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45134/Ob/0/sid/XMTU3MDg3MjIyMA==/v.swf[/flash]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讲稿字幕如下: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8条
整个邪郁于里它没有表证。那么微结,太阳证还没罢,它一定有表而又有里,那么就分析上边了,这个微恶寒就是表不解,那么底下这个呢大多都属于里边的病,尤其由于汗出,这是阳微证的一种明确的反映,这个汗出,尤其是头出汗,都是热往上冲的表现,假令是纯阴结,那种阴寒的证侯它不得负有汗出的这种外证,悉入在里,外边不会先有热象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那么就上边的证侯说,俨然半有表证,半有里证的这么一种情况,随脉沉细,这个微紧不对吗,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那么这个是微结于里,脉沉,虽脉沉细,这也不是少阴病传里而为太阴病的那种情况。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阴证没有外边有汗这种情况。阳明病发汗出,虽然是头汗出它也是热象。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没有头汗出这种情况。那么上边的这些就是既有表又有里,就是我刚才说的*口不欲食,有些是柴胡证,所以可与小柴胡汤,它也说的是“可与”,还要你斟酌,这个小柴胡汤这个药啊,大概后面也有,它也可以通大便。柴胡这位药它对于疏泄胸胁这个部位很有用,它不是升提,后世医家都说它是升提,它不是升提,它就起疏泄作用,尤其是瘀血证我们常常用小柴胡汤,尤其是大便干,后边不是有这么一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结于胸胁也就是热与津液结于上,它不往下行,吃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也能对微结证起作用。那么如果使用小柴胡汤而不了了者还有大便硬,上边这个证侯虽然减轻而不了了,不是整个去了,那么这个时候得屎而解,可以在小柴胡汤里有加大黄也可以,稍稍与调胃承气汤也可以,这个他也没指出来。总而言之,这个活动口气在仲景这个书都是让你在临证中加析的,让你辩证。这一段呢也都给搞错了,主要的上边提出的胸胁满微结两个字,它的口气有这么一段,那么这个微结的时候用小柴胡汤是可以解决的,但结的甚那就柴胡解决不行了,起码来个大柴胡。如果没有柴胡证,柴胡也不能用了,这个柴胡也不是万灵的药,没有柴胡证用的是有害无益,所以还是要辩证的。那么大便硬,心下满,又有里,这个病要在我们临床上很难辩,又有微恶寒手足冷,脉微细,假设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你想不到用柴胡汤,是不是?那么为什么可以用柴胡汤呢?我们看一看,它这个主要是口不欲食,它前面不是说了吗,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病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你得辩证,这个辩证不象咱们现在的辩证,这儿虚,那儿虚,瞎扯一大堆,主要是你得看应该看从哪一个,仲景最终极的辩证是方证,那么哪一个方子适应,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不欲饮食,就是默默不欲饮食,就是小柴胡汤证。那么当然这个是又有表又有里,少阳病又忌汗又忌泄,所以见要是有柴胡证它既有表又有里,所以他用小柴胡汤是最合适,但是他用一个“可”,可与小柴胡汤,没说小柴胡汤主之,那么道理在那呢?这个证不是那么全备,不是柴胡汤证具,不是那么全备。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常遇到这种病,病人呢是表里错杂不爱吃东西,这个一般的严重的感冒也常有这种情况,但是这个脉细,脉弦脉细,这都是近乎柴胡证,它不是太明确,它只是口不欲食,那么这一段呢,这个口不欲食上次我讲了,这个柴胡证可以是口不欲食,摸摸不欲饮食,就是昏昏然的不愿意吃东西,精神不好。那么,在阳明病里,咱们还没研究,阳明病里有热,热结于里,里头有热,它*食,阳明病,能食者为中风嘛。但是它要是内里有结得相当厉害了,它就不能食。那么这个呢,它要是真的结得厉害了,不光是头汗出,阳明病是法当多汗,那身上是不断汗出,蒸蒸汗出。那么结得厉害它小便也数,手也汗出,甚至是谵语,这个它都没有,阳微结,结得非常轻可见这口不欲食它不是阳明病,它是少阳病,所以他用可与小柴胡汤。这个小柴胡汤呢,我对于它的认识,它有一个疏泄的作用,咱们现在说的疏肝那,它不光是疏,它也有缓下的作用,后面阳明篇有,所以胸胁满,大便要是不通,与小柴胡汤,这个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合,这个胃气不合,小柴胡汤咱们开始就讲了,小柴胡汤它既是解热剂,它又可以健胃安中,所以它里面有人参嘛。但是柴胡大量用,柴胡这个药有些疏泄,也能通大便,所以《本经》上说是推陈致新啊,那么如果是上有些热结,它只是心下满,这都是上边,对于胸膈这个地方有所揭制,柴胡就都疏泄了。所以小柴胡汤对于胸胁苦满,它是通上焦,这块儿有所结制,津液它不下,所以柴胡汤使津液可以下的去,大便也通。