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7《方剂学》当归六黄汤(续);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2:1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U1NDc4NA==/v.swf[/flash]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好,我们开始上课。上节课讲到清虚热,也提到当归六黄汤这类治疗盗汗的一个特点,它是一种复合病机,所以综合到历代医家有很多讲到这个方的,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所以你譬如说阴虚有火,这个火究竟是什么火?那历代医家说法不同。有些说阴虚火旺这个火,从其火旺,所以用“三黄”来泻,但“三黄”是泻实火不是虚火。所以有些认为,开始出汗可以是实热伤阴,阴虚以后,继发内寒又产生阴虚火旺,迫津外泄。汗出过多以后,气随汗泄,导致卫气不足,那又有表虚失固的内寒。所以,实火和虚火逼迫津液,加表虚失固都有,那你在临床要具体判断哪个方面侧重,灵活用这个方。所以这个表供参考。这个从复杂病机当中怎么看待古代一些复杂的方剂。如果你用单味药物,不从这种原发病机、继发病机来考虑的话,仅从单味药物来分析,一个一个孤立的药组来分析,有的时候不太好理解这些话。从当归六黄(汤)和我们将来讲牡蛎散,具体来分析病理过程,不从这种复杂病机的内涵来分析的话,那就不好理解。所以有时候看到一些老中医开的方,好像很复杂,猛一看似乎杂乱无章,但是把一些基础病机,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以后,就好理解一些,而且那类方也要灵活运用,看哪方面的成分多。因为中医治法里,对于实热、虚热的用药,还是有比较严格界限的。你阴虚有火的情况,太用苦燥,它伤阴呀,更会加重阴伤的虚火,那火旺,所以从主治里反映出舌红、苔黄、脉数,大便干结,口舌生疮像这类有实火的特点。早期有实火导致迫津外泄的那个因素还存在,而由于这种汗出,伤津以后又兼有虚火的特点。所以这类病人,随着阴伤盗汗为主,白天自汗也会有。尤其到出汗日久,表虚不固的情况下,这种汗出就比较复杂了,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纯粹的病机,是一种复合病机了。所以这类方剂的一个讨论,要从复合病机、基础病机产生变化这个角度来讨论。因为后面将来会涉及到有些方剂,它体现出一种双向调节,多元的思想,不是基础病机。所以为什么方剂分为基础方、常用方、代表方这类性质不同呢?性质不同的方讲解起来或者运用起来角度也不同。
       第五章 祛暑剂
       下面我们讨论第五章祛暑剂。祛暑剂从定义来讲,是治疗暑病的方剂。总体的适应病证是夏月的暑热证。暑热证它结合有暑病的特点,我们这一章的一类方、二类方:一类方是香薷散,包括它的附方新加香薷饮;二类方是清暑益气汤。但是如果孤立地讲这两个方,那整个暑病从治法角度的全貌就不是很清楚。所以以这两个方为重点,但是概括性要讨论一下暑病特点和它适应的治法。
       首先暑病的特点,从性质来讲,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那反映的主要是一种阳热之证,所以祛暑清热是它一个比较基本的治法。由于它性质属于阳热,过去也有归于清热剂范围的。暑病特点第二个,暑多夹湿。暑天特别是到长夏,那往往多夹湿,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多(为)暑病夹湿这个特点。所以治疗祛暑的方,经常要结合一些利湿化湿(的药)。暑病特点第三个,暑天人们容易贪凉饮冷,也就是说乘凉太过伤寒了,或者过份吃冷的东西,饮冷了,容易受寒,所以暑天反而还多兼夹表寒之证,容易发生,那形成一种寒包火。有两种情况:一种呢,没有感受暑热,在暑天感受表寒;(另)一种情况(是)感受暑热又兼夹表寒。所以要在祛暑解表上和一般解表不同,有它特定的一些治法。暑为阳邪,容易伤气阴。