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99|回复: 0

第65集 素问.平人气象论(二) 脉以胃气为本及五脏平病死脉...

[复制链接]
a
2 0
  @ME:     
发表于 2014-11-30 16: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zQxOTg0M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平人气象论》
教材228页,《平人气象论》的第二段,这一段内容上一次我讲课提到了,是论脉以胃气为本及五脏平、病、死脉。这是这段的主要内容。我读一遍。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平人之常气,“常气”是正常的脉气,切脉,脉上应该有正常的脉气,脉气禀于胃,正常的脉气是禀源于胃,换句话说,脉气应当有胃气,“平人”,前面讲过了,健康无病之人,他的脉象上应当含有胃气,所以下边接着补充说,“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说这胃气就是正常人脉象是常气,常规之气,常有之气,必有之气,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脾胃是后天之本,所以脉象上必须有胃气。说脉象上如果没有胃气,这是一种逆向,不是顺向。逆者死,所以预后不好,这样一句话、两句话,就把胃气的重要性突出出来了,脉象必须有胃气这个观点提得很明确了。在这个基础上,春夏秋冬四时五脏,各个季节、各个脏的脉,都必须以“有胃气”为正常。胃气少了那就是病,胃气没了那就是危重的病候。或者说就是死证。每一脏、每一气就是这个道理。你看,

春胃微弦曰平,春脉弦,春天的脉象比喻为弦之象。如琴瑟弦。也就是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的,“春应中规”,也就是“春欲如鱼之游在波”,这又说“微弦”,那都是说这次的春季的脉象。也是肝的脉象,因为肝应春。春胃微弦曰平,春季或者说是肝脏,它的正常脉像应当是有胃气。同时又微弦。应该带有一定的弦的现象。胃气是什么样呢?春胃微弦,胃气就是均匀和缓,柔和有力。这就叫“有胃气”的脉像。反正都离不开个“和”字。又有的人解释为一种冲和之象。说胃气脉像什么现象呢?是一种冲和之象。又均匀、又和缓、又柔和、还得有力。就要有一种冲和之象。这是所说的胃气。脉像上有胃气的反应。说春季的脉应该是有胃气。你看,它就把胃气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不论哪个季节的脉像,都应该把胃气放在第一位。只不过“春胃微弦”。胃气充足又有微弦之象,这是春天的正常脉像。

弦多胃少曰肝病,如果说弦是弦脉了,但是胃气不够,胃气这种现象显得不够了,少了。那就是肝有病了。肝脉弦,肝应于春。所以弦多胃少了这是肝病的现象。

但弦无胃曰死,只剩下弦而没有胃气,这样的脉象是死脉。也就是所说的真脏脉。说“五脏精微象见矣”,从脉象上这个现象暴露出来也不行。所谓真脏脉就是五脏之真气暴露于外了。没有它隐含之象了。这种脉象是危险的脉象,所以说但弦无胃曰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如果是有胃气,同时又出现“毛”的现象,毛脉就是所谓的浮脉,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秋日下肤”,就是所说的衡,“秋应中衡”的那个衡。毛脉,是浮脉,它是与秋季相应的。秋金之气,秋天的脉象,秋应中衡。如果是在春天脉像上有弦、有胃气,但是呢又出现“毛”的现象,出现秋金之气,这个时候应该是有金克木的问题。有金克木的问题。所以说有金克木的问题存在,那么到秋季,金气盛了,所以到秋季就要发病了。在“春”天摸到有毛的现象,就知道他有金克木的问题,可能到秋天就要发病了,预计,为什么呢?因为秋天金气更盛了,所以更可以克木,抑制肝木之气,所以说知道它到秋天发病。

毛甚曰今病,如果是毛甚,春天切到的脉象,“毛”的现象很严重了,那就不需要等到秋天,春天就可以病。金克木,出现了问题了。所以叫毛甚曰今病。

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春天之气与肝气相通应,所以春天藏真之气散于肝。这个肝哪,叫做“散”,肝气足少阳升发,所以肝叫“散”。肝主疏泄,主升发。到心呢,心主血脉,心气叫通,到脾呢,脾是主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的,后来我们讲到脾叫“濡”,叫“脏真通于心”,“脏真濡于脾”,到肺呢,脏真高于肺,肺的位置最高,宣发气血津液,所以肺叫高。肾藏于下焦,肾主水,藏于下焦,主潜藏,所以叫“脏真藏于肾”,它这几个词,第一个我们讲的是藏真散于肝,那是因为肝为少阳升发之气,肝主疏泄,所以就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肝主筋,以下这几脏道路都是相近的。你看,

