铁官衙门,实施铁业专营。在这种制度下,民间当然不得私藏铁器,更不得私自打造铁器,就类似于现代有枪支管理法,民间不得私藏枪支,更不得私自打造枪支。《灵枢·玉版》:“夫大于针者,唯五兵者焉”,即是说铁质针具与作战兵器其实大有类似之处。另外,秦汉时期的官吏没有权钱交易的潜规则,只认国家法律,故执法非常严厉。所以,在《小针解》作者加入针医组织以前,平民持有铁针其实是非法的,针医只能处于半地下状态,偷偷摸摸地行医,根本不敢招摇过市。及至针医取得“官针”地位,终于能够合法持有和使用铁质针具,能够光明正大地开诊行医,《小针解》作者劳苦功高,当然要大肆炫耀一番。只不过,这种炫耀其实只是针对着《小针》作者一个人,而且他的心思非常尖刻刁损:如果不是通过我的社会关系,怎么可能会有你今日的洋洋得意?
但是我们还要知道,这个来之不易的“官针”地位,带有很大的吹嘘成分。实际上,最初承认铁针合法并允许公开行医的,只限于西汉的某个南方诸侯国,此所以《素问·异法方宜论》有云:“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而西汉中央政府从来没有把针刺医学列为官方医学,更没有统一过针具的制式标准。因为,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医学与富民强国没有关系,所谓医生医术,不过方士数术,雕虫小技,国家不加限制,任其自生自灭,就已经是最大的恩惠,所以中央政府不可能出台支持、保护、倡导针医的政策。因此,“官针”的真正内涵,其实就是某个诸侯国的地方官府,仗着天高皇帝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追究用于医学目的的铁针。实际上,诸侯国本来就有开矿、冶金、铸币、打造兵器的权力,而且,诸侯国的天然本性就是抵制中央政策,谋取本国利益,所以在铁器管制方面必然相对宽松。
除了炫耀之外,《官针》还是一篇赌气之作。因为,这篇文章没有黄帝、岐伯、少师、伯高这些笔名,明显不符合《黄帝内经》的写作规范。其中的原因,就是针医组织已有明确规定,除《小针》作者以外,任何人不得冒用“岐伯”的笔名,而《小针解》作者又不甘心总用少师、伯高这种低三下四的笔名,于是一赌气,索性什么笔名都不用了——这实际上仍然是跟《小针》作者赌气。
一个人,特别是单位或组织的二把手,如果既有炫耀之心,又有赌气之心,基于这些不满情绪,接下来必然生出捣乱之心——这就是《官针》这篇文章的第三个特点。
本来,《小针》作者在组织内部早有明文训示,九种针具,九种刺法,井井有条,涵盖万物终始,被确立为针医的“用针之道”。这实际上就是表明了,对于针医临床来说,“九针之论”已经足够用了。但是,《官针》作者却是挖空心思搞节外生枝,又提出了九变、十二节、五脏刺这些花里胡哨貌似更加深奥的多种针法刺法,说明这个巫医就是故意地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把有条不紊的事情搞得乱七八糟,把明明白白的事情搞得稀里糊涂。最起码,我们可以断定,这些乌七八糟莫名其妙的针法,绝对不可能是官方承认和提倡的针法,更不可能是官方统一规定的针法,那么,该作者把这些胡编乱造的针法刺法一股脑塞进《官针》这篇文章,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只能起到搅乱人心蛊惑视听的作用。由此可见,为了争夺一把手的位子,他已经抱定了豁出去的信念,因为,他觉得自己有本钱,大不了,分道扬镳,接着做巫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2:53:2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说解:
开篇第一句,就非常虚妄,直接摆出了一幅公开挑衅的架势。这其中的问题在于,他把“官针”夸大为针医学术的根本,根本无视《小针》作者的贡献。因为,所谓“凡刺之要”,显然是指针刺医学的关键要领和那些高深的经脉腧穴理论,这些本来都已经由《小针》作者奠定完成,和“官针”有什么相干!       