由这一段咱们也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它也有通大便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治感冒日久不了了,这种情形咱们是能遇到的,就是不爱吃东西,自己量的体温还挺高,这个时候啊,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证,又有柴胡证,不能用发法啊,泄下啊,不能用,所以这一段在临床上很重要。那遇到这种病,脑袋出汗,恶寒很轻了,微恶寒,手足冷,容易看成是阳虚啊,容易看成是这个,但是呢底下又有大便硬,大便燥结,所以你的全面看问题,这个病很不好措手的,那么它说可与小柴胡汤,实在不好了,得屎而解,这个得屎而解也是比较含蓄的话,就让你临证适应用药,也可以小柴胡汤加点儿大黄啊,或者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啊,或者用调胃承气汤啊,稍稍的用啊,得屎而解。所以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上次我讲时没有这么详细解释。我们这么看张仲景的辩证啊,他不但辩六经,六经是六个类型同时它无一不在八纲中下手,你看看这就是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就是这个东西,它不象咱们现在的这个辨证。所以读他的这个书搞出很多门派不同,这东西就是各有所见。你看他这个书,它一样样排除。它肯定就是阳微结,从大便硬,心下满来看问题的。也就是说这个微恶寒不是阴证,就是表不解。手足冷呢,它是由于卫虚,津液虚,不达于四末,手脚就凉,也不是什么特殊的身寒。头汗出呢就是阳亢于上,它就是辩的寒、热、虚、实、表、里,就是这个东西。然后在六经上看就是既有表,又有里,又有柴胡证,就是少阳证半表半里都有。那么要是都有的话,表里半表半里,它从中治这是对的,由于少阳正是忌汗忌下,用小柴胡汤是非常好的。所以他用一个“可”,由于这个证它不太具备。所以他的论治是非常有分寸的,那么这个呢,要求你在临床上还要细辩。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那么这一段呢,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而内传的时候,起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呕而发热者,所以柴胡的这个使用啊,各方面都得多看。前边讲的这个,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四个主要的证侯。他后来又说了,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这个呕也是一怔,发热不是柴胡汤的,柴胡汤是往来寒热,可是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时柴胡汤证毫无问题,所以一证便是也得看全面的问题。那么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假如我们在临床上只呕,它不是柴胡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那么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证。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少阳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那么这个与小柴胡汤就对了,但是与他药下之是误治,那么下之后病有的时候它变,那另当别论了。如果柴胡证仍在者,未因误下,辨证,而且还是有柴胡证,那还可与柴胡汤,那么虽然误下之后,这个治法也不为逆,也是对的。那么服之后呢,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也不是说小柴胡汤是发汗剂。这个咱们讲了,蒸蒸而振,这个人啊先感觉蒸蒸发热,然后打颤振,就跟战汗的前驱症状差不多,先蒸蒸然发热后来颤栗恶寒叫蒸蒸而振,那么随后呢就出现大汗,这个病就解了。这说明什么呢?这是冥眩状态,那么他要是不吃泻药,开始呕而发热与小柴胡汤不会有这个情形的。那么由于泻后虚,人是正伤了,这个前面也说过,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那么这个药再中病要发冥眩状态的。这个冥眩啊,当大夫的也得知道,要不然啊你就跑急诊室去了,那个非坏不可。我们遇到的病人啊已经吃了其他的泻药了,但是还是柴胡证,你就告诉他啊,你吃这个药啊是这个情形,要遇到这个你不要害怕,这就好了,那要是找救急去就坏了。只要是虚人,这个药要中病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古人还有这样一句话:“若药不冥眩,绝既不疗”这是《尚书》上的话。那么这个地方非好不可,彻底好,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病家和医家都得知道,这要是不知道,这还了得,冷成这个样子,还出一身大汗,这个坏了,这是头一段。
