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食疗养生粥】 一、赤小豆薏米粥 材料:赤小豆 50 克,薏米 30 克,大米 30 克,清水适量。 做法:赤小豆、薏米提前浸泡 2 小时,大米洗净备用;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 800~1000 毫升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 30~40 分钟,至食材软烂即可。 功效:赤小豆、薏米均为药食同源食材,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的作用,可减轻心衰患者水钠潴留引起的水肿、腹胀;大米补中益气,调和脾胃,适合长期食用。
二、冬瓜莲子粥 材料:冬瓜 100 克(去皮切块),莲子 20 克(去芯),小米 50 克,清水适量。 做法:莲子提前浸泡 1 小时,小米洗净,冬瓜切块备用;锅中加水煮沸,放入小米、莲子,小火煮 20 分钟后加入冬瓜,继续煮 10~15 分钟至粥稠即可。 功效:冬瓜含丰富膳食纤维和水分,利尿消肿且热量低,可缓解心衰患者呼吸困难和下肢水肿;莲子养心安神,改善心衰患者心悸、失眠等症状;小米健脾和胃,适合脾胃虚弱者。
三、茯苓山药粥 材料:茯苓粉 20 克,山药(鲜品)100 克(去皮切丁),粳米 60 克,清水适量。 做法:粳米洗净,山药切丁,与粳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转小火煮 20 分钟后,加入茯苓粉搅拌均匀,继续煮 5~10 分钟至粥成。 功效: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可改善心衰患者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减退、乏力、心慌;山药补脾益胃、固肾益精,增强体质,适合合并糖尿病的心衰患者(低糖、高纤维)。
四、桑葚红枣粥 材料:桑葚干 15 克,红枣 5 颗(去核),糯米 50 克,冰糖少许(可选)。 做法:糯米洗净,红枣、桑葚干浸泡 10 分钟;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 600~800 毫升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 25~30 分钟,至糯米软烂;若需调味,可加少量冰糖融化即可。 功效:桑葚滋阴养血、补肝肾,红枣补气养血,适合心衰合并气血不足者(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糯米温补脾胃,但需注意适量(过量可能产气腹胀,加重心脏负担)。
五、百合麦冬粥 材料:百合 20 克,麦冬 15 克,大米 60 克,清水适量。 做法:百合、麦冬洗净,与大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 20~25 分钟,至米粒开花即可。 功效: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合心衰患者阴虚火旺证(表现为干咳、失眠、舌红少津);可缓解心衰引起的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
六、燕麦核桃粥 材料:燕麦片 40 克,核桃仁 10 克(碾碎),牛奶 200 毫升,清水适量。 做法:锅中加 300 毫升清水煮沸,加入燕麦片煮 5 分钟,倒入牛奶搅拌均匀;撒入核桃碎,继续煮 2~3 分钟即可。 功效:燕麦富含 β- 葡聚糖,可降低胆固醇,改善心血管功能;核桃仁含不饱和脂肪酸,保护心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牛奶补充优质蛋白和钙,适合心衰合并高血脂、冠心病患者,但需控制总热量(肥胖者可改用低脂牛奶)。
食疗注意事项 - 个体化调整:水肿严重者,优先选择赤小豆薏米粥、冬瓜莲子粥,减少糯米、燕麦等易产气食材;气血不足者可适量食用桑葚红枣粥,但需注意红枣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慎食。
- 控制食量:每餐粥量控制在 200~300 毫升,避免过饱增加心脏负担(尤其是晚餐)。
- 食材禁忌: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高血钾)需避免赤小豆、莲子等含钾较高的食材;服用利尿剂期间,若出现低钾血症,可适当增加桑葚、红枣等含钾食物(需遵医嘱)。
- 烹饪原则:少盐、少油,避免添加蜂蜜、红糖等高糖调料,可用代糖或天然食材(如红枣)调味。