然而,按照该作者的这个论断,针医所用的针具,都经过了官方批准,而且按官府制定的规格统一打造,所以才称之为“官针”。于是自然而然推出另一个貌似合情合理实则大谬不然的结论:既然针刺治病必仰赖于官府颁布之官针,则针医所有技术性的关键要领,亦必仰赖于官府。该作者先以赞美“官针”的形式骗取针医信徒的好感,然而接下来却试图让他们相信:早期的针医其实一贯地依存于官府,而针医这门学术的诞生和发展,不但一直得到官府的鼎力相助,甚至简直就是官府一手操办——这才是“凡刺之要,官针最妙”的真正内涵。于是由此可见,这一句看似很简单很普通的开篇语,分量极重,而用心忒险,他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刻意歪曲,彻底否定了《小针》作者的领袖地位和学术贡献。

根据下文,我们知道,他认为“最妙”的“官针”,其实就是九针。但是,实际上,九针及其操作方法,那都是《小针》作者发明和制定的,和官府没有关系,故《小针》作者只承认“虚实之要,九针最妙”。因此,真实的历史是:“凡刺之要,彼官针无与焉”。

这个巫医之所以昧着良心鼓吹“凡刺之要,官针最妙”,无非是因为后来的“官针”地位是他努力争取来的,只有无限拔高“官针”的历史作用,才能把《小针》作者的历史作用彻底抹杀,同时把自己的丰功伟绩凸显出来,进而名正言顺地掌握对“官针”(以及针法刺法)的解释权,从法理上确立自己在针医组织的一把手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17:07:5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说解:
毫无疑问,所谓“长短大小”,其实就是针的长短粗细各自不同的意思;所谓“各有所为”、“各有所施”,其实就是不同针具的用法和用途各自不同的意思。

然而即便一个傻子,也能隐约意识到,九针既然是指九种针具,那就肯定形状各异、用途各异,必然会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所以,像“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这种话,其实毫无意义,无非是空话、套话、废话而已。按说古代文人都有惜墨如金、字斟句酌的传统,不至于如此无聊,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个巫医志大才疏,其志在必得的是针医组织最高学术权威那个一把手位置,而自身又实在没有什么学术造诣,也就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不能令人容忍的是,在这个巫医看来,长针、粗针就可以治大病,或深重之病(所谓“病深”、“病大”,显然是大病、重病的意思),而短针、细针只能治小病,或轻浅之病(所谓“疾浅”、“病小”,显然是小病、轻病的意思),这就把九针彻底地庸俗化了。按这种庸俗思维,只要准备一枚最粗最长的针,就可以包治最大最重的病,岂不荒唐透顶?于是由此亦可以看出,这个巫医的学术造诣是多么的粗陋浅薄,实际上他根本就不知道九种针具到底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用法和用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5-6-7 04:03:1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说解:
由于被他极尽赞美的“官针”其实就是九针,所以尽管他不知道九针到底有什么用法和用途,但是为了显示只有自己才拥有“官针”的解释权,还是得硬着头皮解释一番。

但是实际上,九针的解释权,只掌握在《小针》作者手里,因为九针是他发明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小针》作者的详细解释,其他人就不会知道九针到底各自有什么用(也就是各自有什么适应症),如果没有《小针》作者的现场演示并附带说明,其他人甚至连九针的样式都不会知道,包括《小针解》作者在内,莫不如此。

但是在针医创始之初,《小针》作者还有传统工匠的保密心理,他把九针的式样,尤其是九针的作用,视为最高学术机密,根本就不想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别人,所以他关于九针的描述都是只言片语,且非常含含糊糊,而其目的就在于保密。正因如此,《小针解》作者作为一个门外汉,且与《小针》作者隔阂很深,当然也就不可能知道九针到底有什么用法和用途。实际上,后世的历代学者,包括现代的所谓专家在内,无论怎么广征博引、科学考证,也没人知道九针的确切式样和真正作用,此无他,就是因为九针的发明人既没有留下图纸,也没有说清楚。

但是这个巫医想象得比较简单,他以为只要照猫画虎,把《小针》作者关于九针的那些关键词模仿下来,再按他的意思,略微做点文字加工,就能冒充为“官针”的权威解释。只不过,他绝对没有料到,这种手段会被后人确认为抄袭,而且,他抄袭的那些内容原本就不是很靠谱。