夏胃微钩曰平,夏天的脉象应该有胃气,同时见有“微钩”之象。春脉弦、夏脉钩,这是正常的脉象。以及长夏脉濡、秋天脉毛、冬天的脉沉,冬天脉石叫脉沉。这药品数据都是说的正常之象。所以夏胃微钩曰平,这是正常的脉象。钩脉,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夏应中矩”,”春应中规,夏应中矩“,钩脉。后来就是所说的洪脉,夏脉洪。秋脉弦、夏脉洪,也是这个钩,钩脉的形状叫做“来盛去衰”,脉有往来,来盛去衰的现象。摸起来很盛,哄,起来了,但是去的时候,很快就不足了,来盛去衰。为什么用“钩”,现在人们不太了解这“钩”,古代的衣服用钩子钩起来。它有这么一种形容。一头很旺盛,另一边很细。来盛去衰。

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也就是沉,是冬季的脉象。脾胃属于土,而出现冬季的脉象。那说明水气反侮,寒水反侮胃土,本来是土克水的,结果出现水克土的现象,这不是反侮吗?胃而有石曰冬病,是水克火了,虽然它有一定的胃气,但是出现沉脉了,而不是洪脉了。相反了,水克火了。到了冬季的话,水气更盛,所以心病就要发作了。

石甚曰今病,如果是寒水之气很盛,因此说石甚,沉脉,曰今病,夏天心脏病就可以发作了。说石甚曰今病。心主血脉之气,以通畅为主。所以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长夏与脾胃相应,长夏的脉象,正常的事应该有胃气,同时要软弱。“软弱”是柔和之意。长夏之脉就要柔和而有力,这就是平脉.

弱多胃少曰脾病,如果弱多胃少曰脾病,太弱了,力量不够了。柔和不够,太软弱了。这个弱多,就是太软弱了。太柔了不仅软弱了,而力量也不够了。这是脾病的现象。

但代无胃曰死,代脉有解释不一样了,但是两种解释都可以。一个说“代脉”是指的柔软之极,柔软之极。再一种解释,“代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脉来迟缓,时有停止,止有定数”,那个“代”是脏气大衰的现象。这两种解释都可以。但是从这段文字上看,但代无胃曰死,代,理解为极弱,或者弱之极,好像更妥当一些。弱之极了,脾胃之气大衰了。很弱很弱而毫无胃气了。没有冲和有力那种现象了,只是剩下一个很虚弱了,所以这是没有胃气之象。也就是真脏脉了,脾的真脏脉。肝的真脏脉是“但弦无胃”,心的真脏脉是“但钩无胃”,脾的真脏脉是“但代无胃“。

软弱有石曰冬病,这个是出现了水克土的现象了。那到冬季了,水气更盛,更克脾土。

弱甚曰今病,这个“弱甚”按前面的体例,应当是“石甚”,应当是“石甚曰今病”。你看教材注释9,“弱甚”,《甲乙经。卷四》均作“石甚”,从气候体例上看,应当是“石甚”,那就是寒水之气很甚,不在冬季,长夏就可以得脾病。土虚而水侮,反侮。脾土之气太虚了,所以不要等冬天,长夏之季都可以出现脾的问题。

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脾主肌肉,脾胃气血化生之源,濡润周身,这叫“藏真之气濡于脾”。

秋胃微毛曰平,秋天,毛,也就是浮,也是秋应中衡。“秋日下肤,蜇虫将去”。那个都是这个“毛”,后来又叫做“浮”。《内经》当然也叫浮。就是不同的篇章有不同的说法。道理都是讲的秋脉阳气下降了,往下有下降之势,所以称为浮。这又称为毛,毛不也是很轻微吗?秋天的脉象是要有胃气,同时有微浮之象。这是正常的,是平脉。