所以四个方面,伤气伤阴。所以过去教材的祛暑剂里面,分为四节:有祛暑清热,有祛暑利湿,有祛暑解表,以及清暑益气,概括来清暑益气养阴。现在我们这个教材就没有细分这个节了,实际上就是把这四个方面体现在里边,暑病治法针对四个特点产生的四个方面相应的方剂。祛暑清热是用了清络饮。清络饮实际上是一张当年宫廷的清凉饮料。你看它用的东西都是新鲜的,你现在要是叫你一下子把这新鲜的六样东西找全还不太容易,有些还不是光是你经济条件好就能解决,都要新鲜的。两张皮,两朵花,两片叶子,加起来是六味药。有祛暑清热(的作用)。花叶类能够透热,加上芳香的,暑天多湿浊秽浊,兼顾这一特点。这是祛暑清热这个代表(方)。
       祛暑解表时我们等会要讲的香薷散和新加香薷饮这个附方,这个作为来概括暑病外感特点和它的治法。祛暑利湿,是针对暑多夹湿,甚至于有些医家称“暑必夹湿”,当然还是暑多夹湿比较准确。采取既清暑热,又特色在于利水相结合,使暑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基础方像六一散,常用方还包括桂苓甘露饮。实际上桂苓甘露饮就是一个由祛暑清热,清气分热力量较大的“三石”和五苓散、六一散这些的结合,体现出祛暑清热方法和较强的利水渗湿方法的结合。在清暑益气养阴方面,以清暑益气汤为代表,既清暑热,又兼顾气阴两伤。那这样四个方面的方剂,概括了暑病的治法。那我们这里重点讨论第一个祛暑解表的香薷散,二类方清暑益气汤。其余方剂作为三类方,(为)自学的内容。
       治法特点是针对了暑病的病机特点来的。所以作为暑病,暑是六淫之邪,要清透,我们说包括祛暑清热,用药都尽可能要有清透的特点。暑病呢,暑为阳邪,很容易伤气伤阴,所以要及时地照顾气阴。暑为阳邪,暑气通于心,所以(要)保护心神,伤暑心神病变产生较快。暑多夹湿,要分清暑热和夹湿轻重主次这一特点。这在祛暑剂的概述里面有具体的讨论。
       这里引用的一些话,就针对前面讲治法特点里古代医家一些看法。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里提到,“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很概括。暑病的特点,开始它所谓辛凉,就是要清透,刚才我们讲的清透。暑容易伤津耗气,要甘寒养阴。伤津到一定程度,甘酸敛津。也就是说你益气养阴收敛,就像生脉散治暑病的道理,甘酸,这配伍当中(如)生脉散。《湿热病篇》里面认为“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效。”也就是说治暑病当中,清暑热、益元气,清暑益气汤本身就包括了益气养阴,兼顾扶正了,效果较好。那“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这是又强调了夹湿,夹湿问题通过清心利小便,暑热随小便而解。这是前人简要地讲治暑,暑病治法的一些特点。对于暑病夹湿,应该说,夹湿应该要燥湿,但是不可过于温燥。暑病容易伤阴,也不可过于甘润,甘润碍湿,这都是用药的一些特点。这个,既要解决问题,又不能太过。兼顾到它的可能产生的一个或者过温燥伤津,或者过甘润以后滋腻这个不良反应了。
       这是祛暑剂分类,我们刚才简要讲了一些分类和相关的方剂。
       香薷散
       下面讨论香薷散。香薷散是《和剂局方》上的,它主治的病证叫阴暑。暑为阳邪,阴暑,就是暑天感受阴邪,往往由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邪,具体来讲(即)寒湿。所以寒湿本身风寒夹湿,风寒束表又夹湿,所以表寒证反应还是表实证为主,恶寒,发热,无汗,可以头身疼痛。这里夹湿反应,可以有沉重,头身沉重疼痛,痠楚疼痛这类夹湿特点。脉浮有表证。所以这是作为香薷散主治,由于夏月,特别乘凉太过感受寒湿。这类病,暑热重的地方还挺容易发生。像我们四川,原来老的四川地区,重庆在四川这个范围,我们经常到重庆去看到那个现象。夏天,它是长江的三个火炉子,热得不得了,经常是40度以上,最热的天。过去空调不多,我在那里出差,经常在那里住,晚上哪怕十二点、一点了,马路上有个现象,人行道上,人排着一排排就在人行道上睡觉。