比如:
《小针》作者说:“鑱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这个关键词“阳气”,显然是指皮肤之阳气,于是他就理解为鑱针的作用就是治疗所有的皮肤病,遂照猫画虎地模仿为“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鑱针于病所”。后边还煞有介事地叮嘱一句“肤白勿取”,意思是不要用鑱针治疗白癜风这种皮肤病——这是显示自己对鑱针的使用太熟悉了,不但知道鑱针适应的皮肤病,还知道不适应的皮肤病。

《小针》作者说:“员针者……楷摩分间,不得伤肌肉,去泻分气”,这里的关键词是“分间”、“肌肉”,于是他就照猫画虎地模仿为“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

《小针》作者说:“鍉针者……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这里的关键词是“脉”、“气”,于是他就照猫画虎地模仿为“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

《小针》作者说:“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这里的关键词是“大脓”,于是他就照猫画虎地模仿为“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小针》作者说:“圆利针者……以取暴气”,这里的关键词是“暴气”,于是他就照猫画虎地模仿为“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

《小针》作者说:“毫针者……以取痛痹”,这里的关键词是“痛”、“痹”,于是他就照猫画虎地模仿为“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小针》作者说:“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这里的关键词是“远”,于是他就照猫画虎地模仿为“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小针》作者说:“大针者……以泻机关之水也”,这里的关键词是“水”和“机关”(即关节),于是他就照猫画虎地模仿为“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小针》作者说:“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这里的关键词是“痼疾”,于是他就照猫画虎地模仿为“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然而可能连他自己也觉得关于锋针的模仿非常蹩脚,因为“痼疾”显然不仅仅是“经络痼痹”之意,所以他在最后又额外补充了一句,其实也就是把锋针的作用又重新做了一次修订,即“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

经过这么一改,似乎语句解释通顺了,但是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会非常清楚,治疗五脏的痼疾绝不可能如此简单,所以他又附加了一项很玄虚神秘的条件——“取以四时”。这个意思就是必须根据四时的季节变化使用锋针,才能真正取得疗效,于是又大大地增加了使用锋针的复杂程度以及治疗难度。不过,这样一来,关于锋针的适应症,他自己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而且还明显的自相矛盾。

其所谓“井荥分俞”,其实是井荥腧经合的另一种称谓(当时还没有“五腧穴”这个统称)。因为,《小针》作者曾有明文规定:“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这就意味着,阴经五腧穴中的腧穴,就能够治疗五脏的疾病。但是,一般人都不难理解,这种规定其实只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原则,因此如果稍微做一点具体发挥,亦可以认为阴经的井荥腧经合这五个腧穴,大约都能够治疗五脏的疾病。

另外,按《小针》作者在《本输》篇的明确规定,五腧穴与四时季节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如“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腧孙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等等。这本来就是附和巫医天人合一的路数,当然正对巫医的心思,所以五腧穴就被他当成了“取以四时”最贴切的应用对象。然而使用锋针之所以一定要与“取以四时”挂钩,则是因为锋针在九针中的排列序号是第四针,而四这个数字就有代表四时的涵义,即所谓“四主时也”。须知把互不相干的随机事件分别用数字命名,进而印证其中暗含着神秘的天道规则,正是巫医的擅长,此所以古人又把巫术称之为“数术”。