第二段呢也相当重要。第二段他说的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汤证的一个鉴别法。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这个就是大陷胸汤证。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满,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这个为什么也叫痞?这个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汤证,心下痞硬。可是里面也有黄芩、黄连,就这个方药咱们来分析,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也有黄芩、黄连嘛,所以也管它叫做痞,也叫泻心汤,其实它的这个心下痞硬泻心汤证,是胃虚邪凑的这么一种病,后面有解释啊,现在我先这么说。
那么这个柴胡剂啊,它是胁满,两侧,不是心下。这个心下满也有胁,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所以它才说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说三个方剂的鉴别点嘛。一个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它主要是三个,看起来是两个,其实含义是三个,柴胡不中与,这一句话就包括了。我们看看这个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它这个人参,这个药啊,我们现在有些人老想吃参,它不是个万灵的药,人虚,它是补虚。这个药也有它的证侯,这个人参补虚啊,它在于胃虚,而且陷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这是根据张仲景的这个书,我们平时用它呢,也是健胃,如果胃实,那没有用人参的,那不是一个好药,那是有害无益。咱们说它补气,也有道理,这个气就是津液啊,它是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你胃要不好,这个就是津液不行而气虚啊,那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说的,咱们上边说的手足冷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那么这个方剂它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它主要是硬,心下痞硬,那么它也有邪啊,不是没有邪啊,胃虚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黄芩、黄连以去热邪,这个也叫心下痞硬。那么半夏、干姜,我们看金匮要略有半夏干姜散啦,它止呕。那么人参与甘草大枣合着都是健胃安中的药,都是甜药。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有半夏、干姜,有人参、黄芩、黄连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痞不可。那么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味,干姜更温,都是去水的,不光有热,同时有胃虚,同时这个水也往上凑,胃中有停饮,所以这个方剂啊,里头有渗水声,肚子里面瓜拉瓜拉叫唤,另外它还有腹中雷鸣,大便塘泄,这个方子全治的。那么在这儿呢它只是提一个心下满,这不是全证。全证:呕而心下痞硬,腹鸣,它必有这些证侯,或者下利,它下利也治,那么这个方剂也是常用的方剂。我们现在对于胃肠功能紊乱,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方剂都常用的,又有呕,大便又塘泄,肚子瓜拉瓜拉叫唤,心口这个地方觉堵塞,不愿意吃东西,这个方剂都常用。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0条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病不可下,少阳病也不可下,我们讲到少阳篇就更清楚了,这个大夫啊,而反下之,大夫无知啊,而吃下药。那么这个太阳少阳,这都是个热病,都是热啊,阳性病啊。它一下虚其里,这个表邪外邪,外邪指的是少阳的邪,在卫外。表邪也就是太阳之邪,在体表。趁卫气之虚都陷于里,那非成结胸不可,所以成结胸而心下硬。这个结胸心下硬,不光硬它必疼啊,因为前面有解释,……不但邪热结于上而为结胸,同时邪热也陷于下而下痢不止。那么上文所解,所以水浆不下啊。其人心烦,烦躁不安,那么这个病呢是个厉害的病,看它样子。所以仲景也没出方,那么也就是说,太阳少阳并病更不能吃泻药,泻药能够造成危笃重症,这病不好治。这个结胸证非攻不可,下痢不止你什么攻,所以这个治病怕这样的,攻补都是两难措手,一治下痢吧,上边堵着呢,结着呢,也没好法,所以他也没出方,而且人又心烦不已,这都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所以这是一个危笃重证,难治!所以他也没出方。这就警戒人了,那么这个病不要随便吃泻药啊。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1条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而紧,这是邪在表了,这是太阳伤寒脉,那么这依法当发汗,而反下之,这也是大夫误治,紧反入里这个紧啊当邪字看,紧反入里没法讲啊,就这个邪反乘下后之虚而陷于里,那么所以它变成痞,痞又是指心下痞呀,这个结胸,甚者是结胸,那么轻者为痞,这个病不在阴在阳,那么开始的时候病发于阳,下之则成结胸,病发于阴,下之则成痞,那个痞是痞块的痞,与这个不一样,这个慢慢地弄明白,后头还有。那么这个心下痞满,这个否它是卦名,天地否嘛,这个卦谣啊,所谓地气为上升,天气为下降,所以地天泰,这个地在上,就是这个坤和乾,这是一个地天泰。地气在上头,天气在底下,那么也就是说天气得下交,地