先泼水,泼了水热气升腾,退一点凉,铺上席子就在(上面)睡,人都在马路上走,人行道成了睡觉的了。一看一排排像是沙丁鱼罐头一样。像那样天气到半夜变化,很容易感受寒湿。当然这种情况下,有些白天感受暑热,晚上又感受寒湿,就造成寒包火的特点。我们这里讲的香薷散主治,是感受暑热不明显,主要是暑天这个季节特点,乘凉饮冷感受寒湿为主,所以叫阴暑证。这个作为湿来讲,它夹湿,湿邪很容易内外相引,也就是寒湿在表,引动内湿,引动脾胃内湿,而这个内在脾胃运化障碍,有水湿内停的病人,也容易遭致外湿。脾胃运化障碍的,有水湿内停的,一感冒往往以寒湿这个形式出现,以这个形式出现。所以它的主治证候,看来是外感引动内湿,是表里同病,产生内在的湿滞脾胃,引起升降失常的表现。具体来讲,水湿阻滞,升降失常,呕吐泄泻。气机阻滞不能正常升降了,不通则痛,腹痛泄泻。湿滞气机,胸脘可以痞闷。湿阻,舌苔白腻。所以这一组是湿邪阻滞中焦气机,造成升降失常的表现,那内外两组证候就构成了香薷散的全部证候表现了。从病机来看,它有个特点,一个呢,外来感受寒湿,暑天;一个呢,表湿引动内湿,造成气机阻滞,表里同病。在治疗方面,既要祛暑解表,针对暑病特点,向外发散,散表寒祛湿,又要化湿和中,和中是和脾胃,恢复脾胃的气机升降。
       当然治湿来讲,可以(有)几种方法:我们说开宣、芳化、苦燥、淡渗几种方法。暑天的特点,以化湿为最好。那这个方里,以化湿为主,兼顾苦燥淡渗。用香薷作君药,香薷可以外散风寒,而且又能芳化湿邪,芳化湿邪,通过化湿和中,外散风寒,它有“夏月之麻黄”的这个说法,夏天不用麻黄用香薷。那它这个发散表寒是针对表实证,风寒表实证,前面主治里边谈到它是无汗。厚朴作为臣药,在这个方里它有两个意义。厚朴是个行气药,气行则湿化。本身厚朴带有芳香特点,性味又是苦温,性苦温,苦温苦燥,辛散芳香化湿。所以苦燥芳化,它同时具有这个。又可以畅通中焦气机,有助于气机的恢复升降。这个扁豆作为佐药,扁豆在这里淡渗,渗湿。所以体现了芳化、苦燥、淡渗相结合,而是以芳香化湿为主,针对暑湿特点。这个方里用少量的酒,服法有酒,帮助药力的布散。所以香薷散是治疗暑天外感风寒夹湿,内证又有湿滞脾胃,升降失常的一个表现,表里同病,采取祛暑解表,化湿和中。实际上它有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作用),这是主要的。
       运用方面,辨证要点是一种风寒夹湿的特点,而且表里同病。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胸闷,苔腻,脉浮。当然作为这个暑天外感,要注意暑天很容易伤暑,内热的状况。内热如果明显,可以加黄连清热。水湿比较盛,光是芳化为主不够,像茯苓这类(药可以)增加淡渗,同时运脾可以除湿。若脾虚气虚之人,又要(加)人参、黄芪这类增加它益气健脾(之效),人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当然这类药壅滞,陈皮这些可以理气化湿。
       在使用当中,表虚证不适合,因为香薷本身是“夏月之麻黄”,辛温发散力量相对来说还是较大的。中暑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这是伤暑了,不是说夏季天感受风寒夹湿,而是直接伤暑热,而以发热为主,中暑发热迫津汗出,而且伤及心神比较突出了,这个是这个方不能用,(因)寒温有别。
       这个我们体会,暑天新加香薷饮证,附方这个新加香薷饮证是很常见的。新加香薷饮,过去正方,现在作为附方,因为基础方下面的一个,香薷散是基础方,下面这个就是常用方。从病机来说,新加香薷饮和香薷散不同,它首先有伤暑的前提,也就是暑热,内有暑热,伤暑这个前提,又加感受风寒,所以说这个方治法体现辛凉、辛温复合的了,辛温和辛凉复合,辛温复辛凉法。那就是说,你本身有暑热要清,又外面寒包火,有表寒要散,这两个结合(起来)。所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清暑热、散表寒结合。所以从症状来讲,它暑温夹湿了,复感于寒,总的来说就说内有暑热,外有表寒,又兼夹湿邪,这类发热头痛,发热较高,临床上看发热较高。