最后,即便按他的这一通貌似和谐圆满的解释,也根本看不出长针、粗针治大病、重病,短针、细针治小病、轻病的意思,那么完全可以断定,其所谓的“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到底应该怎么具体操作,实际上连他自己都含糊不清。孔子云:“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该作者堪为典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6:27:0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说解:
这九针刺法,是他通过反复观摩《小针》作者的临床操作,领悟并总结出来的针医常规操作方法。按说此种作为属于“偷艺”,古代工匠主要就是靠这种方法学习技术,虽然算不上可耻,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会主动张扬,而这个巫医把偷来的技术整理成文字,公开发表,还一本正经地为这些常规刺法巧立名目,号称“九变”,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向世人表明,“官针”的解释权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俞刺”和“远道刺”都是毫针刺法,只是针刺阴经脉与阳经脉的不同。
“经刺”和“络刺”都是锋针刺法,只是针刺大血脉与小血络的不同。
“分刺”乃员针刺法。
“大泻刺”乃铍针刺法。
“毛刺”乃鑱针刺法。
“巨刺”仍然是锋针刺法,只是针的形制略有不同。盖“巨”的本义即角尺,是制作直角的工具,《说文》:“巨,规巨也”,故可以代表四方之形。因为早期的锋针并非一律的三菱形状,还有一种四棱形状的,即称之为“巨针”,则其刺法即称“巨刺”。但是巨针的作用与“刃三隅”的锋针其实完全一样,就是放血专用之针。所谓“左取右,右取左”者,乃谓左右两侧肢体的血络往往对称存在,故在放血时需要左右参照,此即《小针》作者所说的“令左属右”之法,本贴前文已有说解,不复赘也。
“焠刺”,即把毫针烧红的刺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09:40:2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说解:
这十二种刺法,其实就是哪儿疼扎哪儿的原始治病方法,就相当于后世的“阿是穴”,这显然跟十二经脉扯不上边。鉴于这些刺法以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名称俱不见于针医经典,故可以断定,这是巫医的刺法,而且,其所谓“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者,不过是拉大旗扯虎皮,无非是给人一个很正规、很深奥的假象。

所谓“心痹”,就是最常见的胃口疼。
所谓“痛无常处”,就是满肚子串着疼。
所谓“筋痹”,就是腿脚抽筋疼痛。
所谓“寒气小深者”、“痹气小深者”,就是急性风湿热的浑身肌肉酸痛。
所谓“寒气之搏大者”,就是急性风湿热之膝关节肿大疼痛。
所谓“寒气之浅者”,就是类风湿之各个小关节疼痛。
所谓“气盛而热者”,就是急性发热而头痛。
所谓“骨痹”,就是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骨骼畸形。
所谓“肌急而寒者”,就是因寒冷导致肌肉痉挛。
所谓“寒厥”,就是手足厥冷、蜷缩寒颤。所谓“中寒厥”,则特指因躯体寒冷或衰弱致使阴囊阴茎冷缩。
所谓“留痹久居者”,就是风湿性关节炎。
所谓“痈肿”,就是软组织炎症性溃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2:53:3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说解:
这一句,是专讲使用毫针时如何避开血管,包括静脉和动脉。盖毫针的用途与锋针截然不同,它只能用于深刺,补益神气,即所谓的“以致其空脉气”,而非“放血治百病”。然而因为五腧穴都集中在四肢膝肘以下,而毫针治疗的常用腧穴就是五腧穴,同时四肢膝肘以下往往还有比较明显的浅静脉,此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提起注意。

这个“脉”的字面意义本来是指“血脉”,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浅静脉。“居”,其本义是指屁股坐在地上。人的屁股坐在平地上,两腿就会自然叉开了往前伸,这种现象与其中的道理,与血脉先出自于肌肤深层然后又蔓延于肌肤浅层非常类似,故谓之“脉之所居”。《小针》:“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正是指浅静脉为“血脉”的意思。不过,《小针解》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脉之所居,深不见者”,这就显然不仅仅是指浅静脉,而是包括了毫针所能触及到的所有静脉和动脉的意思。

因为,静脉和动脉的深浅程度在每个人的不同部位并不相同,即使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到,你也不知道皮肤下面有没有隐藏着静脉或者动脉。那么,为了避免伤害血管,尤其是为了避免刺破动脉血管,在使用毫针深刺肌肤内部的时候,就得非常缓慢而仔细,一点一点地进针,这就叫“微内针”。这个“微”,既有仔细感受手下的微妙变化的意思,也有一点一点非常缓慢的意思。因为血管壁属于平滑肌组织,尤其是动脉血管,其管壁很厚,比一般的肉(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致密许多,所以触感肯定是不一般的硬。另外,除了异常坚硬,动脉管壁还特别光滑,所以只要缓慢地一点一点进针,基本上就能保证不会刺破动脉。

