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0《方剂学》茵陈蒿汤(附: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逆汤)、...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2:3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kxMTE3Ng==/v.swf[/flash]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好,我们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到茵陈蒿汤的临床运用,讲了它的辨证要点。下面我们讨论它的随证加减,由于茵陈蒿汤证是属于湿热黄疸,所以前面我们谈到湿热往往要考虑它的湿热的偏重,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是个基础方,它的主治证候是典型的湿热并重。如果遇到湿热有偏重的,比如湿重于热,要加强利湿,要增加利湿力量,加茯苓、泽泻、猪苓这一类淡渗利湿之品;如果属于热重于湿,热象较重,可以加黄柏、龙胆草;如果由于湿热阻滞肝经,胁痛明显的加柴胡、川楝子,这是运用加减的一般方法。当然这是一个基础方,也可以结合其他的治疗黄疸的方剂联合使用,这是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
       下面结合教材后面的三个常用于黄疸的附方,我们比较一下。教材后面的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是栀子、黄柏、甘草三味药组成,也是张仲景《伤寒论》的方。栀子柏皮汤里面黄柏和栀子联用,那就是说这清热力量增强了。由于没有用茵陈,所以它的利湿力量相对减弱,所以这个方用于阳黄证的热重于湿证。阳黄证热重于湿反映在发热、黄疸、发黄了,同时心烦懊憹这个比较突出,配栀子可以清热除烦了。口渴明显,苔黄,这是栀子柏皮汤。和茵陈蒿汤相比呢,它是用于湿热黄疸里面热偏重这个类型,也是个基础方。教材附方里第二个茵陈四逆汤,茵陈四逆汤是治疗阴黄证的,这个首先要明确是阴黄证。阴黄证的特点:黄色比较晦暗,有的说它晦暗如烟熏,有一组阳气不足的寒象。比如说四肢不温,手足冷,皮肤冷,背恶寒,这种寒湿引起可以身体沉重,神倦食少。由于是阴黄证偏于寒湿,所以口不渴,或者由于津液不能布散,虽然口渴但不喜欢冷饮而喜欢热饮,可以伴随大便稀溏,一般舌淡苔白,脉沉细。所以伴随一组阳虚水湿不化的一组表现。它是由茵陈和附子、干姜、甘草这个四逆汤组合而成,是治疗黄疸病当中属于阴黄证的。所以这三个方的比较,三个是黄疸基础方,要比较它们的病机差别才能正确运用了。
       八正散
       下面我们讨论八正散,八正散这个方也是Ⅰ类方。这祛湿剂我们前面讲到它的重点方、Ⅰ类方比较集中,茵陈蒿汤、八正散都是Ⅰ类方。八正散出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是治疗湿热淋证的一张常用方。从湿热病这个淋证它总的一个病机是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影响到膀胱气化,所以有的又叫湿热下注膀胱。湿热壅滞在膀胱,造成膀胱气化不利,水道不利。所以它的基本表现(是)尿频、尿急、小便涩痛,淋漓不畅,甚至于癃闭。这是八正散证主治证候,它的主证。是由于湿热下注,阻滞在膀胱,导致水道不利,所以造成尿频、尿急、尿痛,淋漓不畅,甚至于癃闭。这个湿热蕴积在下焦,阻滞气机,下焦本身有个分清浊的作用,比如小肠要泌别清浊,清浊不分可以造成小便混浊。当然湿热阻滞下焦,下焦少腹气机被阻滞可以急满,加上小便不通、不畅,少腹可以急满。湿热,本身热邪要伤津,热证伴随一定的口燥咽干。从舌象、脉象来讲,舌象往往舌苔黄腻,体现湿热的特点。脉滑数说明这个偏于实证,是湿热的淋证了。这是上面我们分析了八正散,它主治湿热淋证的一些病机分析、证候分析、临床表现。湿热淋证呢,中医历来把淋证分为五类,有五淋之说。淋证共同特点是涉及到湿浊下注以后水道不利,小便的病变。五淋有气淋、血淋、砂淋、膏淋、劳淋,五淋。气、血、砂、膏、劳,其中气淋、血淋、砂淋、膏淋都和热邪特别是湿热,湿热下注,热邪阻滞有关。阻滞气机以疼痛为特点,那是气淋;血淋是由于热邪灼伤血络,造成淋证又兼有小便尿血;砂淋是有砂石;膏淋小便混浊不清,严重的有小便尿如膏糊,浓浊。所以湿热引起的气、血、砂、膏四类的淋证呢,都和湿热有关,那都属于热淋范围。而这个劳淋是往往正气不足偏虚,不属于这个热淋范围。偏虚,虚证了。