由于外来还有风寒表实,所以恶寒无汗。口渴面赤是一种暑热较重。胸闷不舒是夹湿,包括舌苔白腻。从脉象来说,有表证脉浮,暑热脉数,结合起来还是反映出浮数这个特点。这类证在夏天并不比香薷散证少,还比较多的。而且这类证候,由于它寒热夹杂,表寒内热,又夹湿,所以热势往往起伏,退热又容易反复。这个方,它是在香薷散基础上增加银花、连翘,银花、连翘可以清内热,增加它清热(作用),同时这个清热用连翘可以外透。香薷是用来发散风寒,又能化湿。香薷,扁豆、厚朴,是香薷散,加了银花、连翘,把扁豆用花,增加它的化湿作用,花一类能够轻清宣透,透邪化湿这个作用。所以这样这个方寒温并用,说它辛温复辛凉法,辛温辛凉相结合,用于这个夏月外感风寒表实,本身又有内伤暑热的基础,外寒内热这样一个常用方。这类证小儿还发生挺多,夏天,因为它是暑热很重的时候,他是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一受热,暑热的基础经常容易存在,又加上不足以(适应)外来的气候变化,感受风寒这个机会也比较多。特别是小孩子,夏天很热,大人抱着就睡着了,一下子反而感了寒,气候变化。而且这类病证中医有它的优势。因为我们,比如和西医在一起治疗当中,西医方(法)治疗他的热,由于夹湿,又是表里同病,看看退下去烧又起来了。在这个过去治过一些这样的病例。当一遇到高烧到39度多,我们一些研究生或者年青老师去看的时候,把小孩子抱来,我记得最清楚,有个一岁左右的小孩子,父母本身还就是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在当地医院里当医生,那个时候我(刚)到那个地方。前前后后小孩子发热快一周了,天天输液。刚一抱来,一看温度挺高,我们有两位研究生,也就是说已经工作、教学、临床以后好几年了,又来读研究生的,马上本能反应,“哦,这个赶快用安乃近滴鼻子……”或者用什么什么,就说西医方法。我们汽车停下刚出来,小孩子抱来,我当时挺不高兴,我说人家找你干什么的?人家父母都是西医了,他想不起来要你教?后来,我说把小孩子抱到医院去。这是在路上,我去看,他们要跟着去,我说你们不要去,你们一去又是一套西医的那个(方法),你西医又不如人家西医,中医方法你又不熟,两个皮都没弄好。结果临床看了看,很明显的一个新加香薷饮证。暑假的时候带他们去实习。不出汗,发烧,夹湿,到下午五点烧高了,早上退一些。那作为西医它也用点什么银柴针剂,这些它就算用中药了,其它西医的针对性,一些对症措施,补液支持用,特效方法很少。根据舌边尖偏红,发热较高,无汗。为什么无汗?外邪郁遏。所以那就是个新加香薷饮(证),这个基础上由于发热高,加生石膏。而由于小儿发烧较高,又好几天反复,里面又加一点点羚羊角粉,考虑不要动风,热极容易生风,要加一点这个。要在过去工作医院里,有犀角肯定加一点点犀角,冲服的话,退烧又快,而且保护心神,防止动风,很好。羚羊角也能起到这个作用,量很少,因为这个阶段它毕竟还是一种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想法。开了(药)以后我就回到住的地方。他们问老师开的什么方?我说明天再看。第二天早上去,当然发烧退到38度,然而孩子父母说他平时到上午也能到38度多一点。那我说再吃。头天去,下午傍晚吃了一付,吃了一道了,第二天又吃。那下午开始,温度并不那么高了。这个小孩子整个结束就是用中药一周,二三天就出院了,一周就基本上就(是)后期的调理脾胃。所以后来新加香薷饮这种治法,这个方,很多当地的西医,他们也说用这个方。我说这个方你还要必须加减方法这个要掌握,不是笼统什么都用这个方。所以它对于夏月感寒,内有暑热这个基础表实证,这是不错的。所以第二天那些学生去看,研究生看了一看,哦,新加香薷饮,后来效果出来了,他们对这个方印象都非常深了。所以方剂学在很多方用了就知道这个体会了。祛暑还有一个方,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下午接着再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5-2 20:5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