“脉浅者”,是指那些能够看得到的浅静脉,或能够触摸到的浅动脉,这些当然都不可以针刺,故谓之“脉浅者勿刺”。但是,有的时候,如果严格按照经脉腧穴理论,确实需要针刺某个位于浅层动脉附近的危险穴位,比如太渊穴正处桡动脉位置,人迎穴正处颈动脉位置,冲阳穴正处足背动脉位置,等等,那就必须用一只手先按住动脉,然后再刺,就可以很巧妙地避开——这就叫“按绝其脉乃刺之”。

因为《小针解》作者在做巫医的时候,曾经干过刺破动脉而致死人命这种惊心动魄的事情(在其他针医,很可能是医疗事故,然而在他,更像是蓄意谋杀,请参考《小针解》“夺阴者死”一节),所以他对于保护动脉血管的重要性,比其他人更为清醒,而采取的防范措施,自然也就更加周全。在他看来,一旦刺破了动脉,鲜血止不住地汩汩喷涌,那就绝对不再是“放血治百病”的好事情,而只能属于危及生命的“精出”,因为动脉破裂所造成的出血非常可怕,患者往往随即陷入出血性休克,甚至瞬间死亡,这就完全背离了为治病而扎针(独出其邪气)的初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20:5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5-6-12 14:20 编辑

原文: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下谷气,此之谓也。

说解:
前面一句,该作者提出了一个“微内针”(即一点一点地缓慢进针)的概念,并把它确立为毫针刺法的基本操作规则,其实大有深意。因为,他的真正用心,其实并不在于如何避免刺破动脉血管,而主要是为了印证自己的“微内针”与他人的“三刺则谷气出”完全吻合。于是我们看到,在这一小段话中,非常显而易见的是,他以“始刺浅之……后刺深之……最后刺极深之……”,作为“三刺则谷气出”的具体操作步骤,那其实正是一点一点缓慢进针(不能猛地一下扎到底)的意思。

因此,在这个巫医看来,“微内针”的意义极其重大,起码有一箭双雕的功能:它既能够切实保护血管,又能够“三刺则谷气出”。也就是说,自己的“微内针”起码比“三刺则谷气出”多了一项功能、深了一层意境。

这个“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云云,显然已经表明了,他这是在引述他人的观点。于是由此可见,在该作者的潜意识当中,“三刺则谷气出”,已经是大伙公认的、正统的针法理论,而提出这个理论的人,亦必然是针医学界公认的大师(最高学术权威)。那么,既然大师与自己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是却不如自己认识得全面,自然就能证明自己的针法功底比那个所谓的大师更加深厚和纯熟,所以,“官针”的最终解释权乃至针医最高理论权威的桂冠,本来就都应该属于自己。于是由此可见,“微内针”其实是这个巫医反攻倒算的一件利器。

实际上,这一小段话的本意,就是要极力证明,“微内针”刺法与《灵枢·终始》篇提出的“三刺至谷气”刺法,在精神实质以及操作步骤上完全一致,而且,由于论证充分,他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只不过,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他选择的证明材料是巫医的《刺法》篇,与针医理论格格不入;而且,实际上他并不了解“三刺至谷气”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为了让读者看得清楚,现将《终始》篇的相关原文抄录如下,以便于两相对照: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溢,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通过两相对照,尤其是看到二者都有“(先浅刺……)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以及“三刺则谷气至”这种几乎一模一样的句子,我们首先可以确认一点:这个巫医在撰写《官针》之前,已经看到过《终始》这篇文章,也就是《终始》必然写在《官针》之前。实际上,在更靠前的《根结》篇中,就曾经提到“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以及“预之短期,要在终始”。这些极尽推崇的话语本身就足以证明,《终始》这篇文章其实是针医学派最早期的经典文献,被奉为指导针医临床实践的圭臬准绳,因此其作者只能是针医创始人——《小针》作者。那么,我们又看到,《终始》篇没有黄帝岐伯这些人物,其每个段落都以“凡刺”二字开头,而《官针》篇也没有黄帝岐伯这些人物,且每个段落也以“凡刺”二字开头,于是由这种一模一样的写作格式也不难看出,这个巫医确实是在极力地有样学样,而且确实是在主动地跟《小针》作者叫板。