气得上升,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交为雨,这个万物才能繁荣,所以这叫天地泰。那么如果天不下降,地也不上升,这叫天地否,乾坤,上头是乾卦底是坤,那就坏了,那就是否塞不通了。那么这个书上啊,古人是借用了,这个痞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上下不通,它有这个,痞满,但是这个痞不是痞块,按之自濡,拿手按它呀,不抵抗,没有抵抗力,所以但气痞耳,只是。这个气呀,也要活看,不是那里头有气,古人凡是无形体的东西都叫气,明白了吧,咱们说这个天气热,这也是气,比如说人有勇气,这勇气是什么?就是无形体的东西,它可以有一定的作用,这古人都叫做气。那电气也是,电气这都是气。所以这个气痞呀,不是这里面存住气了,那么讲也错了,就是没有实质的东西。那么现在指什么呢?还是有炎症总而言之还是有炎症,他就用泻心汤嘛。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2条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这段可不好讲了,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这个病呀,开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说的什么呢?这说的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翻到32条葛根汤都知道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若呕者,加半夏汤主之。他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这就是古人以方药立证,就给证归一个立字而已,你看葛根汤这个药,他是桂枝汤为基础,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这么一个药,桂枝汤治中风啊,所以古人也叫中风,他和大青龙汤一样,大青龙汤也有桂枝的关系,那个都包括桂枝去芍药汤,他也叫太阳中风,可是他没有中风证候,脉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葛根汤也是,你看葛根汤恶风两个字,古人的意思中风就怕风啦?其实这是存在问题的,但我们这一点要知道,在临床上,葛根汤这个药啊,他恶寒甚都恶风,大青龙汤也是,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表证啊,恶寒特别厉害,同时发烧,这个不是葛根汤证就是大青龙汤证,这两个方剂也好辨别了,葛根汤证是项背强几几厉害,大青龙汤证是烦躁的厉害,他得有热,热较里突出,这得思考,大量的思考,那么古人说中风也有道理,他是有这个桂枝证气上冲的厉害,葛根汤就是由于气上冲啊,体液不向下走,处于上边所以项背特别强,这个项背强达到高度就要抽了,就因为气上冲的关系,所以就用桂枝,由于这个征候里包含着桂枝证,所以古人管葛根汤叫太阳中风,那么这个病应该是这样的,你们看下葛根汤,应该是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恶寒这个病,同时呢有下利或呕逆,这是说表证这一方面,同时还有下边这些东西,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啊,在《金匮要略》里头是指悬饮了,这个饮积与胁谓之悬,胁的一侧,我们现在严重的心膜炎哪等等,类似这类的病,他还两种病,这个悬饮须攻,但是他有葛根加半夏汤证,这个头痛发热恶寒,脉浮又呕吐又下利,同时有这个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这个悬饮内痛的征候,这个应该先解表,所以他说表解者乃可攻之,乃可攻之指的下边说的,并不是指下利呕逆呦,下利呕逆用十枣汤那可不行你看这文章,错语的厉害,很不好懂,他本来是十枣汤证,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所以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是葛根加半夏汤证。那么必须表解乃可攻之,表解用什么,旧用葛根,葛根加半夏。所以底下这一套,都是吃完这个药之后啦,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这十枣汤也有头痛啊,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那这个时候他不是下利呕逆啦,是干呕短气,没有下利呕逆了,是吃过葛根加半夏(汤),下利呕逆随着表证全解了,只是干呕短气,他为什么感到短气?有水饮在里头啊,要短气没有水饮他也干呕但是他不象下利呕逆那个样子,所以底下说汗出不恶寒,可见以前是恶寒,由于蛰蛰汗出他就不恶寒了那么这个时候,他底下说表解里未和,这是表没有了,只是里未和呀,十枣汤主之。有很多注家都这么给讲的,说有发烧怕冷,要吃解表的药,表解了,又有下利呕逆,这都搁里头了,就用十枣汤。这个用十枣汤的药相当厉害呀,泻下相当凶,下利呕逆能吃这个药吗?没有这个事.