毛多胃少曰肺病,如果毛多胃少曰肺病,浮的太多了,而胃气不足了。这是肺的毛病。肺应秋,肺气应于秋。所以“毛多胃少”,这是肺病。

但毛无胃曰死,如果只剩下浮脉了,而没有胃气冲和之象了,那是死脉。

毛而有弦曰春病,秋天的时候是毛,但是春天的脉象见到了“弦脉”了。这是木反侮金了。秋属金,肝属弦,弦属春,木气,所以在金时而见木气。这是木反侮金气。所以,如果到了春天的话,木气更盛,就出现病了。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甚曰今病,不需要到春天,金衰木盛,那当时就病了。秋天就可以见到病了。秋天见到什么病?见到肺之病。肺的什么病?是由肝木反侮之病。反侮之病,如果肝木反侮肺金的话,最常见的还是咳嗽,咳血。所谓木火刑金。木气很盛,肝气很盛,影响到肺金了。可以咳嗽,可以咳血。木火刑金的大咳血,还是挺严重的。

藏真高于肺,肺的位置最高,五脏六腑之华盖,所以叫“藏真高于肺”

以行营卫阴阳也,肺能够主治节,主宣发。所以营卫阴阳之气要靠肺气的宣发,那叫“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冬天有胃气,脉象应该有胃气,同时要有“微石”。轻微的沉的现象。“石”就是沉。冬应中权,“蜇虫周密,君子居室”,这个都是说的沉脉。因为冬季阳气潜藏了,气血藏于内。所以脉象也应该微沉。但是它应该有充足的为气。这是正常的冬季脉象。

石多胃少曰肾病,如果是石多胃少曰肾病,冬气应于肾,胃气不足,沉的现象太明显,那么就是肾气不足,肾有病了。

但石无胃曰死,只是剩下沉了,而毫无胃气了,那是死脉。也就是肾的真脏脉。“但石”,只剩下石了,沉了。没有胃气了,真脏之气暴露了。所以说是肾的真脏脉,是死脉。

石而有钩曰夏病,钩,是我们刚才讲了,钩是夏季之脉,是火的现象,是阳气盛的现象。所以这是“石而有钩”,是水虚火乘的现象。水虚火乘,肾水不足,心火亢盛,水虚火乘,所以到夏天的时候,火气更盛。所以那就是夏天为病。

钩甚曰今病,如果钩甚,不再到夏天,冬天就可以得病了。所以钩甚曰今病。

藏真下于肾,肾在下焦,藏精,所以“肾藏骨髓之气也”,藏精、生髓、主骨。

肾藏骨髓之气也。

这一段就串讲完了,那不是在讲的脉象都要以胃气为本,不管春、夏、长夏、秋、冬,与肝心脾肺肾相应,但是尽管四时之气,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脉象,春脉弦、夏脉钩、长夏脉濡、秋脉毛、冬脉石。这是它应该有的脉象。但是不论哪个季节、哪种脉象,都必须有充足的胃气,这才是正常的脉象。这一段就根据胃气的有无多少,来判断是正常的,还是疾病的?疾病的是现在病?还是将来要病?相应的季节要病?还是危重证?难治之证。总之,它是既讲了正常的,又讲了有病的。又讲了没有胃气就是死证的。在讲疾病的时候,还有判断是当是发病,还是过两个季节再发病?所以这一段是讲的这样一个道理。突出的就是胃气的问题,但是我们各位要知道的,还要知道每一季节的正常脉象是什么?至于胃气多少有无这个好记。同时,几句话也应该记住,是“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藏真高于肝,以行营卫阴阳”,“藏真下于肾,以藏骨髓之气”,这几句话也应该记住。不是要背,但是要记。

至于刚才我说的“春脉弦”、“夏脉钩”、“脾脉濡”、“肺脉代”、“肾脉石”,这当然应该记住。

脉以胃气为本
看229页,脉以胃气为本。辨五脏之脉的平、病、死脉以及兼脉,主要是根据脉中的胃气,所谓胃气,咱们这又解释了一下。不仅胃是受纳、腐熟、和降功能,而且还包含着脏腑机能在整体中的作用。所以说“胃气”是和人体生命息息相关的。因此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我们教材在这个问题上,又提出脉以胃气为本,其理由如下。又点出这样四个理由。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所谓理由,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脉以胃气为本的问题。为什么说脉以胃气为本呢?