       八正散是广泛用于热淋,是一张代表方。经过加减化裁就热淋各类淋证,包括血淋、砂淋、膏淋都可以治疗。这个方针对湿热淋证,要首先清热,热邪影响到水道,湿热互结,所以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是八正散体现的功用和治法。这个八正散里面用药,滑石、木通是君药,木通可以清热利水。滑石也是清利湿热常用的一个药,还能滑利窍道,使水道、气机通畅了。特别是在对于像砂淋这一类更为适合。滑石、木通作为这个方的君药以清热利水通淋为主。萹蓄、瞿麦、车前子作为臣药,和滑石、木通相配呢,这个方集中了大量的清热利水药,而且它兼顾了从用药来看,它既针对了肾和膀胱,膀胱水道被湿热阻滞,水道不通,利膀胱之湿,又能清心和小肠之热,像木通、车前这些清利心和小肠之热,这有利于泌别清浊。这个方的佐药呢,用栀子和大黄,栀子可以清热利水,大黄可以清热通腑,也就是说这个结构是祛除下焦湿热当中类似于茵陈蒿汤里栀子、大黄的运用,使湿热从大小便里排出。这样配合前面的清热利水通淋药,使全方有较强的从下焦排出湿热的作用。这个方里面甘草一般用生甘草,生甘草既能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又能够保护脾胃,防止这么多寒凉利水泻下这些药物伤脾胃。这个方用灯心作为药引,也增加清热利水清心这个作用。这是八正散的方义分析。要注意八正散不是八味药,其中八味药之外,用法里面有灯心作为药引,也是在方中运用的一味药了。
       在临床运用方面,八正散是治疗湿热淋证的一个常用方。所以它是以小便的尿频、尿急、尿痛作为它的辨证要点。尿频、尿急、尿痛又伴随有湿热的其他见症,特别在舌象、脉象方面,舌苔的黄腻,脉的滑数,结合小便尿频、尿急、尿痛是它使用的基本根据。在随证加减运用当中,我们要针对这淋证产生的具体情况,完整的八正散它是治疗热淋的一种通用方。如果这个淋证,偏重于血淋,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带血,那我们要增加清热凉血止血药。所以常加生地、小蓟、白茅根这些凉血止血较好的药物。如果是属于石淋,当然细小为砂淋,大点儿叫石淋,可以加金钱草、海金砂、石韦这些增加排石的力量。如果属于膏淋,清浊不分,小便混浊可以加萆蔛、菖蒲,泌别清浊,交通心肾。因为心和小肠相表里了,增加小肠的这个泌别清浊的作用。而且萆蔛也是治疗小便混浊之膏淋的一个常用药。上面讨论的是八正散,也是Ⅰ类方剂。八正散是治疗湿热淋证的一张通用方剂。
       三仁汤
       下面一个方是三仁汤,三仁汤是个名方,是Ⅰ类方。它出在《温病条辨》,温病学派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温病条辨》这个三仁汤是湿热病,原书《温热经纬》里曾经提到,湿热的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这里所说,《温热经纬》里这段话呢讲它的成因:“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这段话简单的讲了湿热形成的两个途径:一个太阴内伤,也就是说脾胃内伤,不能正常运化湿邪,湿饮就可以停聚,这是产生内湿的一个基础。客邪再至,由于气候因素,或者居住环境等等因素造成外来的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客邪再至,这样内在湿邪和外来的湿热之邪相结合,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所以他提出了湿热产生有内外两类因素。这是前面我们也提到过。那湿热侵犯人体,特别是跟外湿有关,又引动内湿,内外结合的,这里我们要区分它的湿热的轻重。作为三仁汤证呢,从原方在原书里提出来它的主治证候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湿温病初起,比如说提出它湿温初起或者暑温挟湿,暑温、暑天、暑热,暑天本身多雨,我们说暑多挟湿甚至于暑必挟湿。所以在暑温或者湿温初起或者暑温挟湿这类证,都跟外来的气候,外邪特点有关,这是这个病证的第一个特点,跟一些外邪特点,外邪引起的湿热有关。所以外来之邪侵犯人体,人体的肺卫、体表首当其冲,这是第一点要注意的。它多侵犯体表,侵犯上焦为主。所以有的时候三仁汤证把它叫上焦湿热。第二点要注意三仁汤证的特点,它湿热的比例来说是湿重于热,所以说湿重于热证。湿热阴阳两种病邪,它(是以)阴邪湿邪为主的,这个往往在湿热病初起的时候,外来湿邪侵犯到人体的体表上焦,这是从三仁汤证,湿温初起或者暑温挟湿初起阶段有这样两个特点。一个多出现表卫症状,所以有时候称它上焦湿热,有表卫症状。一个它是湿重于热,是它病邪侧重上一个特点。
