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2《方剂学》二妙散(临证加减及附方:四妙丸);第三节...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2:3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g5NDMyOA==/v.swf[/flash]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课我们讲到清热祛湿这一节里边的当归拈痛汤。
       二妙散
       下面的方是二妙散。二妙散是一个基础方,是属于Ⅱ类方。二妙散它由苍术、黄柏两味药组成,是一基本的配伍组合,它针对了湿热下注这个证候。湿热下注可以导致很多方面的病变,我们这个主治里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湿热痹证,由于湿热下注导致的湿热痹证都属于下部,脚、膝、踝关节这些方面红肿疼痛,筋骨疼痛了,同时有湿热下注形成了红肿疼痛;湿热可以引起痿证,导致两脚痿软,包括有些中风后遗症这些痿软当中也有这种湿热型的,湿热痿证;因为湿热下注在妇科方面可以造成湿热带下,带下黄稠、腥臭;湿热下注在皮肤科方面,也可以形成下部的湿疹、湿疮。这些病虽然说是病种不同,但从病机来说,都以湿热下注为基础,所以它这个舌苔黄腻反映了湿热的一些舌象上的共性了。这个是谈到二妙散的主证的病机分析。
       这二妙散针对湿热治法上它侧重在清热燥湿的方法。我们前面谈到,在整个清热祛湿这一章里边,绝大多数的方以清热利湿为主的,这个方和前面所讲的王氏连朴饮突出燥湿问题,尤其这个方它作为二妙散是以燥湿为主的。这个方以黄柏的清热燥湿作为君药,因为这两味药黄柏苦寒,苍术偏于辛苦温,所以以黄柏清热燥湿作为君药,苍术它能增强燥湿作用,同时能够健脾,湿邪产生往往和脾失健运有关。这个方里药引子还用姜汁,用姜汁能够使整个这个方清热燥湿,同时姜汁辛散,能疏畅气机,也有一定的散水作用。这是个基础方,当然很少就用这两味药,往往作为一个小的组合配合在其他的相应方剂之中。
       临床的辨证要点都属于下部,湿热下注引起的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这是它最基本的一些临床表现,辨证的基本依据。在临床运用当中,要针对湿热下注发生的不同病种加减不同的药物。比如湿热痿证,多加祛风渗湿除痹的豨莶草、木瓜、萆薢,针对湿热痿证;湿热脚气,薏苡仁、木瓜、槟榔和这个方结合使用,针对湿热脚气;下部湿疮、湿疹可以加土茯苓、赤小豆,增加利湿解毒。
       在附方里有个四妙丸,现在临床上一般四妙丸运用要多一些,因为二妙散里边加上川牛膝和苡仁以后,就成了四妙丸。加药以后的变化,在利湿方面增强了,牛膝可以活血通经舒络,所以清热利湿、舒筋壮骨这个力量增强了。它可以用来治疗湿热的痿证,当然也常配入治疗湿热痹证了,两脚麻木、痿软、肿痛,由湿热下注导致的,二妙散变成四妙丸,四妙丸适应性更强一些。
       这是二妙散,这张方它是治疗湿热下注,以燥湿为主的一个基础方,我们就做一些重点提示了。
       祛湿剂的第二节我们讨论完了。当然很大一部分是Ⅰ类方,包括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这些都是Ⅰ类方,重点方;其他一些Ⅱ类方,包括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我们都做了一些重点提示。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下面一节是利水渗湿。利水渗湿就是利小便,使水湿从利小便给条出路,这个方法是在治湿病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直接以利小便为主的,利小便为主的方法治疗湿病,一些名方就放在这一节里边。利水渗湿法适用的病证,(是)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这些病,所以这类病证共同特点是水湿壅盛。