但是,人家明明说的是“三刺则谷气至”,他却理解成“三刺则谷气出”,一“至”一“出”,意思满拧。

针医所说的“谷气”,其实是指人身营养来源的水谷之气,也就是由饮食产生的胃气。由于胃气的作用,就是维持人的正常脉搏,故所谓“谷气至”,即是由病态脉搏恢复到正常脉搏,也就是疾病痊愈的意思。《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毫无疑问,古代针医所谓“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同时又能够代表“五脏六腑”的“气味”,只能是“谷气”。《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就是明确正常的脉搏必须表现为徐缓有力而节律均匀,而且正因为正常的脉搏之气源自于胃中的水谷之气,所以才可以把健康人的脉搏直称为“谷气”。故针医所谓“三刺至谷气”,其实是说任何一种病,至少须得三次针刺治疗,才可能恢复到正常脉搏。而所谓“谷气至而止”,则是说只有在患者恢复了正常脉搏之后,医生才可以宣布治愈,终止治疗。故云“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因此,人家说的“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本来是说按照医生制定好的方案和疗程每天做治疗,疾病自然可以一天比一天减轻并最终痊愈,其实就是治疗之前,先要安抚患者,让他们有耐心、不能着急的意思(这个“属”通嘱,“凡刺之嘱”就是讲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有所叮咛嘱咐),根本就没有“先浅刺”,再“少益深”,“最后刺极深之”的意思——这个巫医全然误会了。

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尽管针医与巫医可以表面上志同道合,保持一团和气,但是在思想观念的深处,终归是格格不入,而且,针医能够一眼看穿巫医的鬼把戏,巫医却是永远无法探知针医的奥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13:4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5-6-14 22:32 编辑

原文: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说解:
由于巫医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都与正常人不同,所以他会表现得非常任性,让正常人难以理解。于是我们看到,由于他自以为“微内针”比“三刺至谷气”更加深刻而全面,就让这个巫医找到了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如果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以及前后文关系,应该不难看出,这绝对是师父教训徒弟的口气,而且,他教训的不是年轻的针医学员,而是专门教训《小针》作者——那个提出“三刺至谷气”的人。

然而,如果仅仅因为“微内针”这么一丁点成就就让他忘乎所以,那也小瞧了他,实际上,他还自以为掐住了《小针》作者最致命的软肋,于是才导致了自信心爆棚。

因为,《终始》在“三刺至谷气”后面,还貌似谈到了用针的原理:“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溢,须针而去。”这段话其实非常含蓄,甚至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这是叮嘱病人的话,不可能特别具体,而且为了让患者配合医生,服从治疗,还带有恐吓的意味,但是这个情况巫医并不知道,反倒把这句话当成了用针的原理),但是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只是涵盖了“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的基本原理,而丝毫没有涉及“年之所加”的内容。然而正是发现了这个“缺陷”,让巫医抓住把柄,正好借题发挥,发起更猛烈的进攻。很显然,《官针》作者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因为你只知道“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知道“年之所加”,所以就不配在针医组织内充当一名医工。而其言外之意也非常清楚,那就是:我知道“年之所加”,所以我才有资格充任针医组织的最高领袖。

“加”,《说文》:“语相增加也”,即虚夸、不实的言辞,用句现代的流行语,就是“不靠谱”。《左传·曹刿论战》:“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故所谓“年之所加”,就是附加在年份之上的一些并不实际存在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被后人称之为“时运”、“运气”之类的玩意儿。这套鬼把戏只有巫医玩得转,因为他们天生喜欢虚妄,而且只能靠虚无缥缈无从验证的鬼把戏才能生存。然而,在《官针》篇,“年之所加”竟然被巫医提升到了针刺医学的核心理论的高度,用来作为反攻倒算的重磅炸弹——这个火药味显然比“微内针”又浓烈了许多。