       从临床表现来看,三仁汤证一个湿遏卫阳,也就是说从侵犯体表,侵犯上焦它可以有一组类似于表证,特别有点类似于表寒证,但不是外感风寒。这个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酸痛,就有一种表证挟湿,实际上外来伤湿的初期表现。侵犯到人体体表,侵犯到经络骨节,造成了湿邪郁遏体表,头痛恶寒,往往结合头重,身体沉重,疼痛可以酸痛,肢体倦怠,因为湿邪困滞阳气,有一组这个表现。这个表现要和外感风寒区分,等一下我们还要来比较的了。第二个湿邪侵犯人体可以阻滞气机,造成胸闷,湿喜归脾,可以影响到脾胃运化,所以产生胸闷不饥,胸闷不想吃东西。这个湿热之邪,虽然湿重于热,毕竟有热,湿热交蒸在一天之中湿热比重也会变化,随着气候,随着外界环境。到午后的时候整个自然界阳热偏盛,那内外影响,午后的时候湿热之邪,热的程度就会提高,所以午后就会产生发热,午后发热就明显。面色淡黄呢,这是讲的主要是湿热当中偏重于湿重的一个特点。舌象脉象,苔白那这个偏重于湿,热不重。不渴说明伤津不明显,因为它毕竟偏重于是阴邪为主。脉弦细而濡是湿邪阻滞气机,濡脉主湿,湿邪阻滞气机可以出现脉弦细的特点。所以从三仁汤证原书提出来主治,是反映出病位偏于表,偏于湿热,湿温初起或者暑温挟湿在初起阶段影响的体表期,同时有一定的湿热阻滞气机的表现。对于这类证候我们有的时候要和相关一些症状相区别,临床辨证要和一些证候区别。比如说和风寒区别,作为风寒之邪可以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有这些表现。前面我们多次讲过外感风寒或者外感风寒挟湿这些证候,它这个病邪主要是湿邪,而不是寒邪,从季节来说风寒都是冬天为多,寒冷天气为多。而这个伤湿邪往往是湿温初起,暑温挟湿都是多湿的季节,所以发病季节不同。而这种头痛恶寒,恶寒程度不重,头痛也不像风寒那么剧烈,而且有沉重、头胀,有这种特点,以头胀、胀痛,头痛以头胀这种特点突出。同时它伴有一组湿邪阻滞气机以后像胸闷不饥啊,这类外湿引动内湿阻滞气机这个表现。而且从发热特点来说,它湿热交蒸有午后身热,有这个特点,再加上我们看舌脉表现。这是一个要和风寒区别的。第二个由于湿邪阻滞气机,往往胃脘部位比如胸闷,胃脘有时候是湿邪阻滞气机严重也可以出现胀满,你要和实邪阻滞相区别。它这个程度上在三仁汤证这个阶段胀满不会很严重,因为不是属于这种湿热阻滞很重或者是和有形积滞相合了,不是这种阶段。第三个在区别当中,还要注意和这种阴虚发热相区别,它午后身热是由于午后整个自然界天地间阳热偏盛,所以湿热虽然是湿重于热,到午后内外相引,引起热偏高一阵,它不是属于阴虚发热。阴虚发热的往往夜间发热,而且伴随有盗汗这些阴虚的其他见症,舌脉这些都不符合。所以临床辨证的时候你要仔细,要和外感风寒,要和胃肠道有实热积滞,要和阴虚发热这些相区别。要掌握以湿重湿邪阻滞气机,而且病势较轻浅,在湿温病初起,暑温挟湿都是初起阶段出现。
       这个方的一个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而这个功用反映了就是说这个湿邪初起湿重于热,以阻滞气机为重要特点。我们要把它宣通三焦气机,前面说到治湿热也是要三焦分消,三焦兼顾。中医的三焦属于水道,水道气机通畅有助于津液布散,有助于水湿的排除。清利湿热这个治法是给内外之湿特别外湿引动内湿给一条出路。这个方的君药,三仁汤以三个仁为君药。杏仁可以宣降上焦的气机,气行则湿化。白蔻仁有芳香化湿特点,又能行气,能畅通中焦的气机,芳化湿邪。苡仁淡渗利水,它能够渗湿,使湿浊从小便排出。所以从君药的三个仁来看,比较典型体现了治湿的三焦分消方法。那这个臣药滑石、通草和竹叶,这三味药共性都有清热利水的作用。滑石清热利水力量比较强,也能滑利窍道。通草能够清热利水,也能清心了,当然在这里主要是增加清热利湿作用。竹叶清心利水,引热下行。所以这三个药联用,加上前面苡仁,这个方我们在临床使用当中体会,祛除水湿的力量很强。用药还是比较平和。佐药半夏和厚朴,半夏、厚朴在这方中是偏温的。所以全方寒温偏颇不大,从整体上寒温的偏颇不大。半夏、厚朴加白蔻仁是偏温的,滑石、通草、竹叶是偏凉的,像苡仁、杏仁基本上偏平性。所以整个这个方经过加减变化,灵活运用可以使得它药性向温转化或者向凉转化,可以灵活运用。半夏可以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一是燥湿又是治疗中焦湿邪常用的一个药物。厚朴苦温燥湿,又能行气,有助于解除湿邪阻滞气机的表现。所以整个这个方分三组药,全方以三焦分消,宣上、畅中、渗下。宣上,开宣肺气;畅中,畅通中焦,白蔻仁、半夏、厚朴就是畅通中焦气机了;渗下,苡仁、滑石、通草、竹叶这些都有淡渗利湿作用。所以体现了三焦分消,当然清热利湿力量较大,使湿热从小便排出。