水湿壅滞比较重,反映在水湿壅盛,泛滥体表,产生水肿;水湿壅滞,下走肠间,形成泄泻;水湿阻滞在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导致小便淋浊;严重的可以癃闭不通,都是水湿影响气化所造成。配伍药物以利水渗湿药为主,考虑到水湿之所以壅滞,往往跟脾不运湿有关,所以要同时配用健脾药;而且水液的壅滞不得气化,也有和阳气不足不能化气有关;而利水药的使用,以利水为主这种方法要考虑到不要伤阴,所以也要配温阳化气药,或者养阴药,这就是这类方剂的一个基本配伍特点。
       五苓散
       下面我们讨论第一张方五苓散。五苓散是一个名方,是《伤寒论》上一张代表方。主治证候呢?五苓散主治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这是它主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原来在《伤寒论》提到的蓄水证的造成,它是有太阳表邪未解,伤寒寒邪,风寒之邪侵犯人体体表,病邪就要由表入里,由表入里,表证没有得到很好彻底的解除,它可以循经传腑,顺太阳经脉进入太阳之腑,太阳之腑就是膀胱。外邪入里过程当中,往往会化热,一定程度的化热,传到膀胱,膀胱水腑,本身是“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贮藏津液,和外邪入里循经传腑之热相合,就成水热互结。这里的水热互结,这个水主要是气化不利造成,热程度不重,所以虽叫水热互结,但主要强调了气化不利。蓄水的标志是小便不利,水蓄膀胱,不得出路,往往小腹、少腹有满胀的感觉。所以五苓散证的临床表现第一个是蓄水证。
       由于它表邪未解,入里循经传腑,如果表邪还没有解的话,还可以头痛、发热,微微头痛、发热这类表证,可以微有表证;如果是全部入里了呢?可以没有表证。用这个方外邪全部入里,或者表邪还在,有没有表邪都可以使用,关键在你灵活运用。水蓄膀胱的特点表现在小便不利,上面讲了这个是蓄水证。五苓散证临床表现可以比较复杂,除了蓄水证之外,传统上这个方还擅长于治疗水逆证。什么叫水逆证呢?水蓄在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水不能正常的布散,会造成某些地方缺乏津液濡润,产生水蓄下焦,反而上部口渴,口渴想喝水,但是水入即吐,因为下焦本身有蓄水了,有蓄水,下小便不利,不得出路,水气上逆,造成了水入即吐。所以这个既有蓄水证,又有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种水逆证。这里要说明,五苓散证那个蓄水证,这蓄水证三个字是五苓散证的一个专有名词,水逆证也是指的五苓散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个专有的。因为蓄水和蓄水证不同,蓄水可以在各种病证当中水湿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它蓄水;但你当提到蓄水证,那必然是指的五苓散证,就像我们前面在理血剂,活血祛瘀证里边讲到的桃核承气汤证。桃核承气汤证我们把它叫蓄血证,外邪入里化热,循经传腑到膀胱,热和血结造成蓄血证。蓄血就要瘀血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蓄血。但叫蓄血证呢?那就专指的桃核承气汤证,这个五苓散证所说的蓄水证也是这样。一提到蓄水证,那就是专指的五苓散证;一提到水逆证,就是专指的五苓散证里边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个证候。因为一般的水气上逆,水湿停留在,比如说以后我们讲到苓桂术甘汤,停在中焦,它也可以引起水气上逆。这里水是停蓄在膀胱,在下焦,造成了水气上逆,而这种水气上逆的表现,除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之外,还可以反映在下面所讲的吐涎沫而头眩、短气而咳都是水蓄下焦,水逆向上,可以引起吐涎沫,这个咳吐涎沫,一阵阵水气上逆,头眩。水气上逆,脐下动悸。这水蓄下焦,水邪要泛滥,以水逆的形式出现。脐下,注意这个部位是下焦。脐下水气上逆造成动悸,悸动不止了,吐涎沫而头眩也是水气上逆所造成。水气上逆,上干清阳,头眩;水气上逆可以咳吐涎沫。短气而咳,水迫上焦,水气上逆可以短气而咳。水邪泛滥也可以造成水肿、泄泻。水邪泛滥,泛于体表为水肿;水走肠间成泄泻。这都是一种水蓄下焦以后,水邪泛动以后的各种可能性表现。