【心衰的养生预防】 一、情志调摄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中医认为 “心主神明”,情志失调可加重心脏负担。
- 调节方法:
- 每日进行冥想、深呼吸(腹式呼吸为主,每分钟 6~8 次),每次 10~15 分钟。
- 聆听舒缓音乐(如古琴曲《平沙落雁》、古筝曲《渔舟唱晚》),调和情志。
二、起居有常 - 规律作息:
- 每日保证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中医认为子时 11 点~1 点需进入深睡,养肝护心)。
- 午间可小憩 15~30 分钟,恢复体力。
- 顺应四时:
- 春季注意防风保暖,夏季避免贪凉(空调温度不低于 26℃),秋季润燥养肺,冬季重点护心阳(尤其避免清晨过早外出受寒)。
- 避免劳累:
- 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可选择轻度活动如散步(每日 30 分钟,以不感疲劳为度)。
三、饮食调理 - 低盐低脂:每日食盐摄入量≤5 克,减少酱油、腌制品、油炸食品,避免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
- 多摄入养心食材:
- 红色食物:红豆、红枣、樱桃等,中医认为 “红色入心”,可补心血(如红豆粥、红枣桂圆茶)。
- 祛湿食材:茯苓、山药、冬瓜等,健脾利湿,预防痰湿阻滞心脉(如茯苓山药粥、冬瓜汤)。
- 滋阴食材:百合、麦冬、桑葚等,适合阴虚体质者(如百合莲子羹、桑葚枸杞茶)。
- 控制食量:每餐七八分饱,避免过饱导致膈肌上抬压迫心脏。
四、中药调理(需辨证施补,建议咨询中医师) - 气虚体质:
- 常用药材:黄芪、党参、白术。
- 代茶饮:黄芪 10 克 + 党参 5 克,开水冲泡代茶,补气固表,增强免疫力。
- 阳虚体质:
- 常用药材:肉桂、干姜、淫羊藿。
- 食疗方:肉桂 3 克 + 生姜 2 片 + 红枣 3 颗,煮水饮用,温心阳、散寒凝(适合怕冷、肢凉者)。
- 阴虚体质:
- 常用药材:麦冬、五味子、玉竹。
- 代茶饮:麦冬 10 克 + 五味子 5 克,沸水冲泡,滋阴养心,改善心悸盗汗。
五、穴位按摩 - 内关穴:
- 位置:腕横纹上 2 寸(三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力度适中,以酸胀感为度,左右各按揉 1~2 分钟,每日 2 次。
-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缓解心悸、胸闷。
- 心俞穴:
- 位置:背部第 5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约 2 横指)。
- 方法:用掌根或按摩器顺时针环形按揉,每次 3~5 分钟,每日 1 次。
- 作用:调理心经气血,改善心功能。
- 足三里穴:
- 位置:膝盖下 3 寸(四横指),胫骨外侧约 1 横指处。
- 方法:拇指按压后旋转揉动,力度由轻到重,每次 1~2 分钟,每日 2 次。
- 作用:健脾和胃、增强体质,间接护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六、运动养生(轻量为主,避免耗气伤阳) - 八段锦:
- 推荐招式:“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攥拳怒目增气力”,动作缓慢柔和,每日 1~2 次,每次 10~15 分钟。
- 作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心肺功能。
- 太极拳:
- 选择简化 24 式或 42 式,注重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避免快速转身或过度弯腰动作。
- 作用:调节心率、缓解压力,增强身体协调性。
- 散步 / 慢走:
- 每日早晚各 1 次,速度以每分钟 60~70 步为宜,时间控制在 20~30 分钟,以微微出汗、不气喘为度。
七、预防外感 - 增强免疫力:
- 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外感风寒可诱发心衰加重)。
- 常用食疗方:黄芪 5 克 + 白术 5 克 + 防风 3 克(玉屏风散),煮水代茶,益气固表防外感。
- 避免感染:
八、定期监测与随访 - 自我监测:
- 每日记录体重、尿量、水肿情况,若体重突然增加 2~3 公斤(提示水钠潴留),及时就医。
- 监测血压、心率,保持心率在 55~70 次 / 分钟(房颤患者需遵医嘱控制心室率)。
- 定期复诊:
- 遵医嘱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BNP(脑钠肽)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