这一段你们看看注家那本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匀两头看,一个是发汗以前,吃葛根加半夏以前,他有下利呕逆头痛,发热恶寒,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那么经过服葛根加半夏之后,没有下利呕逆,发热恶寒,这都没有了,只是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这是吃完葛根加半夏的证候了,根据这个来说,这是表解里未和也,应该用十枣汤。那么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都是下水的毒药,这都有毒,所以用量都特别的轻,泻下相当的重,我们看看方后注的说法。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就是壮实的人可以给到一钱匕,这个匕是古人盛药的器皿,就像现在小勺似的,古人的一钱就是现在的三分了,强人吃这些,羸人服半钱,瘦弱的人吃半钱,半钱那很少了,一分半,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泻的少而病还不去,明日更服,一天不要连续吃这个药,这个毒药,但他也毒不死人哪,加半钱。明天吃的药量稍稍加一点,吃一钱的吃一钱半,吃半钱的增加到一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快下利,这个药我用过,下利非常的凶,这时候停药,糜粥自养,这么凶的药能治呕吐下利吗?不能。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三个药差不多,都是下水的药,那么搁上大枣,这个妙不可言,大枣这个药,古人方子中用猛峻的药都用甘药调和,都用甜药,甜能补脾呀,就是安胃,你不顾正不行啊,胃不都给治坏了吗,所以胃不能给治坏,他为什么不要甘草而用大枣啊,大枣这个药,甜药之中能利小便,能去水,既能顾正而制这个毒药,同时也能去水,可是这个枣得多用,药只是用几分(按现在说),就搁上十个肥大枣,药如果多用大枣也得多用,所以这个方子我常用,他不但治悬饮这类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真正的实证的腹水也可以用,但不要这么用,.我用这个大枣最少用半斤,有时我用一斤,这大枣先煮他,煮得没魂似的,把披和核挑出来不要,只是汤和枣肉都在里头,我用汤剂不用这个粉剂,这几个药芫花、甘遂、大戟,我都用二钱到三钱,用的好象挺重的,其实没多大关系,你要这么大量的枣,把这么几味药搁到枣汤里煮,要大沙锅,要一斤得用大沙锅,搁里头煮,煮一个差不多,把药捞出来,就喝这个枣汤,吃枣肉,让他少吃,一下子吃多少?那得泻的不得了,一会吃一点,稍稍的下了,那就暂停,我这么治好很多人,尤其胸水,相当保险,你们可以这么用,心里没底搁二钱也行啊,不过这枣必须得搁,没枣可不行,我就根据这个来用这个汤剂的,在胸水、腹水我都用.必须得加小心,所以古人在这上头是特殊注意的。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3条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惧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遂发热恶寒,这是一个褒贬之词,遂用的非常好,太阳病不是可以发汗嘛,发汗了,遂而到发热恶寒了,他说的是太阳中风证误用麻黄汤了,重剂发汗了,错了!随便吃发汗药可不行,咱们在临床上也不断看到这些问题,太阳病本来发热恶寒,遂发热恶寒,更加重其发热恶寒了,这个头前也有,所以这个发汗啊,不合法,但伤其津液而表不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嘛。大夫一看发汗不行,又给吃泻药,这就瞎胡来了,这古人也是有一个中医的陋习,大汗过去不好了,吃泻药,这都不对,你得看他症状,(开始)发热恶寒,还发热恶寒,表还没解嘛,表还没解还当解表,但是必须用桂枝汤,如果正虚可以用新加汤啊,加芍药、生姜、人参,这都可以的,可是这个大夫又给吃泻药了。那么表邪内陷,心下痞。发汗虚其表,下之虚其里,所以他说表里俱虚呀,脉内营虚,脉外卫虚,就是卫气,所以阴阳气并竭,就是脉内、脉外的液体由于汗下失法多丧失了,都虚竭了,无阳则阴独,古人以这个正气叫做阳,阴阳气并竭,古人总而言之叫做阳气。阳就指的精气,阴就指的邪气,这个也是,无阳则阴独,正气没了,而邪气独存叫阴。阴阳气并竭,下面又无阳则阴独,这话不成话呀?他这两个所指!头一个指的脉内、脉外其气俱竭,第二个(指)正虚竭而邪独在,是这么一个问题,这个地方要搞清楚。大夫一看不行了,人也虚下来了,他又加烧针,这烧针更不对头了,烧针也是发汗,他本来就津液亡失,这个邪独留,这个烧针热反不行,而再一次大汗,反伤其正,正益虚邪益盛,所以他才胸烦。这个胸烦谈的是心脏喽,阴阳气并竭,不足以养心,心烦而不安了。面色青黄,青黄,咱们说黄中搀杂铁青色了,那古人说是木来克土了,其实他就是光色无泽呀,黄而不润,暗中有青,这叫青黄。肤闰就是肉跳,组织失去营养了,也是里头没有滋养的东西了,所以他跳,虚的相当厉害,难治,这也是个难治的病了。上面那个太阳少阳并病下之后,一方面心下硬,微结胸,一方面下利不止,也是个难治的病。难治就是不治!今色微黄,要是微微有点黄,尤其手心温者,卫气还在呀,手足温,也就是卫气还能达到四末,那竭也没有竭到那个份儿上,所以还可望之生,还能治好还能治。有很多疾病啊,古人有句话,“不药,德中医”呀,有病了别吃药是从这来的,一吃药就容易药死,上面就是嘛。底下呢,就要讲心下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