       所以对于五苓散的主治看起来比较复杂了,要把握它的病机,那就是说它是一种膀胱气化不利,造成水蓄下焦,是个基本的病机。水蓄下焦之后,它的主症小便不利了。如果小便利的话,水邪有出路,就不会蓄于下焦,不会上逆了。由于停蓄下焦,水邪上逆泛滥,就出现这么多可能性的变化,这是五苓散证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从这个分析来看,非常重要的是膀胱气化不利,同时有水气上逆。
       那这个方里,体现了利水渗湿和温阳化气相结合。利水渗湿,就是说水蓄下焦,水邪程度较重,所以要用较集中的利水渗湿的药物,治其标,解决它当务之急了。温阳化气是考虑到之所以水邪停蓄下焦,由于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以实际上这个方从内因来讲,这个体质往往还有脾失健运,还有阳气不足不能温化这个内因,还有这个原因、这个基础。所以五苓散体现的功用,或者说治法,是利水渗湿和温阳化气相结合。
       这个方里哪个药是君药呢?可以说历来的争论、讨论很多。五苓散,有的说这个方里泽泻为君,这个说得比较多,包括《医宗金鉴》和我们好几版教材。也有(说)以茯苓为君;当然也有些局部地区教材(说)以白术为君;也有说到以桂枝为君的,因为它温阳化气了。在这里我们认为五苓散里边用量最大的药是泽泻,而且全方的功用突出在利水渗湿,泽泻偏寒,因为这个证候形成既有阳不化气的一面,又有水热互结的标证,所以泽泻可以作为君药,治标全方利水渗湿,治标为主,它用量最大。用泽泻起到利水渗湿,排出蓄水,解决小便不利。用猪苓、茯苓这个二苓,来协助泽泻渗湿利水。猪苓、茯苓都有较好的渗湿利水作用,和泽泻联用,也是后世经常模仿使用的利水的一个基本结构。当然茯苓它本身还有健脾作用,茯苓和白术相配,是健脾祛湿的,属于治本,缓治法,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这前面我们像四君子汤这些里边遇到很多这类的结构。那白术这个药呢?健脾燥湿,属于治本,考虑到水湿形成都和脾不健运有一定关系,所以健脾燥湿。白术和桂枝相配,又是温阳健脾的一种基本结构,温阳气、化津液、健脾运、燥脾湿这一种基本结构。桂枝在这个方里虽然是佐药,它要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有表邪的情况下,桂枝能够解表,从这个方原来是外感寒邪,由表入里,循经传腑。所以前面提到那有可能表证还未解,还有一定表证的时候桂枝能够发散寒邪、能够解表。同时桂枝能够温阳化气,温阳化气有助于温化水湿。第三个方面桂枝还可以平冲降逆,特别是桂枝和茯苓同用,擅长于治疗水气上逆,茯苓这个药,下可以淡渗利水,同时它擅长于平水气的上逆,桂枝也擅长于平冲,但是它和茯苓相配以后,针对水气上逆这个作用就更好,这是一种常用的配伍组合。这样这五味药相配,以利水渗湿为主,兼顾了温阳化气治本,同时治疗水逆证有较好的平冲降逆作用。
       在临床运用(方面),五苓散是个很水的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疗水蓄下焦的一张常用方、基础方,它还带有基础方特点,它包含了里面很多常用的配伍组合。比如泽泻、猪苓的组合;猪苓、茯苓的组合;和这个方里比如说茯苓、白术的组合;桂枝、白术的组合;桂枝、茯苓的组合,都是后世常常根据张仲景用方启发以后,形成的一种常用配伍组合。在临床运用当中,辨证的要点小便不利是第一位。舌苔白,脉浮或缓,这个反映了苔白是整个证偏寒,偏于阳气不足;脉浮可以有表证,如果脉缓呢?反映出水不化气,阳气不足,所以有没有表证这个方都能用,如果有表证,桂枝量可以增大。