脉气根源于五脏六腑。胃为之本。胃是五脏六腑之本,后天之本,脉是根源于五脏六腑,所以胃气也是脉气之本。从这个关系角度谈的。
脉中的血气源于水谷之气,这就更没什么更多要讨论的。引证了《灵枢。本脏》的话:“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同时我们在讲了《营卫生会》篇的时候,也学过这类的问题。独得行于精隧,命名营气。其实讲的气血。
从肺气附于胃气,推动脉气的运行,肺主气,有推动脉气运行的作用。但是说肺气要附于胃气。引了《灵枢。动输》篇的话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是说胃气是有辅助肺,来推动脉气运行的作用。
胃气能够运脏真之气于脉中。所谓脏真之气是五脏六腑天真之气。然而它必须依赖着胃气,才能行于经脉之中。所以说“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碍阴也。”。
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为什么脉象上必须得有胃气。或者说,以胃气为本的问题。

【临证指要】
1。 脉以胃气为本的临床意义
因为这一段主要是讨论脉以胃气为本,所以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都从这个问题上来谈。脉以胃气为本的临床意义,那就是切脉的问题了。切脉的时候要充分注意,脉象上胃气的有无多少来诊断疾病。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所以教材上又提到,何谓脉有胃气?刚才我说了,提了几种:有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有冲和之象。进一步又引证《玉机真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此处之“弱”是柔和之意。也就是脉来柔和而滑利。滑利就是往来流利,来回得比较通畅。《灵枢。终始》篇又说:“榖气来也徐而和”,榖气也就是说的胃气。徐而和,就是和缓。“徐”就是和缓的意思。张介宾在注解这个问题,说胃气是什么?“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有胃气之脉”。因此可以说,凡脉来和缓均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应收柔和有力,来去节律整齐,有生机勃之象的脉,便是有胃气之脉。很多是形容,这个形容有些是可以,比如说“脉来节律整齐”,好像是比较容易检查到。其实我说好像是容易比较检查到的。也不是很容易检查到。就有一种脉象,脉来你看它节律整齐不整齐?如果你单数这个数是整齐,但是在各脉之中,比如说五至。一至、两至,三至,其中就有一至力量不够。你要单纯算这数它整齐,但是从力量上看,就有一至它就没力量。跳没跳,跳了。力量够不够?那也是问题。那也是胃气出现毛病了。所以刚才我说的这些都是一种,看来好算,说不快不慢,不疾不徐还不好数,不大不小还不好弄,不是太好弄,不是太好理解。因为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个必须要在临床上细心的去体会。我们课堂上只能把这个道理介绍出来,学习《内经》只能把这个道理讲出来,更主要的问题,用这个道理在临床上,自己去体会、去应用。

这是介绍了一下脉象中的胃气什么样子。知道脉象中的胃气什么样,在临床应用当中,就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因而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我们这段又提到,当今中医认为平人之脉,不但要有胃气,而且还要兼备“有神”“有根”的特点。这个“胃”“神”“根”的问题,我在讲《五脏别论》“寸口独为五脏主”的时候,已经讲过“胃”“神”“根”的问题,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且临证应用最后还有一小段,两行多字,说“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用到其他诊法当中,就不单是胃,还可以应用到其他诊法当中。比如说,胃气是舌苔形成的基础,因此望舌苔以判断胃气的盛衰,邪气的进退,这也是很重要的,看一看舌苔,舌苔剥落了,胃阴伤了。舌苔都没有了,那简直不单胃阴,各个脏腑之阴气都大伤了。舌苔很厚腻,脾胃之湿浊盛,所以望舌,望诊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再有问诊方面,浆粥入胃,也是胃气恢复的现象。浆粥不能入胃,那是胃气衰败的现象了。所以问诊当中,也要注意有胃气无胃气。这是第二段。

虚里诊法
现在看第三段,230页,这两行多字。这一部分内容是讲“虚里诊法”。

胃之大络,名曰虚理,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胃之大络”,这是虚里诊法,“虚里”是什么呢?胃之大络。也就是说十五络脉当中,可是没有这个络脉。十五络脉当中,阳明经的络脉是丰隆。但是又一个大络,也叫“胃之大络”,它不属于十五络脉之一。