       所以这个方的配伍特点,我们总结是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这是理解这个方配伍的一个重点,也很典型。在临床运用方面它的辨证要点,典型的三仁汤证有一定的表证。有头痛,特别是头闷痛、胀痛,挟湿的了。有一定的微微恶寒,恶寒程度不重,身体沉重、疼痛,身重疼痛,往往酸楚疼痛了。午后身热,反映出湿热胶结,湿重于热,午后湿邪逐渐增重,午后发热明显。苔白不渴,反映湿重于热,所以苔白,口渴不明显。在随证加减方面,如果表湿侵犯症状明显的,那这个方里面虽然杏仁有一定散邪作用,但是力量不够,加藿香、香薷这一类能够散表祛湿的药物。如果说这种表湿之邪进入半表半里造成寒热有往来,那可以加青蒿这些透半表之邪的药,青蒿、草果治少阳的这些又能祛湿的药物。在使用当中,舌苔如果转为黄腻,也就是证候转向热重于湿,就不宜使用。它治疗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证就非本方所宜了。
       那在这里我们还要讲一下,《温病条辨》里面谈到三仁汤,它特别强调了在这种湿温病,湿温、湿热初起的“三戒”,也就湿温初起的时候我们前面讲过,在临床辨证容易和其他一些证混淆,它这“三戒”说,三仁汤证之类湿温初起不可汗,不能把它错误地认为是风寒证,它不是风寒是伤湿。如果你汗之,错误的用辛温发汗,使得湿邪上蒙。辛温发汗的话湿邪上蒙,反而使病情恶化。可以造成神昏耳聋,严重的甚至目瞑不欲言,这都反应在湿邪上蒙,错误的用辛温发汗。如果你认为它比如胸闷,或者有一定胀满,认为是热实互结反而用苦寒攻下的话,那伤及脾胃阳气,反而造成洞泄,洞泄不止。这个方它午后身热,如果你误解为它是阴虚,反而用养阴滋润柔润的药的话,润之则锢结不解。也就是说本身湿热湿重于热,反而用甘寒养阴滋阴这些药,那反而使得湿邪、湿热胶结不解,病情更加缠绵难愈。这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提到湿温初起的“三戒”,这三个一定要注意的。那就三仁汤证我们在辨证当中要仔细鉴别的,不能误用这些治法。
       这个三仁汤后面有个附方藿朴夏苓汤,藿朴夏苓汤实际上是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减组成。这个杏仁、蔻仁、苡仁,这个三仁仍然有的。这个方里比如说半夏、通草、厚朴这六味药三仁汤仍然有,它竹叶、滑石没有用,但是加了赤茯苓、猪苓、泽泻,增加了利水力量。同时它有藿香,藿朴夏苓,藿香,藿香表里同治,这一看这个方就是说表邪比较明显。再加淡豆豉又有一定的透表作用。所以这张藿朴夏苓汤它有这种解表化湿,解表比较突出。在湿温初起的时候表证身热恶寒,就是恶寒发热表证明显,这个表证就是表湿了,伤湿了,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湿温初起,也就是说这个外来伤湿,内在有湿邪阻滞气机,突出表里同病的。这个方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强解表的作用,藿朴夏苓汤那是在夏天暑湿季节,这种外感常用。这个附方,我们作一些提示以便使用了。
       这个三仁汤前面我们讲的是按照这个湿温病,《温病条辨》就是湿温病用法里讲,实际上三仁汤现在临床上很多内伤杂病经常使用。经常使用主要是这个方药性很平和,通过三焦分消,既能够畅通气机,又能够祛除湿邪。同时像半夏、厚朴这些还能够和中,调和中焦脾胃气机,恢复升降。所以这个方的配伍里面比较平和,除湿力又较大。所以在临床我们也用于多种内科杂病,这方面临床报导很多,我们临床应用也有这个体会。在这个方面准备讨论一点病案。这节课我们讨论到这里,病案下一节再接着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5-7 09: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