       在临床运用当中,这个方随证加减。如果用于水肿,水肿又兼表证的,可以和越婢汤合起来使用,越婢汤本身是用麻黄、石膏相配。我们在前面的麻杏石甘汤后面这个附方里有越婢汤,是治疗风水证,外邪化热引起肺气宣降失常,水道不通泛滥成风水。配了五苓散,实际上宣肺行水方法和利水渗湿方法相结合,宣肺行水同时还能够解表;利水渗湿呢,消水肿力量较大,我们经常说“肺为水之上源”,通过宣肺来行水,是开源来导流。而这个五苓散本身利水力量又较强,和越婢汤相合以后,应该说开源导流相结合,宣肺行水、利水渗湿力量都较强,所以治疗水肿而且兼有一定表证的,用五苓散和越婢汤相结合,效果较好。如果说水肿,水湿很壅盛,水肿,水邪很重,有时肿得皮肤发亮,要增加这种利水作用,还可以用五苓散和五皮散相结合,五皮散在后面,这一节的后面最后一个方五皮散,渗利水和行气相结合的方法,增加了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如果用于泄泻,这个方也常用于泄泻,本身白术就可以健脾,白术、茯苓常用于健脾,通过健脾祛湿来达到止泻的目的。泄泻偏热呢,因为纯用像五苓散治泄泻,它是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同时结合健脾除湿来止泻。如果泄泻偏热的呢,五苓散里桂枝辛温就不适合。五苓散去掉桂枝叫四苓散,利水力量还是利水健脾,这个力量保持着,加车前子、木通,增加利水力量,通过“利小便实大便”,车前子、木通本身还是寒性药,有清热作用,那适合运用于泄泻又偏于热证的。这是五苓散的一个临床运用随证加减的情况。
       这个方既(是)常用方,单独使用临床也有。但是也可以和其他方合方,或者加减使用,作为附方的一部分,所以也是治法的一种基础,它有一种温阳健脾和利水渗湿这个治法相结合,以利水渗湿为主来治疗水湿病变。在临床运用很宽,范围很宽,也是一个人们很喜欢的常用方,祛除水湿力量也较大,当然还侧重是一种阳不化气,气化不利,阳气不足的这个原方比较适用。
       在附方方面,有个教材上提到胃苓汤,胃苓汤是个常用方。我们说五苓散还包括平胃散,这些都有基础方的特点。胃苓汤是用这两个基础方合并,胃苓汤组成主要是五苓散加平胃散,用少量一点苏子、乌梅,煎汤再送这两个药,送服。当然在运用当中,如果治疗泄泻,它主要用于暑湿泄泻了,泄泻还不好,可以用木香、砂仁、白术、丁香这一类,增加化湿健脾这类作用。这个胃苓汤的一个作用主要是祛湿和胃、行气利水。它主治夏秋之间,夏秋之间很多它是水湿较重,容易伤湿了,脾胃如果受到寒湿之气,伤了脾胃,湿走肠间,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也就是说水泻,泄泻水分较多,湿浊较重的这一类,以泄泻为主,临床用于泄泻为主,同时也能用于水湿泛滥引起的水肿。如果水肿腹胀,一般都小便不利,小便不得出路,水湿不得出路了。而胃苓汤在临床运用用于泄泻更多,水肿也可以使用了,当然还可以配合水肿形成的一个根本原因,加减运用了。用于泄泻、水泻,这是个主治当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方了。因为它功用以利水,利小便可以实大便,这也是中医对于泄泻的一种治法。利水同时,五苓散里边有利水的药物了,平胃散里边它有一种燥湿和胃的,同时其中厚朴这些也有行气作用。所以两个方结合以后,体现了祛湿和胃、行气利水相结合,既恢复脾胃的功能,又祛除水邪,达到治泄泻的目的,这是个常用方,这是我们讲到五苓散。
       猪苓汤
       第二个方猪苓汤。五苓散和猪苓汤是一对,都是治疗水蓄下焦的,可以比较的学习,通过比较的学习来掌握这两个方的运用特点。猪苓汤也是《伤寒论》上的方,从主治证候的病机来看,说它水热互结证,它仍然水蓄下焦,但是它比较突出的是水热互结;五苓散证它的病机是水蓄下焦影响膀胱气化不利,这两个有区别。从猪苓汤证形成原因,《伤寒论》上提到是伤寒,伤寒之邪(是)表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热,传到下焦,和水相搏结,形成水热互结。但由(于)寒邪入里化热当中,热象较显著,就产生热伤阴津的特点。所以猪苓汤、五苓散在病机分析上,有这样一个显著区别:外邪入里之后,猪苓汤证化热明显,造成水热互结。而且这个水热,这个热邪还有明显的伤阴的特点;五苓散证,外邪循经传腑,影响膀胱气化,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且从体质特点,这类病人本身有一种脾胃阳气不足,水不化气了,不能温阳化气,脾失健运、阳不化气,有一些这方面虚弱的基础,这是和猪苓汤证不同的方面。