年份本来是计量时间的单位,就如同尺寸是长度单位,斤两是重量单位,升斗是容量单位,伏特是电压单位,赫兹是频率单位……除此以外,这些词再没有任何附加意义。另外,按古代道家的宇宙观,时间其实是无始无终的。比如,《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但是,这个巫医却独出心裁、无中生有,居然把某个甲子年设定为时间起点,然后给每个年份都附加上一套运气意义。《素问》王冰注本有所谓“七篇大论”,那就是此人的杰作,所以他才可以自豪地宣称:我知道“年之所加”。

《小针》作者之所以能够创立一门新兴的针刺医学,完全是因为他有非常强烈的实践精神,故只以当下的、实在的“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也就是补虚泻实)作为用针的基本原理,而且,作为道家门徒,他必然坚持道家宇宙观,当然不会相信“年之所加”这种虚妄的鬼把戏。但是,按这个巫医的观点,“年之所加”才是最高的用针原理,因为,任何人的“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都是受“年之所加”统一控制的,谁都逃脱不了上天降临的运气,所以,如果“不知年之所加”,就不可能全面了解和真正把握每个具体人的“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那就连最劣等的下工都算不上,根本就“不可以为工也”,更不要说充当针医组织的顶级上工——歧伯,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因此,这句话其实已经把针医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明朗化了,这个巫医终于撕破脸皮,发起公开挑战;由于某某人不懂得“年之所加”,所以他根本没有资格以歧伯自居,继续担任针医组织的最高领袖。

于是由此可见,“不可以为工也”,这是《小针解》作者对《小针》作者最猛烈的抨击,而“不知年之所加”,则是他自认为能够拿得出手的最致命的重磅炸弹。

但是,毫无疑问,这话说得实在是太任性、太过分了,因为,即便仅就中医范围来说,99%的中医一辈子都不通晓“年之所加”,但是并不影响做一辈子医生,更不要说世上还有很多的西医医生,他们甚至连“年之所加”都没有听说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09:57:3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说解:
前面一句,其实是《官针》的高潮,这个巫医用非常激愤的语言,对《小针》作者极尽贬低之能事,实际上就是觊觎针医组织最高领袖的位置。后面讲的这一小段刺法,只是为了稍微缓和一下紧张气氛,表明自己的激愤言辞其实没有任何恶意,完全出于崇高的学术责任。实际上,如果没有后面这一小段表示缓和,针医组织的大分裂必不可免,《黄帝内经》的创作很可能到此为止。因为,对任何一个医生而言,“不可以为工也”这种话,就犹如现代的“庸医”、“骗子”,谁都无法容忍这种侮辱性言辞,更不要说心高气傲志雄万夫的《小针》作者。

所谓“半刺”,即现代梅花针刺法,是治疗慢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的一种针法。“半”,是形容快速点刺皮肤表面,并未真正刺入肌肤之内,故曰“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所谓“豹纹刺”,即刺皮肤血络之针法,盖血络所形成的条纹犹如虎豹之斑纹也。
所谓“关刺……以取筋痹”,即对准了抽筋部位直接刺入。“关”就是门闩,门闩是最笔直的木棒,故把直刺称作“关刺”。“渊刺”,即深刺,因为治疗抽筋还需要刺得深一点,故名。“岂”,通凯,本义是旗杆,也是一根笔直的木棍,故与门闩属于同类。
所谓“合谷刺”、“以取肌痹”,即肌肤麻木者,需要局部对称针刺,而拇指与食指必以合谷为轴心对称运动,故曰“合谷刺”。又曰“左右鸡足”者,盖鸡足三趾,正好左右对称也。
所谓“输刺”、“以取骨痹”,仍然是指类风湿关节炎之骨骼畸形者,需要深刺至骨。“输”的本义是长途运输,此所以把深入至骨的刺法谓之“输刺”。

这五种刺法,其实是按照不同的针刺深度分类,分别对应由浅入深的五种肌体组织,却号称与五脏相应,无法是故作惊人,显得这一系列刺法非常的玄妙高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5-26 23: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