“名曰虚理”,叫做“虚里”脉。为什么把它叫做“胃之大络”,这个位置这么重要呢?诊法当中特别提出它呢?同样是从胃气的角度提出来的。因为这个地方是“胃之大络”,它反映是胃气有无盛衰,胃气的有无,胃气好,胃气顺,那就是可生,逆则死。“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因为这个地方是“胃之大络”,所以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贯膈络肺”,同时,虚里部位它又贯膈络肺,胃在膈之下,横膈膜之下,从横膈上来而入于肺中。入于肺中之后,连络到肺。

“出于左乳下”,左乳的下方。什么样子呢?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这个“应衣”,应当是“应手”。有注释,教材注释2提到过了,你看,“衣”《甲乙》作“手”,“脉”是动词,诊察的意思。一说,“脉宗气”,作“脉气之宗”。这是解释后边那句。这个“其动应衣”,《甲乙经》作“应手”,看来作应手是对的。因为这是讲正常的现象。其实这是讲的心尖搏动,心尖搏动拿手按下去,可以摸得着心尖搏动。你正常坐下在这里,看不到心尖搏动,所以说这是“其动应手”。这个字应该是“应手”。说是“脉宗气也”。“宗者,主也”,各脉之主。全身的经脉之主都可以从这反映出来。怎么叫“之主”呢?因为它是“胃之大络”,就出于这么一个理论认识。也就是脉气之宗。大家知道了,“虚里”说的是这个部位。实质上就是说的是心尖搏动。但是从理论上认为就是“胃之大络”,胃是后天之本,胃是脉气之根。有胃气,无胃气,胃气的盛衰,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轻重如何?所以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如果虚里部分,盛喘数绝,这种现象,就是病在中。病在里的现象。盛,就是躁盛,不平静,不柔和。喘,就是说的粗糙,这个不是喘息、呼吸,那是粗糙的意思。躁动、不柔和、粗糙。而且“数绝”,跳跳停停。绝,就是断绝了嘛,时断时续。跳动很盛、很躁动。而且不柔和,很粗糙。同时,又跳跳停停。病在中,这个不轻了。是里证,病在于里。盛喘数绝,这个喘字是粗糙。那不是现在听诊上也有这个吗?听这个心脏的声音。呼噜呼噜的粗糙。拿手摸上去,也可以摸到呼呼呼响。西医的诊察不是叫“猫喘”吗?是这种心脏跳动管它形容叫猫喘。好像猫在那喘一样。呼噜呼噜的。也是这么一种形容。这是病在中的表现。

“结而横”,结,是迟而时止。跳动得慢而时有停止,结脉。横,是横膈于指下。不柔和的意思。横膈指下而不柔。也就是这个脉象迟而时止。同时又不柔和。

“有积矣”,这种是有积块病,有坚硬之积块病。症瘕积聚这类积聚病在里头了。迟而时止,又不柔和,这是瘀滞不通的现象。所以诊断有几块病。

“绝不至,曰死”,跳一跳就不跳了,断绝了。再也不来了。这可不就是死证吗?等于宗气没有了,宗气完全败坏没有了。或者说胃气完全没有了。用现在的话说,用生活中话说,就是心跳停止了,所以说这是死证。

“乳之下,其动应衣”,再有呢,说是虚里脉,乳之下,其动应衣,这个“应衣”,可就是应衣,也就是说“虚里脉”跳动得太盛了,衣服都随着跳动,“其动应衣”了。我们说用手摸,摸的到是正常现象,如果手不摸,衣服都跟着跳动了,这可跳得太厉害了,“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那是宗气失藏而外泄。不能藏了。宗气失藏了。所以说也是个很危重的病的现象。有些大失血的病人,严重的贫血的病人,倒是可以看得到,如果他穿着单衣服,就看到衣服在那跳。如果他睡的这个床是个弹簧床的话,连这个床都可以跟着跳。那简直不是“其动应衣”,其动应床了。心跳得那么厉害。确实有。失血之后,那血色素还剩三四克了,那咚咚咚咚的,心脏不断在那里跳。所以这个人衣服跟着动。甚至有的床都看着在那里动起来。确实是“宗气泄”。这个时候应该积极的抢救治疗了。