       所以临床表现,两个方都可有小便不利,为什么呢?下焦,水蓄下焦,气化不利,都会有小便不利。如果小便利了,水就不会蓄于下焦。但猪苓汤证由于入里所化之热,灼伤阴津,所以它有比较明显的发热,首先入里化热有发热,灼伤阴津可有口渴欲饮,有口渴,要喝水。这个和五苓散证不同,口渴,当然一般喝水由于小便不利,喝水也不会多了。但是猪苓汤证不像五苓散证那样,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热扰心神是指的热邪不但伤阴,还扰乱心神,所以产生心烦失眠这些主治,心烦失眠,热象明显。水蓄下焦也会引起泛滥,水邪犯肺可以咳嗽;水邪犯胃,恶心呕吐,呕恶;水走肠间也能引起下利,所以它也有水湿泛滥特点。这个舌象、脉象,这两个方也不同,猪苓汤证由于它有热,外邪入里化热,它明显有热,而且伤津,所以舌苔,舌质可以红,根据热象的程度不同,苔可以白,或者微黄。脉来一般细数,细数的脉反映既有热象,又有一定的阴伤。所以这是猪苓汤证的一个主治证候的分析。
       归纳一下,猪苓汤证的主治证候,它是一种水热互结在下焦,有一定的阴伤,不像五苓散证是这种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蓄水证,有一定的阳不化气,这两个是比较明显不同。所以由于热象明显,猪苓汤证才会有发热、口渴欲饮、心烦不眠,有这类一些热象的表现,这是猪苓汤证的证候的一个病机分析。
       猪苓汤体现的一个功用,它还是利水为主的利水、清热、养阴,这是和五苓散功用不同。五苓散功用也是以利水为主的,但是它有温阳健脾作用,通过温阳健脾来增加水气的温阳化气;猪苓汤由于水热互结,热邪明显,同时伤阴,所以利水、清热、养阴相结合。
       这个方里方义分析,猪苓汤以猪苓为君,猪苓偏寒,也有较好的利水渗湿作用。猪苓、泽泻相配是常用的一种组合,利水渗湿,利水力量较大。茯苓在这方里也是臣药,用它在这里也是以利水渗湿为主。我们一看前面的三味药,三个利水渗湿,利小便为主,三味药和五苓散中间是一样的。而这个方里,佐药的两味药和五苓散里边白术、桂枝就不一样,用的滑石和阿胶,还是要从把握这病机特点来理解。由于这个热邪,猪苓汤明显,它水热互结,滑石利水清热力量较好,所以滑石配在这个方里,全方增加了它的寒凉程度,寒凉清热的力量,清解水热互结,既利水渗湿,又能清泄热邪;用阿胶是考虑到水热互结,又有一定的伤阴。所以整个的猪苓、泽泻、茯苓三味利水渗湿药,结合了滑石的甘寒清热利水和阿胶的滋阴养血,全方体现利水、清热、养阴相结合的方法,这是猪苓汤的一个方义分析。
       整个这个方它的配伍特点,虽然利水力很强,比五苓散强得多,因为它配了滑石进来,但利水不伤阴。利水要多了苦其伤阴,配阿胶之后,达到利水不伤阴这个作用。这种水热互结有热,滋阴药会不会碍湿呢?水湿重,由于滋阴药和这种利水药同用,滋阴又不会碍湿,这是这个方的配伍特点。它实际上是邪正兼顾,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全方仍然是以利水为主,兼顾清热、养阴。
       当然这个方,我们说主治水热互结下焦,由于阿胶在这个方里有止血的作用,阿胶既能滋阴养血,又能止血,所以这个方又可以用于水热互结在下焦,同时热邪灼伤膀胱血络,所造成的血淋证,血淋或者尿血。血淋,小便不利,利用这个方可以利水通淋,同时有清热止血作用。所以猪苓汤不但用于水热互结下焦小便不利,而且这个方还可以用于血淋。在利水通淋的同时兼有清热止血的功效。
       关于猪苓汤的临床运用,我们下一节课接着再讨论,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4-29 04: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