这一段在讲诊法当中提到的,虚里诊法,问题。教材231页,特别提到了一个虚里诊法的临床价值问题。临床价值问题用四点,经文举例说明了虚里诊的四种情况。

虚里搏动的“盛喘数绝”。反映体中的胃及心肺有病,病在中。“盛喘数绝者,病在中”。说明体内的胃及心肺有病,
虚里搏动“结而横”,说明有积聚病,那是瘀滞不通。所以脉也流动迟缓,同时又时有停止。又不柔和,横膈指下,指有积块病。
虚里搏动“绝不至”,跳动中断了,那是预后不良。
搏动得剧烈,“其动应衣”,是宗气大泄之证。
所以说虚里的临床诊断价值还是很重要。语言虽然简短,但是后世医家很重视,比如说,魏柳洲讲“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等等。因为小孩切脉不容易看,一般的成年人我们切脉还容易一些。这小儿的脉象没办法切脉。所以特别重视虚里。

论水肿、黄疸、胃疸、妊娠
下面看231页那一段原文,这一段是论水肿、黄疸、胃疸、妊娠。诊断要点以及脉逆四时。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颈脉”,就是颈部的动脉,人迎脉。

“动喘疾咳”,跳动得很厉害,同时又喘。颈脉跳动厉害又气喘,同时咳嗽。

“曰水”,这是“水”,水肿病。有水停于内而出现的现象。或叫水饮射肺,水饮之邪上射于肺,影响到肺,而出现喘咳。这是一种现象。说水肿病的诊断,这是一个诊断方法。

“目裹微肿”,目裹就是眼睑,上下眼睑微微的肿起来。

“如卧蚕起之状”,好像那个蚕脱皮了之后,亮亮的。肿得亮亮的那种现象。

“曰水”,这也是水肿。颈脉动喘疾咳,目裹微肿,这几个症状都是水肿现象。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安卧,就是说的疲倦,倦怠。尿也是黄的,而且很倦怠。这是黄疸病的现象。疸,就是热的意思。其实刚才我们讲了,过去我们讲过“瘅”,其实在这里,这两个疸,瘅是相同的。本身是热的意思。但是具体到这里,“黄疸”就是一个具体的黄疸病。这黄疸病,一般都是由于脾胃有湿热所造成的。郁郁发黄。湿热郁郁于内,而发黄疸。不但尿赤,其实黄疸,尿黄,眼睛也黄,皮肤也黄。但是尿黄是最容易首先见到的。说溺黄赤。还有安执业兽医卧,特别倦怠,特别疲倦。是啊,湿热之病阻滞气机,湿邪黏滞,所以人体沉重困倦。这是黄疸病的特征。

“已食如饥者,胃疸”,吃完饭就觉得饿了,这是胃疸。叫胃疸病,也是个胃热的现象。疸者,热也。胃有热,消榖善饥。所以吃完了就觉得是饿了。这个临床上还是要注意的。有的人吃完就饿,他并不是糖尿病,并不是甲亢,他就是吃完了就饿。糖尿病,甲亢,咱们另外看,那也不能说是有寒。但是这个他就是吃完了就觉得饿了。是胃热消榖善饥。再有

“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你看,又讲到水了,第一句话讲的“颈脉动喘疾咳”“目裹微肿”是水。这又讲“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面肿曰风是风水,足胫肿曰水是石水。这是讲的风水和石水,都是水。颈脉动喘疾咳是水,目裹微肿是水,面肿是风水,足胫肿是石水,这个讲的水病。这一段里头讲了好几种,都是讲的水肿病。

“目黄者曰黄疸”,你看,这又出来了,又补充了前面那句话,“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白眼珠都黄了,这就更准确了,确诊为是黄疸。单纯“溺黄赤安卧”好像诊断上还有点欠缺,如果再补充上“目黄”,那可就黄疸了。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成年的妇女,生育年龄的妇女,没有其他病的时候,而手少阴脉跳动得比较厉害,跳动比较旺盛,手少阴脉动甚,跳动得比较旺盛。动,跳得比较快。而且又带有滑象。动,动脉,本身后世脉当中,有一个脉就叫动脉。跳动得比较快,又很滑利,生动的现象,它又不是数滑脉,它是一种生动的那么一种现象,这是反映气血充盛,所以在这个年龄的妇女,出现这样的脉象,应该考虑到是怀孕。但是手少阴脉,这个手少阴脉呢,一般解释的是神门这个地方,是心脉。

[完/51: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3-29 15: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